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下七垣文化研究简史、现状及展望

摘要: 下七垣文化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商文化起源的重要对象。年代基本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今河北、河南省境内,西起太行山,向东不过京杭大运河,最北可至拒马河流域,南界可达沁河-豫东平原一线,核心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其影响范围向北越过燕山山脉可达半支箭河流域,向西越过太行山脉,向南跨越黄河,向东可至山东大 ...
 下七垣文化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商文化起源的重要对象。年代基本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今河北、河南省境内,西起太行山,向东不过京杭大运河,最北可至拒马河流域,南界可达沁河-豫东平原一线,核心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区。其影响范围向北越过燕山山脉可达半支箭河流域,向西越过太行山脉,向南跨越黄河,向东可至山东大部。 
 
 研究历程   
    
 关于什么是早商文化,学术界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历程。自偃师商城发现之后,由邹衡所构建的夏商文化谱系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先商时期文化探索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邹衡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包括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的先商文化概念,二是李伯谦于1989年将漳河型与辉卫型整合为下七垣文化。由此可将下七垣文化探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及之前 

 学界已注意到商文化来源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探索,但条件所限,对于先商文化的认识不够准确。李济在殷墟发掘的基础上,提出了先殷、先商等概念,迈出了思考的第一步。李景聃赴商丘一带开展调查发掘工作,以寻找殷墟文化的渊源,虽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但亦是主动探索殷商文化前身的重要实践。直到1960年,北京大学《商周——青铜时代》讲义才首次提出先商文化概念,指成汤之前的先公时代商“部落”创造的文化,具体为分布在黄河两岸、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之间的遗存。 

 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 

 先商文化研究有了质的飞跃,标志事件即邹衡提出并构建了先商文化概念,将其分为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属于和二里头文化平行发展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张光直亦认同二里头基本是夏代的文化,但他认为殷商文明的起源要到豫东、鲁西去寻找。孙飞认为王油坊类型遗存即是成汤以前商先公先王时期的先商文化遗存。 

 先商文化的探索开始走向正确的道路,将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相结合,基本厘清了夏文化、早商文化,进而从已知推未知,依靠“文化类型的比较”(邹衡用语,实即后来所称的文化谱系分析方法)和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先商文化。本阶段的研究取向侧重于分期、地方类型等基础研究,对先商文化渊源及商人起源问题亦多有涉及。 

 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前后至今 

 1989年,李伯谦提出下七垣文化概念,包括漳河型、辉卫型,将南关外型排除在外。这一概念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不过依然有很多学者继续使用先商文化概念,还有学者将先商文化与下七垣文化混用。 

 学界对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多位学者认为下七垣文化属于先商文化的某一阶段,无法支撑整个先商阶段,应存在更早的先商文化。不过,这些学者的共同点是均认同先商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即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 

 另有部分学者将探索先商文化的目光转向东方或豫西。如有学者提出岳石文化是先商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商人来源一为漳河流域使用日常陶器的被统治阶级,一为东方海岸地带的统治阶级;还有学者将二里头文化看作先商文化。他们使用的先商文化概念已经脱离了邹衡界定的范畴,不再确指豫北冀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而变成了商族在灭夏之前所使用的物质遗存。
 
 本阶段文化分期、年代、地方类型等基础研究更加深入,还关注族属、渊源、迁徙、南下路线等问题。墓葬研究成为本阶段的重要内容。科技手段开始大放异彩,体质人类学、稳定同位素、动植物考古等研究成果大为丰富,为研究人群构成、生业形态等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之,本阶段下七垣文化研究踏上了新台阶,呈现出内容多元化、视角多样化、手段综合化的时代特点。 
 
 研究现状   
    
 学界对下七垣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分期与年代。分期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仅对一个或几个地方类型进行分期;另一类则提出下七垣文化的整体分期意见。分期方案大体存在三期、四期、五期、七期诸说,分期细节差异较为明显。年代方面,大都认为约当二里头文化时期,少数学者认为可晚至早商文化一期。有学者以分期为基础观察文化分布范围的消长变化。 

