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广化寺(喇嘛洞召)

摘要: 广化寺(喇嘛洞召)..清.古建筑.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广化寺造像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大青山中所处时代:明至清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7-1514-4-017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广化寺造像,又称喇嘛洞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
广化寺(喇嘛洞召)..清.古建筑.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广化寺造像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大青山中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    号:7-1514-4-01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广化寺造像,又称喇嘛洞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大青山中,造像主要刻于广化寺后寺的崖壁上。
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等建筑,原有古建筑均已毁坏,留存遗迹主要是山峰中的银洞和两侧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共发现藏传佛教造像33尊座。
广化寺造像面积约100平方米,其中有佛、菩萨、金刚、度母、罗汉以及黄教大师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写的佛经、咒语和藏式佛塔等等,画面多达100余幅。 [4]岩刻表面残留一些蓝色、黄色等,表明在石刻初成时尊像上涂有颜色。岩刻雕像都属于浅浮雕,雕像以及文字均属阳刻,雕刻造像错落分散于石壁上。广化寺造像丰富多姿,产生了不同于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别具地方特点的艺术样式,对广化寺造像的保护及研究有益于对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研究。明清时期满、蒙、藏、汉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寺院艺术中的彰显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事实。
2013年3月5日,广化寺造像被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广化寺
广化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赐名广化寺,是呼和浩特地区黄教的发祥地之一。
2005年,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在文物普查时,对广化寺进行了调查。尤其对广化寺的摩崖石刻造像和全化寺大殿的彩绘佛教造像进行了翔实的信息采集和研究工作。

遗址特点:
广化寺,又称喇嘛洞召,清朝赐名“广化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 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等建筑,原有古建筑均已毁坏,留存遗迹主要是山峰中的银洞和两侧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共发现藏传佛教造像33尊座。
广化寺造像面积约100平方米,其中有佛、菩萨、金刚、度母、罗汉以及黄教大师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写的佛经、咒语和藏式佛塔等等,画面多达100余幅。 [4]岩刻表面残留一些蓝色、黄色等,表明在石刻初成时尊像上涂有颜色。岩刻雕像都属于浅浮雕,雕像以及文字均属阳刻,雕刻造像错落分散于石壁上,石壁面的平整程度及面积大小决定了造像的大小及多少。 

文物遗存:
广化寺阿弥陀佛造像 
广化寺阿弥陀佛造像佛像有身光和背光,顶有肉髻,葫芦状,佛像面庞平坦,两颊比较丰满,颇为雍容,嘴角有一丝微笑,双眼微合、略斜视;躯体宽肥,四肢粗壮,两肩浑圆,肌肉饱满,上身明显大于下身;佛着袈裟,无饰物,袈裟的式样和表现手法是右肩反搭袈裟边的形式,为典型的汉地流行的袈裟式样,这种袈裟式样从元朝后期开始出现,至明朝普遍使用,衣纹采取中原传统的写实手法表现,佛像胸前和腿部均有衣文;佛座全部是莲花座,一层仰莲座,莲瓣饱满丰硕,上面有垫。
广化寺四臂观音造像 
广化寺四臂观音造像有身光和头光,面庞宽平,头戴五叶花冠,身躯较粗壮、宽肥,披帛从双肩垂下,在肘部绕呈U字形后末端向上卷起,下身衣裙表现手法繁复,颇显质感,为覆莲坐,造像风格基本与佛像相似。
 
历史文化:
广化寺
广化寺俗称“喇嘛洞召”,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大青山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庙地处深山,风景秀丽。喇嘛洞召,因“喇嘛洞”而得名。喇嘛洞,也称“银洞”。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天然山洞,后因有一位喇嘛教僧人常年在洞里修行和居住,人们将这一山洞称作“喇嘛洞”。以后又将洞前修建的寺庙称为“喇嘛洞召”。原寺院规模较大,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两重院落。前院建有天王殿、经堂、佛殿、护法神殿等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现已无存)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佛爷府是一座汉式二层七楹的楼阁。佛爷府珍藏有博格达活佛的禅杖、石刻佛雕板及西藏唐卡等珍贵遗物。府院外还分别建有安葬历代活佛骨灰的佛塔3座。后寺设在山腰的银洞前。寺庙为一座藏式楼房,前为面阔3间,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内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设有石阶124级,顺势而下直抵前寺。

文物价值:
广化寺造像丰富多姿,产生了不同于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别具地方特点的艺术样式,对广化寺造像的保护及研究有益于对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研究。明清时期满、蒙、藏、汉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寺院艺术中的彰显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事实。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广化寺造像被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