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太行工业学校旧址
摘要: 太行工业学校 旧址.1941年.武乡县蟠龙镇温庄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因校址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故称太行工业学校,简称太行工校,现为中北大学。中北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入围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卓越计划”建设高校、是山西省人民政 ...
太行工业学校 旧址.1941年.武乡县蟠龙镇温庄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因校址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故称太行工业学校,简称太行工校,现为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入围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卓越计划”建设高校、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今作为山西省省级重点高校的它曾是国防工业八所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我国“人民兵工第一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
学校概述
太行工校是根据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亲自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太行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前身
太行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前身
总部委任军工部部长刘鼎兼任校长。它的建立在军工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太行工校是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特科大队的延续和发展。1940年4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武乡县纪家坪村成立特科大队,专为我军培养特种兵技术干部,刘鼎任大队长兼政委。同年5月,总部调刘鼎到军工部任部长,特科大队的30多名教师和干部也随后调入,于6月10日到达军工部,组成通讯研究室,9月扩展为“干训队”,1941年正式成立太行工校
太行工校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校风,结合技术教育的特点,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勤俭办校的方针。在教学上坚持理论和军工生产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和“少而精”的方针。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集中了一批留学生和大专毕业生担任学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这批人约占军工部同类技术干部的三分之一。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辛勤教学,学生自觉地刻苦学习。全校师生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努力把学校办好。太行工校既是一个教学单位,又是一个半武装队伍,师生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在战斗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学校经历了日军的七次残酷“扫荡”,师生的基本队伍不仅保存下来了,而且锻炼得更坚强。在反“扫荡”中,全校师生为保卫军工部领导机关的安全和保护兵工器材,作出了贡献。
太行工校从正式诞生,到1943年9月奉命停办,在这3年中,为军事工业培养了近400名中级工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支援了军工建设。
2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游击战争。由于兵员迅速增扩,物资补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严重制约着抗战形势的顺利发展。1940 年9 月9 日,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军工部会议上提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并亲自指定刘鼎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长。太行工业学校作为我军第一所军工学校,为我军培养出400 多名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成为太行军事工业技术传播的摇篮。摘编如下。
1941 年初,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刘鼎代表军工部向彭德怀提出了一个发展军工生产的建议,即军工部集中力量生产步枪、子弹、五○小炮、炮弹和火药,重点供应主力部队;军分区组织制造手榴弹,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由军工部选派干部和技术骨干;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由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培训骨干并供应雷管,在全区普及地雷制造,发动民众开展爆破运动。彭德怀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2 月6 日,八路军总部召开后勤工作会议,决定各军分区制造地雷、手榴弹,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未经军工部同意,各军分区不得更改手榴弹的式样和质量标准;军工部各厂主要生产枪炮及其弹药。彭德怀亲自进行动员,并以总部名义发出通知,在全太行山区开展爆破运动。
当月,军工部在黎城县东崖底村和武乡县温庄村分别开办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刘鼎除主持外还亲自到东崖底培训班授课,并专门印发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发给学员。1941 年夏秋,遵照朱德、彭德怀发出“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以这些学员为骨干,在各地层层开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村村碾炸药,户户造地雷”的群众性爆破运动。根据地人民还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大量制造石雷。“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那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制造地雷的技术。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制雷机,每天能制石雷30 多颗。由此涌现出众多“造雷英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
1940 年9 月9 日,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军工部会议上提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并亲自指定刘鼎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长。遵照这个指示,军工部决定先成立干部训练队,为建校创造条件。很快,干训队第一批学员,包括冀中军区抗大三团、冀中地区及晋察冀军区选派人员等共70 余人冲破层层封锁来到与军工部机关驻地相邻的下赤峪村报到。是时正值百团大战,军工部机关分为两个梯队,干训队随即被编入第二梯队,次日即开赴武乡县砖壁村,作为关家垴战斗预备队参战。10 月,反“扫荡”结束,干训队回到下赤峪,李非平任队长兼工科教员,厉瑞康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下辖两个分队,一分队为工训队,以培训军事工业技术为主,二分队为通讯队,以培训军事通讯联络为主。
1941 年1 月,干训队奉命迁移至黎城县看后村,筹备成立太行工业学校。3 月,军工部各厂、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山西青年决死纵队及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学员96 名,陆续来到看后村。5 月,太行工业学校正式成立。刘鼎任校长,刘致中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李非平任教务主任,厉瑞康任副教导员。初期学员共129 人,教职工20人,很快发展到200 余名教职员,依文化水平分为6 个班,其中原工训队老学员组成专科一班(机械)、初中水平新学员组成专科二班(机械)、化工班,其余学员组成普三班、四班,另有一个会计班。
太行工业学校成立后,彭德怀兴奋地致电毛泽东:“我军在太行山已经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学校。”毛泽东得知后十分高兴:“太好了。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为我军培训出一大批军事管理人才和军工技术人才,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分有利。”
太行工业学校在看后村成立后不久,7 月中旬即根据战争需要,迁往武乡县何不楞村教学。9 月,又迁回黎城县西头村、南陌村。1942年5 月日军发动大“扫荡”,学校被迫转移。7月,迁到武乡县温庄村,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鼎盛发展期。1943 年6 月14 日,日军进占武乡县蟠龙镇,直接威胁到学校安全,太行工校由此迁回到黎城县井上村一带生产度荒,从此停课,并于9 月18 日停办。在校学员根据彭德怀“工校学员不准调出军工部门”的指示,大部分被分到军工部下属太行各军工厂,余下分赴延安、太岳军工厂。抗战胜利后,1946 年2 月,太行工业学校在长治恢复,改称长治工业学校。
太行工业学校作为我军第一所军工学校,为我军培养出400 多名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成为太行军事工业技术传播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