 地方类型。自邹衡提出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南关外型之后,学者们对下七垣文化的地方类型提出了诸多新认识。如辉卫型方面,学界出现辉卫文化、李固——潞王坟遗存等新命名,背后是对文化性质认识的差异。沈勇提出保北型,部分学者将其称为岳各庄类型或下岳各庄类型。张翠莲将保北型遗存命名为下岳各庄文化,与有易氏相关。此外出现鹿台岗类型、补要类型、杏花村类型、二里岗下层型、沁东类型、滏河型、小白河类型等新观点。 

 墓葬与聚落。下七垣文化墓葬资料最为丰富的当属刘庄、南城墓地,孟庄、孙村等地也发现有墓葬。学者们相继探讨了刘庄墓地的年代、布局、性质、葬俗、族群、等级、社会组织等问题,亦对南城、孟庄、孙村、潞王坟等遗址的墓葬制度及阶层分化等进行探讨。聚落方面,有学者讨论了聚落等级反映的社会结构、地方类型代表的聚落系统及其之间的政治秩序、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问题。 

 源流及与文化互动。下七垣文化吸收了涧沟型龙山遗存、晋中龙山与夏时期遗存、哑叭庄龙山遗存、二里头文化、东下冯文化、岳石文化、大坨头文化等文化因素,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游邀类型可能存在间接联系。流向主要是二里岗文化,部分保北型因素进入壶流河流域。 

 族属与夏商鼎革。很多学者认为下七垣文化是早商文化的主源,是商人立国之前以商人为主体的族群所创造的考古学文化。基于此,有学者勾勒出下七垣文化南下、西进灭夏的路线,一条为沿濮阳、浚县、滑县、长垣南下至杞县一带,继而西进郑州,最终取代二里头文化,另一条为豫北、郑州、盘龙城的南下路线。针对夏商更替、文化转变、聚落兴衰、人口流动、社会变迁等问题,学界亦有众多有益探索。 

 生业经济。粟是最重要的农作物,黍次之,小麦和大豆也已被利用,可能存在野生植物用以补充饮食。动物遗存包括家猪、犬、山羊、绵羊、鹿、牛、马、狗、草兔、鸨、雉鸡、鱼类、蚌类等,猪、牛、狗都是肉食来源,羊不是主要肉食来源,可能有其它用途。猪、狗、牛的食物皆以C4类(粟、黍及其副产品)为主,羊以C3(野生草本植物)为主,或许采用了两种饲养方式来饲养不同的家畜。 
 
 研究展望   
    
 目前下七垣文化研究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区域性系统调查方面,应进一步扩大调查区域,构建聚落等级体系,深化认识其社会组织结构。目前材料既难以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讨论聚落分布规律,也难以进一步探讨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难以理清下七垣文化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如下七垣文化各个地方类型的聚落形态有何异同?下七垣文化聚落之间的层级关系是怎么样的,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结构?近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邯郸漳河中上游岳城水库北岸区域考古勘查,同时围绕下七垣、西光禄等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初步获取了遗址群分布范围、平面格局、人地关系的演变轨迹,为未来的区域调查工作提供了指引。 

 单个聚落方面,应选择各地方类型的典型遗址持续开展工作,从而为深入考察单个聚落形态及聚落内部结构提供资料。 

 中心聚落方面,除孟庄城址外,漳河型、保北型均未发现明确的大型聚落,高等级遗物方面也仅有一些小件青铜器,极大限制了下七垣文化聚落体系及社会组织结构的相关研究。 

 墓葬方面,仅揭露了刘庄、南城两处大型墓地,其中南城墓地材料尚未完整刊发。两处墓地均为下七垣文化平民墓地,未发现高等级墓葬,限制了对下七垣文化社会生活、社会等级及社会复杂化的深入研究。 

 相对年代研究已较为充分,但碳十四测年数据不够丰富。目前仅有11个测年数据,采自数个不同遗址,数据样品之间缺乏连贯性。单个碳十四数据不可轻信,只有大量的系列样品经过严格的拟合研究,可靠性才比较高。下七垣文化偏少且不成序列的碳十四数据,限制了绝对年代、遗存分期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应有意识地系统采集测年样品,构建绝对年代框架。 

 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应该进一步丰富自然科学手段的应用,如分子考古、锶同位素、稳定同位素、残留物、冶金考古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从而深化和拓展下七垣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总而言之,下七垣文化作为探索商文化起源的重要对象,未来需要持续开展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以全面揭示其面貌与内涵,勾勒商文化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基金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商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024XWH055)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