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科技如何让沉寂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听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怎么说……

摘要: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表示,我国文物数字化成果丰硕,敦煌研究院推出“文化+科技”传播业态,如“飞天”专题游览线路等,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每经记者 周逸斐每经编辑 陈星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 ...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表示,我国文物数字化成果丰硕,敦煌研究院推出“文化+科技”传播业态,如“飞天”专题游览线路等,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每经编辑 陈星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表示,近些年来,我国文物数字化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敦煌研究院着力推出“文化+科技”传播业态,推出很多参与体验型项目。这些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真正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记者见面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

宋淑霞表示,通过数字化技术,包括前沿科技手段赋能敦煌文化或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年,我们着力推出‘文化+科技’这样一个传播业态,推出了很多参与体验型项目,比如说,我们推出了‘飞天’专题游览线路,还有‘寻境敦煌—数字沉浸式体验展’。”宋淑霞说。

“飞天”专题游览线路挑选了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时代有飞天的洞窟,由讲解员带着游客参观游览。参观结束之后,再结合敦煌的数字化资源、华为的河图厘米定位技术以及虚拟增强技术,在莫高窟打造一个虚拟孪生世界,游客在窟外就可以拿着手机终端和洞窟里面这些珍贵的飞天形象、九色鹿形象合影留念。

这种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真正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宋淑霞介绍,莫高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洞窟——第285号洞窟,因为这个洞窟的室内空间非常小,没有办法对游客开放,所以,工作人员基于敦煌研究院大量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数字资源,再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等技术,按照1∶1的比例完全复刻了这个洞窟。

游客在展馆里戴上VR眼镜,就可以零距离360度探索洞窟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和壁画中的人物故事产生互动。这样的参与式体验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让游客从一个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这种活化利用,让沉寂千年的文物能够在当代贴近大众生活,真正“活”起来。

科技创新给文物普查带来质的飞跃

文物普查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介绍了他两次参加普查的不同感受。

王龙说,感受之一是科技创新给文物普查带来了质的飞跃。他举例说,第三次普查时,大部分是实地踏查,用脚步丈量的方式进行普查。特别是夏季,为了躲避高温,要早上5点钟左右就出发,赶在气温达到40℃之前,也就是上午10点左右完成野外采集工作。

但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科技赋能带来了质的飞跃。在普查过程当中,团队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再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的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图片分析技术,对山区古代墓葬形态等进行图像识别。

人工智能能够在图像上对遗址特征进行准确标识,甚至能够标识出相互关系、分布状态。依靠标识图,工作人员就能够制定比较完备的调查计划,有的放矢地寻找调查目标,大大提高普查效率,进一步提升普查范围和覆盖率。

另一个感受就是理念上的变化。第四次文物普查进一步扩大了文物的内涵,像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都纳入文物普查的范畴,进一步丰富文化遗产的范围。

但也有很多不变的东西,就是文物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一直没有变。王龙说:“从我大学毕业到扎根新疆吐鲁番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工作,无论是在野外采集数据,还是利用无人机三维影像数据仿真技术建立遗址模型,我们都以文物传承人和守护人的角色来要求自己。”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