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南白石遗址
摘要: 南白石遗址 新石器时代、 周 运城市闻喜县后宫乡南白石村西南白石遗址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是新石器时代、周。该项目类别属于古遗址,级别是省级。遗址位于县城东26公里的白石乡南白石村西部。西、北、南三面环沟,东靠坡。从东往西地势由高向低倾斜,为阶梯状台地。遗址主要分布在爬头与庙嘴疙瘩两个土岭上,一条通向田间的小路把遗址东 ...
南白石遗址 新石器时代、 周 运城市闻喜县后宫乡南白石村西
南白石遗址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是新石器时代、周。该项目类别属于古遗址,级别是省级。
遗址位于县城东26公里的白石乡南白石村西部。西、北、南三面环沟,东靠坡。从东往西地势由高向低倾斜,为阶梯状台地。遗址主要分布在爬头与庙嘴疙瘩两个土岭上,一条通向田间的小路把遗址东北、西南向连接起来。爬头文化层位于上部的三级台地上,暴露部分厚1.8至2.5米。庙嘴疙瘩位于上部二级台地上,暴露部分厚3米。两土岭相距50余米。遗址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800米。
遗迹分灰坑、居住面、瓮棺葬三类。
灰坑4个。皆分布在爬头台地路边由东向西的断崖边。圆形袋状,平底。H1底距地表深1.8米,H2深1.3米,径皆2米,两坑相距4米。H3距H2为8米。H3径5.5米,H4径3米,距地表深皆2.5米,两坑相距15米。灰坑内含大量陶片。
居住面4处。其中爬头1处,庙嘴疙瘩3处。F1位于爬头上部二级台地北侧,长2.3、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厚0.5厘米。其下有3厘米厚的灰白色草泥土,草泥土下是经过烧烤处理的红色土。F2位于庙嘴疙瘩南侧,长1.8、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灰面下未发现有处理痕迹。F3值于西侧偏北处,长3.45、距地表深3米,白灰面,灰面下抹有一层2厘米厚的草泥土,白灰面两端保留10厘米高的残壁,应为墙裙。F4在F3不远的北面,为草泥红烧土居住面,长1.2、距地表深3米。其做法是,先取好地平,然后于平面上抹一层0.6厘米厚的草泥土,再进行火烤加工,这样,便显现出10厘米厚的红烧土层与烧结的灰色草泥土面,起到既防潮又坚固的双重作用。
瓮棺葬1处。发现于爬头台地东侧,为两个夹砂褐陶直口椭圆形圜底罐相扣,罐为手制,饰粗绳纹,间有弦纹。罐内尚存碎骨,应为小孩葬。
共釆集遗物标本61件,其中46件陶器,15件石器。分仰韶、龙山及东周诸时期。
仰韶文化陶器
尖底瓶1件(BN:35)。泥质红褐陶,二层台口沿(图四,6)。
盆2件。泥质红陶。BN:34,折沿,沿部饰黑带,腹部亦有黑彩,残片太小,纹形无法辨认。
甑1件(BN:41)O泥质红陶,算上有不规则方孔,甚残。
龙山文化陶器
鬲2件。单把,仅保留口部。BN:4,夹砂褐陶,领高7、耳宽2.3厘米。BN:19,领高5.5、耳宽4.7厘米,浅灰繭。
斝 1件(BN:5)。残口沿。夹砂灰陶。沿周饰泥条附加堆纹,腹饰斜格状堆纹,通体绳纹(图四,l)o
折沿罐夹砂灰陶。BN:12,斜折沿,沿下饰绳纹(图四,2)。BN:11,平折沿,腹饰绳纹(图四,ll)o
宽折沿罐BN:7,圆唇素面鼓肩(图四,12)。BN:10,双折沿,唇向里卷,饰浅划纹(图四,10)。
缸2件。直壁,口沿皆饰附加堆纹,夹砂黑褐陶。BN:32,斜唇,沿周饰附加堆纹,堆纹上饰上下二道绳纹。壁厚1.3厘米,仅保留残沿。BN:16,方唇,周身饰绳纹,厚1.5厘米(图四,5)。
灶1件(BN:25)。夹砂灰陶。仅保留火膛口残片,瞠口周饰附加堆纹,壁饰绳纹。
东周陶器
鬲仅采集到残足、裆等6件。夹砂灰陶,饰绳纹。BN:33,足根较尖,稍內收(图四,8)。BN:31,足根较粗,实足心略长(图四,7)。
盆2件。泥质灰陶。BN:18,宽平沿,圆唇,浅腹(图四,4)°BN:8,宽沿稍斜,腹较深微曲(图四,3)。
罐1件(BN:17)。泥质灰陶。高领折沿,饰绳纹(图四,9)o
豆4件。皆为残豆盘或豆柄。形制略同。泥质灰陶。一件为浅盘。一件为喇叭形豆柄。
南白石遗址面积宽广,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物极其丰富。仰韶期的尖底瓶与侯西铁路古遗址调査釆集的小口重唇尖底瓶相同⑥,应属庙底沟类型。龙山期的白灰面房基、圆形袋状灰坑皆与东下冯龙山晚期相同或完全一致。宽折沿罐、直壁缸也皆与东下冯同类器物相近③,故此也应属于同一类型。东周遗物也可从侯马一带春秋时期器物中找到线玄。
2021年8月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晋政函(〔2021〕102号)》,南白石遗址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