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旧桓州城址
摘要: 旧桓州城址..金.古遗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旧桓州城城址位于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宝日浩特镇正北4公里,上都河东岸。旧桓州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城墙开一城门,门宽20米,城内正对门址20米处有一建筑基址。地表采集有钧窑碗底及铁锈花瓷片。金史《志》兵制记载:“凡边境置兵之州三十八”,桓州为其中之一。元代桓州属上 ...
旧桓州城址..金.古遗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桓州城城址位于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宝日浩特镇正北4公里,上都河东岸。旧桓州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城墙开一城门,门宽20米,城内正对门址20米处有一建筑基址。地表采集有钧窑碗底及铁锈花瓷片。金史《志》兵制记载:“凡边境置兵之州三十八”,桓州为其中之一。元代桓州属上都路管辖。
旧桓州城址所在地区历史悠久,最先来到滦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是东胡。大约在战国早期阶段,东胡就游牧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及以南的滦河上游地区。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期,中原的燕、赵两国便与东胡频繁往来,争战不息。据《史记李牧列传》载,燕国在长城以南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其中的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和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管辖滦河上游地区。燕国在北边修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北),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西汉时期这里为左贤王驻牧地。东汉时期为乌桓游牧故地(故称桓州)。辽代为上京道管辖。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金代实行四时捺钵制度,金世宗就经常在夏季时到金莲川避暑游猎,秋季返回中都(今北京)。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大臣移剌子敬请求将西北路招讨司北迁至界壕附近,以保护皇帝的安全。于是,便在金莲川上建起桓州城,并成为西北路招讨司的治所。金朝在边疆三十八州派兵驻守,桓州为其中重要一座边城。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进攻金朝,首先占领了滦河上游的桓州及以西的昌州和抚州。在随后与金朝的战争期间,成吉思汗经常到这一地区避暑。
旧桓州城址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称为“黑城子城址”。1994年8月,正蓝旗文物所对旧桓州城进行过调查;2003年10月,正蓝旗文物局对其进行重点调查。2006年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