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阿勒泰考古之旅

摘要: 延伸阅读 | 阿勒泰考古之旅新疆考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11月08日 20:01新疆“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无论哪一种语言,“黄金”都是一个可以引起人类情绪急剧变化的词汇 , 金山更是一座引人遐思的山峰。阿尔泰山因此闻名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说的阿尔泰山其实是阿尔泰山脉中段南坡,整条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 ...
 延伸阅读 | 阿勒泰考古之旅新疆考古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3年11月08日 20:01 新疆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

无论哪一种语言,“黄金”都是一个可以引起人类情绪急剧变化的词汇 , 金山更是一座引人遐思的山峰。阿尔泰山因此闻名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说的阿尔泰山其实是阿尔泰山脉中段南坡,整条山脉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罗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 2000 余公里。



早在唐人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中,阿尔泰山就被称为“金山”。大约当时丰富的黄金矿藏,使这一带的先民们养成了用黄金装饰自己的习惯;而阿勒泰地区从远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资源富足之地,人们生活得相对安定、富足,手工业也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著作《历史》中记载的斯奇提亚人及其提到的秃头者;伊赛多涅斯人说到的独眼族和看守黄金的格律普斯的事情都似乎跟阿尔泰山有关。



盗墓这个行当起源很早,可能墓葬起源后就有了盗墓的行为,最早的盗墓不一定是盗取金银财宝,有可能是为了继承死者的能力或者破坏敌方祖先庇护的基础。后来随着厚葬之风的兴起,人们在最初目的之上逐渐向财物转移,最终变成了单纯的盗宝。



黄金考古


阿尔泰山古代遗存的发现时间也很早,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一些贵族军人就曾在这里广泛搜集古代珍品。虽然他们做了记载,但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只是搜集和发掘珍宝。这种搜寻珍宝、盗掘文物的传统持续了很久,阿尔泰山南北都遭到了旋风一样的搜刮。以至于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十墓十空”。只有在一些难以抵达的深山密林中,才会有较好的发现。比如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的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巴泽雷克冢墓,这是一个永久冻土墓。考古队员先用热水化开冻土,再整块切割提取,墓主皮肤上的纹身清晰,随葬的包金木器多数保存完整,甫一发现,轰动一时。







东塔勒德墓地








自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起,我一直在阿勒泰做考古调查,并从2011年起到 2014年,连续主持了在阿勒泰地区的考古发掘。2011年在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共发掘61 座墓葬,研究发现,东塔勒德墓所体现的考古学文化与东哈萨克斯坦、阿尔赞2号墓、巴泽雷克冢墓以及蒙古等周边地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这些或明或暗的联系,似乎暗示着史前时期,南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天山间已有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






尽管屡遭盗掘,东塔勒德墓地仍出土了25种大约800件金器,可谓金光闪耀。从金器做工精美程度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二区M3出土的金指环,指环以较粗的金丝弯成环状,环上焊接有戒托,以镶嵌其他物品,戒托周边焊接有金珠,并以金丝做成波折三角,内嵌有绿松石。环上有錾刻的纹饰,变形的4只羊首尾相连,羊前、后肢蜷缩在一起,角紧贴脊背,极为生动。仅这一件金器上就集中体现了拉拔、镶嵌、錾刻、炸珠等金器制作技艺。







炸珠作为金银器装饰工艺方法之一,在金器加工技术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认为其最早出现在距今2600年前。它是将融化的金液投入炭灰或水中,使金液冷凝成金珠,再用其装饰于金银器物之上的一种制金工艺。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珠饰件,是这一工艺的最好体现,将五颗金珠焊接成中间空的五边形,三层五边形叠焊在一起,形成玉米棒状金珠柱。这些金饰件,纤巧不过几毫米,能够将这样的装饰件焊接起来,还要力求造型精巧,可见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相当发达。依据14C测年数据以及器物、墓葬结构对比来看,这些金器所使用的炸珠工艺应该距今在2800多年以前。











古代游牧人群使用金器主要用于装饰,它们可能是佩戴的首饰或者衣服上的配饰,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器也不例外。出土最多的是圆形金箔片,金箔片上都有小孔:有的是一个,位于中间或边缘处;有的两个,对称分布在边缘;有的三个,分布在圆片一半的区域。这也许是出于不同装饰位置的需要而专门制作的,如一个孔在边缘的,可用于肩部或者类似位置的装饰,使其易于迎风飘动,增加炫目效果;多孔的可以固定在统一位置,组成不同图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回首金鹿饰件,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25种金器中,与鹿直接相关的有2种,这与古代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一脉相承。由于鹿对人不具威胁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鹿不但是古代牧业人群主要的食物来源,并以其迅捷、灵敏的特性,被古人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进而将其视为部落图腾。



亚欧草原上分布较多的鹿石应该是这一崇拜现象的物化表现,鹿石上鹿嘴常呈现类似水鸟的尖喙状,此种鸟喙造型的鹿,被认为具有引领死者灵魂脱离肉身抵达天堂的神力。在萨满教里,鹿也同时与“优良的军马”“种马”等概念相关,此种文化甚至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巴泽雷克2号墓墓主是一位游牧部落首领,他的尸体因长期封冻保存完好,甚至连皮肤上的刺青都清晰如新,而鹿正是这位首领身上刺青图案的主要母题。







首刊于《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
作者于剑君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