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

摘要: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良马镇小李村碱土院自然村中。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杜村小李村(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在此主持工作,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当时薄一波同志经常来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曾在此做过有关“群众运动与建设根据地”报告。小李 ...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良马镇小李村碱土院自然村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杜村小李村(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在此主持工作,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当时薄一波同志经常来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曾在此做过有关“群众运动与建设根据地”报告。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主要包括太岳行政干校、共青团警卫连妇救会三座旧址,现存院落4处,建筑13座,院内建筑皆为清代所建,保存基本完好。民国三十一年十月至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2年10月~1944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开辟岳南、东进中条、南进晋豫的抗日形势需求,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区等机关由沁源县南迁至安泽(当时属冀氏县所辖)小李村、桑曲一带。作为当时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泽人民为巩固和扩建根据地,支持八路军开展对日作战,壮大敌后武装力量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兵源,安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有1300多名荀乡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太岳革命根据地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作用。
2019年10月,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小李村太岳行署由沁源迁往安泽杜村小李村(太岳行署小李村旧址),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丽生在此主持工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小李村太岳行署迁往沁水县。 
建筑格局
综述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主要包括太岳行政干校、共青团警卫连妇救会三座旧址,现存院落4处,建筑13座,院内建筑皆为清代所建,保存基本完好。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现存建筑有照壁、大门、二门、东厢房(裴丽生办公旧址)、西厢房(牛佩琮办公旧址)、北房(薄一波办公旧址),南北长28.02米,东西宽约25米,占地面积约700.5平方米。南房主体已坍塌,仅存台明及局部墙体。北房(正房)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灰板瓦硬山顶建筑,五檩无廊式结构。  
太岳行政干校旧址
太岳行政干校旧址是党校的前身,按照当时的建制,相当于今山西省省委党校的级别。院坐东朝西,现存建筑7座。这里曾是培养党政军干部的主战场,当年“太岳行署”和“太岳军区”驻扎于此的时候,利用战斗间隙的时间,进行的干部轮训,从而提升干部素质,进一步发展壮大“太岳革命根据地”。 
共青团、妇救会、警卫连行政办公旧址
太岳革命根据地共青团、妇救会、警卫连行政办公旧址,抗战时期,因共青妇机关单位在此办公,因此,领导机构特地将警卫连部署在此地,保障安全。院落为上下院结构。旧时代上院呈四合院格局,是主人居住的地方;下院三孔窑洞,是下人住的地方。 
历史价值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至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2年10月~1944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开辟岳南、东进中条、南进晋豫的抗日形势需求,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区等机关由沁源县南迁至安泽(当时属冀氏县所辖)小李村、桑曲一带。作为当时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泽人民为巩固和扩建根据地,支持八路军开展对日作战,壮大敌后武装力量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兵源,安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有1300多名荀乡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太岳革命根据地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作用。 
保护措施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北至东跨院最东侧房北山墙外3米坎下,东至窑面以东10米,南至墙外相邻院北墙,西至墙外3米;行政干校旧址:北至院墙外3米,东至墙外1米,南至墙外7米坎下,西至路边5米坎下。 
建设控制地带
北以太岳行署旧址为界,向外延伸70米至土坎下;东至S326道路东沿,南至S326道路南沿,西至村西160米南北胡同。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