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共生理念”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甘肃平凉“五二工程”为例
摘要: 甘肃平凉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五二工程”项目落户甘肃平凉、华亭,于1965年开始建设,20世纪80年代转型搬迁,90年代废弃改造。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工业遗产的“五二工程”,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化,延续三线精神。保护利用现状 “五二工程”搬迁后,华亭市政府对其主厂区 ...
甘肃平凉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五二工程”项目落户甘肃平凉、华亭,于1965年开始建设,20世纪80年代转型搬迁,90年代废弃改造。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工业遗产的“五二工程”,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化,延续三线精神。
保护利用现状
“五二工程”搬迁后,华亭市政府对其主厂区进行了初步的功能转化利用,作为政府办公楼使用,建立了工业园区,区内又建立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其余大部分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等仍处在荒废闲置中。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当地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的厂址普遍缺乏工业遗产价值层面的认识。一方面,现有的保护措施缺乏基于工业遗产角度的考量,并无相应的专项保护利用规划及专项资金。“五二工程”三线建设旧厂整体目前尚未认定工业遗产身份,缺乏遗产标志,保护范围不明确,留存建筑本体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当地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分散,底数不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目前,对“五二工程”三厂的系统实地调查工作尚未开展,厂房、车间、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分布情况不明,大量的非物质遗存如生产工艺、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资料分散在不同档案室或原职工手里。加之原三线老职工现大多年龄较高,口述史采访工作欠缺,资料搜集不易,建立起完备的遗产档案和开展数字化管理工作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原住民流失现象极其严重,周边现有居民也对遗产保护态度漠然。
尽管“五二工程”三厂成片分布,具有一定规模,工业风貌较完备,但从行政区划上分属于不同地区。三厂的所有权、管辖权和使用权是分散的,缺乏整体研究、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需要从多部门管理向遗产协同保护管理体系转变。此外,除了“五二工程”老职工外,当地公众对三线建设遗产的认同感不高。
目前,华亭市政府将“五二工程”三厂中保存相对较好的厂区修缮后,建立了工业园区,作为政府办公楼加以利用,同时建立了三线建设博物馆,但博物馆并无专业人员实际管理开发,参观的观众较为单一,多是党员干部培训需要或是单位集体组织参观时才开放,对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和价值挖掘远远不够。另外,三厂因建在乡村山野之中,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转型搬迁后留下的旧厂址开发和维护的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难以开发利用。
“共生理念”下的活化策略
共生理念是在19世纪以来,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和在全球竞争趋于极限,人类走向共生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引入社会学领域内的是其狭义概念即“互惠共生”,突出强调的是社区与社区内人员相互依存、自然和谐的状态。作为一种成熟理念,“共生理念”已被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领域。
聚焦甘肃平凉“五二工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可将其纳入平凉市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周边生态、居民住户等与遗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的活态保护,进而开发利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高地方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视
一是统筹管理,完善地方立法,可由平凉市统一划定“五二工程”保护范围,明确责任主体,强化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力度。二是分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两方面,系统开展“五二工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源的普查,摸清遗产资源底数,保存现状以及管理水平,全面掌握遗产的现状及分布情况。三是结合2023年甘肃省文物局印发的《甘肃省“陇原记忆”征藏工程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集“五二工程”建设的相关物证藏品,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共同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建档工作。
同时,利用多方媒体深入宣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提高群众对本地工业遗产的认知。多举措“保护留住”原住民,留住遗产发展之根,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当地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三线精神真正融入公众之中,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凝固家国记忆、弘扬三线工业文化,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开“五二工程”遗产的价值弘扬新模式。
构建文化认同:建立线上集体记忆场所,打造线下多功能集会场所
“记忆场所”是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的地方,此概念由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提出,他主张研究记忆场所来拯救残存的集体记忆,找到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共建三线人的群体文化认同,一方面,可借助新媒体,由官方组织完善线上新媒体交流网站平台,建立起线上集体记忆场所,扩大受众面,提高辐射力,更便于搜集保存相关回忆录资料。另一方面,将“五二工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整体视为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重新鉴定现有建筑,保留可满足安全使用的建筑体进行改造,预留可利用的建筑满足后续项目引进及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分配功能,将一部分旧厂房改造为老职工追寻历史记忆的集会场所。
借力招商引资,激活市场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工业旅游首先兴起于欧洲,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一直良好。《“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亦受到广泛青睐,近年来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融合已成为乡村和文化旅游的前沿领域。
考虑到“五二工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地处乡村的地域特性,在改善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可利用甘肃平凉“五二工程”自身工业化元素,作为乡村旅游的卖点,融合非遗文化、文创产品、民俗体验等文化因素建立起平凉“乡村工业游”示范基地。一是打造独立的综合性三线建设工业博物馆,展示历史工业记忆、弘扬三线精神、展现时代发展成果、增加创意和互动体验,最终成为平凉“乡村工业游”示范基地的对外交流平台和窗口。二是盘活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老厂房建筑、工厂设备、工艺技术、工厂景观和工厂文化等“乡村工业游”主要资源,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联合申请国家工业遗产认定
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甘肃平凉地区作为兵器军工业的重要选址地区,落户的“五二工程”只是众多三线建设项目的一个代表性项目,还有如国营华丰机械厂(9936厂)、国营红峰机械厂(920厂)、国营丰收机械厂(978厂)等其他相关的军工厂,且除国营华丰厂整体搬迁至天水,其余工厂旧址大都仍在原地区。
从国家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来看,平凉地区的工业遗产整体保存完好,能真实反映历史、科技、社会等价值,具有时代性、延续性,展现了平凉地区乃至甘肃地区兵器工业的发展历程,符合国家工业遗产评价中的指标要求。因此,实施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利用,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可以“五二工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为首,借鉴大遗址保护理念,推动平凉地区工业遗产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助力平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总之,甘肃平凉“五二工程”是甘肃省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兵器工业,不同于城市工业遗产,遗留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位于乡村之中,是开展乡村工业旅游的特色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能够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同时,承载的工业文化和蕴含的三线精神有助于发挥当地乡村旅游的精神文化优势,将乡村振兴与工业旅游二者相结合,融入文旅发展大趋势,发展前景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华亭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