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裕民遗址群
摘要: 裕民遗址群..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裕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裕民遗址的时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遗址三面环山,南部较开阔,呈簸箕状,地势北高南低。该遗址出土遗物计5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器,较少量的陶器、骨器。该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 ...
裕民遗址群..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裕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裕民遗址的时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遗址三面环山,南部较开阔,呈簸箕状,地势北高南低。该遗址出土遗物计5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器,较少量的陶器、骨器。该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简介
裕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遗址东北西三面山丘环绕,南部为冲沟。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自治区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考古发掘面积725平方米,清理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多件组。该遗址出土遗物计5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器,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料主要为角页岩、砂岩、花岗岩、石英石等。石器除磨盘、磨棒、磨石外,均为打制和琢制。器形有半圆形刃石铲、片状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状石锥、刮削器、石片状器、石叶、石核等。陶器只发现有圜底釜和饼形器,釜为夹砂黑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纹饰为较乱麻布纹。饼形器为椭圆形或方圆形,夹砂黄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部分有草编纹。骨器有骨角刀、骨锥。另外,还出土较多残碎的兽骨。
裕民遗址的年代距今7000—8000年,南部较开阔,呈簸箕状,地势北高南低。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出,反映了该遗址的文化独特性。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地理位置
裕民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遗址三面环山,南部较开阔,呈簸箕状,地势北高南低。经调查、钻探,遗址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厚1.4~1.8米,可分为5层。两座房址均开口于第④层下。
遗址特征
裕民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裕民遗址的时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遗址三面环山,南部较开阔,呈簸箕状,地势北高南低。裕民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厚1.4~1.8米,可分为5层。两座房址均开口于第④层下。
F1为圆形半地穴式,房址东半部被水冲沟破坏,居住面较硬,房址内出土有石磨盘和石磨棒、圆形带孔磨石、细石器等,还有少量夹砂红陶素面陶片和鹿骨骼。在该房址居住面下发现1座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圆形,墓深0.6米,葬式为曲肢蹲坐式,人骨保存完好,无葬具与随葬品。
F2 亦为圆形半地穴式,门向东。在居住面中心有一圆形地面灶,直径0.5米,灶面不平,中间高四周低。房内出土泥质红褐陶之字纹圜底筒形罐,还有泥质红陶饼形器,中间厚,边缘薄,一面平,并饰有草编纹。还出土石磨盘、磨棒和部分的细石器制作剩余的料坯。
清理房址2座、灰坑1座、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等50余件。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厚1.4~1.8米,可分为5层。两座房址均开口于第4层下,其中一座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房址东半部被水冲沟破坏,居住面较硬,房址内出土有石磨盘的石磨棒、圆形带孔磨石、细石器等,还有少量夹砂红陶素面陶片和鹿骨骼。该房址居住面下发现1座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圆形,墓深0.6米,葬式为屈肢蹲坐式,人骨保存完好,无葬具与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