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六家子鲜卑墓群
摘要: 六家子鲜卑墓群 东汉至西晋时期哲里木盟地区的大型鲜卑墓葬群 六家子鲜卑墓群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六家子村东南的沙丘边缘,1984年因风蚀暴露而被发现。经抢救性调查发掘,出土陶器、金饰牌等文物170余件,其中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的动物形金饰牌具有典型鲜卑文化特征 。该墓群与小呼和格勒遗址相距仅10公里,两地出土陶器的形制、纹饰呈现高度相似性 ...
六家子鲜卑墓群 东汉至西晋时期哲里木盟地区的大型鲜卑墓葬群
六家子鲜卑墓群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六家子村东南的沙丘边缘,1984年因风蚀暴露而被发现。经抢救性调查发掘,出土陶器、金饰牌等文物170余件,其中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的动物形金饰牌具有典型鲜卑文化特征 。该墓群与小呼和格勒遗址相距仅10公里,两地出土陶器的形制、纹饰呈现高度相似性,证实了东汉至西晋时期新开河流域鲜卑族群的聚居分布 。墓群出土的汉式铜镜与陶器反映出鲜卑与中原汉族的文化互动,动物形金饰牌则继承匈奴金器工艺传统,见证草原游牧民族的艺术交融。作为西辽河流域鲜卑遗存的核心代表,该墓群为研究鲜卑社会经济形态、丧葬习俗及族群迁徙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1984年4月,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嘎查东南沙丘因风力侵蚀暴露出墓葬遗迹,随葬品散落地表。哲里木盟博物馆随即开展抢救性调查,确认墓葬群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50余座 。考古人员征集到陶罐、陶壶等器物及金饰牌等金属文物,其中多件动物形金饰牌具有断代价值,被判定为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遗物。墓群地处新开河南岸沙丘带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43°52′、东经122°04′,海拔高度178米 。墓葬群呈带状分布于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0米的沙丘缓坡上,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可见木棺残骸 。与舍根墓地、新胜屯鲜卑墓群共同构成新开河流域鲜卑遗存集中分布区,直线距离最近的孟根达坝牧场遗址群仅15公里。出土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器型包含罐、壶两大类。陶罐多见侈口、鼓腹造型,肩部多饰弦纹与戳刺纹;陶壶则流行盘口长颈形制,部分壶身施有篦点纹。其中一件双耳灰陶罐高25厘米,口径12厘米,与10公里外小呼和格勒遗址出土陶罐形制完全一致。
墓葬群共出土金饰牌9件,包括:卧马形金饰牌:长6.2厘米,马呈跪卧姿态,鬃毛以阴刻线表现 ,双马形金饰牌:两马相对而立,马首低垂作饮水状,底部饰波浪纹,兽形金饰牌:长5.8厘米,造型融合鹿角、马身、虎爪特征,眼窝镶嵌绿松石,另出土东汉规矩镜1面,直径14厘米,镜背铸有"长宜子孙"铭文 。
墓群出土的金饰牌呈现出抽象化艺术风格,其中兽形饰牌的混合动物特征被学界视为鲜卑"神兽"崇拜的物化表现。与小坝子滩窖藏四兽形金饰牌相比,六家子墓群的个体兽形饰牌保留更多具象特征,反映出拓跋鲜卑南迁过程中对匈奴金器工艺的继承与创新。陶器组合中汉式器物的出现,印证了鲜卑与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如出土的盘口陶壶与同时期辽东汉墓出土器物形制相似,铜镜的二次加工则体现鲜卑人对汉文化的选择性吸收。
考古研究表明,该墓群与10公里外的小呼和格勒遗址存在密切关联。两处遗址均出土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陶器,且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其使用年代重叠(公元2-3世纪)。张柏忠在《哲里木盟发现的鲜卑遗存》中指出,六家子墓群出土的马形金饰牌与小呼和格勒遗址出土的马骨葬俗,共同构成鲜卑游牧经济的重要证据 。2020年小呼和格勒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揭示,该区域在汉晋时期已形成稳定的鲜卑聚落,六家子墓群作为其附属墓葬区,为研究鲜卑社会层级结构提供了关键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