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小红城城址
摘要: 小红城城址..元.古遗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辽金元时期,为加强北部边疆统治,在各朝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内蒙古地区,并与生活在此地的契丹、女真、蒙古族等不断交流交往,统治者“因俗而治”,促进了各民族更深层次的交往融合。因此,呼和浩特地区继隋唐后呈现第二次繁荣景象,也出现居住人口的 ...
小红城城址..元.古遗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金元时期,为加强北部边疆统治,在各朝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内蒙古地区,并与生活在此地的契丹、女真、蒙古族等不断交流交往,统治者“因俗而治”,促进了各民族更深层次的交往融合。因此,呼和浩特地区继隋唐后呈现第二次繁荣景象,也出现居住人口的又一次高峰时期。
据《辽史》记载,当时的丰州滩,仅富民县一地,就有12000余户,约合5万人。至金代,今呼和浩特地区划归西京路管辖,人口较辽代增多。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当时这里已有5万余户人家,其中,丰州22683户、云内州24868户、东胜州3531户、宁边州6072户,总人口约228000人。此时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聚居,既有自发的,也有官方迁徙和战争掠夺的成分。其中,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就是这一时期形成并沿用的一座移民屯田性质的古城。
据《元史·兵志》记载,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就曾在红城一带置立屯田。《元史·仁宗纪》载:“延祐年间(1314—1320年),大青山后连年受灾,赖以红城屯田米赈净州、平地等处流民”。此处的“红城屯田”城即指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古城。古城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小红城村北500米处山坡上,地处浑河北岸。古城平面呈倾斜的菱形状,城址东西宽约446米,南北长约430米。城墙墙体整体保存较好,底宽约13米,顶宽约8米,残高2—3米。城墙由黄土夹砂、白灰、石块等混合夯筑而成。四墙中部均设门,门址宽4—6米,其中西门外置有马蹄形瓮城,四门间在城内形成十字街道,城墙四角有角台残址。城内北部中央有大型建筑台基遗址,推测为官署遗迹。城内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片、瓷片等,陶片多为灰色压暗纹式样,并有大量白瓷片,青瓷片较少,另有砖、瓦、石磨、石臼、铁器等。城外有大量日用黑釉瓷片,推测为坊市所在、百姓所居之地。
小红城遗址最早为辽代河东八馆之一的曷董馆,金代在曷董馆基础上升格为云川县。元时继续沿用,建制不详。 《金史·地理志》记述云川县的沿革,“云川本曷董馆,后升裕民县,皇统元年(1141年)复废为曷董馆,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复升,更为今名。”明初在小红城以西修建云川卫,沿用金代云川县旧名。明初时为云川卫的附属居民点,居住者对东墙修补后使用。《明史·地理志》载,“正统十四年(1449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云川卫),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据此,小红城最终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前,随着云川卫的裁撤而废弃。
总之,以小红城为代表的移民屯田城镇的建立,不仅见证了辽金元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的交融历程,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