遗产数据库

二道坎墩台址

摘要: 二道坎墩台址..明.古遗址.乌海市海南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道坎明代烽火台位于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东风六队,修建在黄河东岸的二级台地的边缘,站在烽火台上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黄河沿岸的形势,是一处视野开阔的适合防御和预警的绝佳之地。二道坎明代烽火台的防御系统从外到内,依次有外排水沟、壕沟、院墙、烽火台台体四部分组成 ...
二道坎墩台址..明.古遗址.乌海市海南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坎明代烽火台位于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东风六队,修建在黄河东岸的二级台地的边缘,站在烽火台上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黄河沿岸的形势,是一处视野开阔的适合防御和预警的绝佳之地。
二道坎明代烽火台的防御系统从外到内,依次有外排水沟、壕沟、院墙、烽火台台体四部分组成。台体是防御系统的核心部分,由台基、砖石包砌的台体和顶部的女墙以及顶部各类附属设施组成。经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这座烽火台内部为实心台体,则通往台体顶部的设施应当是在烽火台侧面搭放的软梯,士兵通过软梯登上顶部,从而完成瞭望、驻守和预警、传递讯息等工作。目前,烽火台已经根据考古发掘勘探和文献资料的记载,予以科学修复。是一次科学、合理的修复。
乌海明长城分布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北流黄河东岸,南接宁夏陶乐段,全长16997.1米,其中土墙长3726.1米,消失段落长13271米。
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修筑“河东墙”。成化十五年(1479年),修筑“沿河边墙”。这道边墙位于宁夏横城以北黄河东岸,南与“河东墙”相连,向西过河与“旧北长城”相接,在宁夏北境构成了一个闭合的长城防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河套地区(今鄂尔多斯)的蒙古诸部势力趁着冬季黄河水结冰之际,渡过黄河进入宁夏镇城等地。这道边墙因沿线原有墩台十八座,又称“十八墩边墙”或“沿河十八墩”。乌海市境内发现的部分明代烽火台,或是“沿河十八墩”的孑遗。根据分析研究,二道坎烽火台应当是文献中所记载的“暖泉墩”。
乌海明长城是明代宁夏镇最北端的一段,它的兴废、变迁反应了明蒙双方在这一带的势力消长,对于研究明代蒙古与明朝的关系史、明朝边疆史、明代历史地理有重要作用。乌海明长城沿线墩台的构筑方式多样,既有北流黄河以外东的方式,也有北流黄河以西的影子,可谓“东西合璧”。二道坎烽火台是内蒙古明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早期的土石混筑墩台,也是明长城一线向北伸出,距离长城墙体最远的一座。对于这座烽火台的调研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开展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研究,加深对于黄河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认识。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