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丝路梵华:出土文献所见中印文学交流研究

摘要: 陈明|《丝路梵华:出土文献所见中印文学交流研究》汉宋史研究探骊2025年06月21日 08:36四川【编辑推荐】本书利用敦煌、吐鲁番、木鹿城等丝绸之路重镇出土的梵汉写卷,从故事、诗词、典故、变文、壁画等资料中,爬梳出隐含于内的中印文学与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多语种民间故事跨时空的不同形态及其跨文化的流变轨迹;将中古丝路的中印文学交流以及多元文化相 ...
陈明|《丝路梵华:出土文献所见中印文学交流研究》汉宋史研究探骊 2025年06月21日 08:36 四川


【编辑推荐】
本书利用敦煌、吐鲁番、木鹿城等丝绸之路重镇出土的梵汉写卷,从故事、诗词、典故、变文、壁画等资料中,爬梳出隐含于内的中印文学与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多语种民间故事跨时空的不同形态及其跨文化的流变轨迹;将中古丝路的中印文学交流以及多元文化相遇的活动,放到横跨亚欧大陆的广阔背景和长时段中去考察,全面揭示相关民间故事的文本及其图像的深刻内涵,阐释中印之间的文学要素在跨区域、跨文化、跨语际中的流变与互动,揭示中印文学交流的丰富性与艺术表现的复杂性。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敦煌、吐鲁番、木鹿城等丝绸之路重镇出土的梵汉写卷,从故事、诗词、典故、变文、壁画等资料中,爬梳出隐含于内的中印文学与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多语种民间故事跨时空的不同形态及其跨文化的流变轨迹;将中古丝路的中印文学交流以及多元文化相遇的活动,放到横跨亚欧大陆的广阔背景和长时段中去考察,全面揭示相关民间故事的文本及其图像的深刻内涵,阐释中印之间的文学要素在跨区域、跨文化、跨语际中的流变与互动,揭示中印文学交流的丰富性与艺术表现的复杂性。


【作者简介】
陈明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梵汉佛经语言与文献、丝绸之路医学文化史、古代东方文学图像研究。出版《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文本与语言:出土文献与早期佛经比较研究》《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等专著。《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目録
第一章 佛教譬喻故事“略要本”在西域和敦煌的流传—以敦研 256 号写卷为例
第一节 敦研 256 与敦研 255 的録文
第二节 敦研 256 中的譬喻故事源流探析
第三节 丝绸之路梵汉佛教譬喻故事的摘録与流传形态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老鼠噉铁”型故事及图像在古代亚欧的源流
第一节 “老鼠噉铁”型故事在古代印度的源流
第二节 “老鼠噉铁”型故事在伊斯兰世界的流变
第三节 “老鼠噉铁”型故事在古代欧洲地区的流传
第四节 “老鼠噉铁”型及其亚型(ATU1592A、1592B)故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流传
第五节 “老鼠噉铁”型故事的图像在古代欧亚的流传
第六节 余论


第三章 “唱歌的驴子”故事的来源及在亚洲的传播—从敦煌本道经中的譬喻“批麻作狮子皮的驴”谈起
第一节 乌尔都语本《鹦鹉故事》中的故事:唱歌的驴子
第二节 “唱歌的驴子”故事的天竺源头
第三节 两个波斯语本《鹦鹉的传说》(The Tooti Nameh, or Tales of a Parrot)中的故事:唱歌的驴子
第四节 维吾尔语《鹦鹉的故事》中的第41则故事: 驴子吟诗
第五节 土耳其语《鹦鹉传》中的故事: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啼叫的驴
第六节 哈萨克斯坦斯坦语《鹦鹉传奇》中的故事:公牛和驴
第七节 三个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异本
第八节 与《黔之驴》相似的故事文本补说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古代欧亚“三条鱼的故事”图像的跨文化流变与图文关系
第一节 古代欧亚“三条鱼的故事”的文本补说
第二节 “三条鱼的故事”在古代亚欧的图像谱系
第三节 “三条鱼的故事”的图像比较与图文关系探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伊利沙”与“卢至长者”—敦煌写本与佛经中的吝啬鬼典型及其故事的跨文化流变
第一节 巴利文《本生经》中的《伊黎萨本生》(Illīsa Jātaka ) 与古希腊的平行故事
第二节 汉译佛经中的《卢至长者因缘经》与吝啬鬼形象
第三节 印度民间故事集中的同类故事
第四节 卢至长者故事在中国的流传
第五节 印度伊利沙 / 卢至故事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流变
第六节 缅甸的一幅伊利沙本生故事的泥塑图像
第七节 余论


第六章 “火中取子”——佛教医王耆婆故事图像的跨文化呈现
第一节 耆婆与火生童子譬喻故事的文本
第二节 犍陀罗石刻中的“火生童子譬喻”与耆婆图像
第三节 克孜尔石窟中的火生童子的菱格故事画
第四节 耆婆与“火生的故事”在西藏佛教艺术中的呈现
第五节 《释氏源流》系列中的“火中取子”与“火中取佛”图像
第六节 明清佛寺壁画中的“火中取子”与“火中取佛”图像
第七节 余论


第七章 波斯“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文图源流探析
第一节 摩尼画技:来自波斯史诗《列王纪》和传说中的记载
第二节 摩尼画死狗:波斯文学作品中的画师故事及其印度渊源
第三节 波斯二画师竞技故事的文本与图像源流
第四节 余论:伊斯兰学者眼中的中国艺术


第八章 跨宗教语境中的波斯摩尼故事书写—以《艺术家的史 诗事迹》为例
第一节 伊斯兰文献中的艺术双峰:摩尼与贝赫札德
第二节 伊斯兰文献中的摩尼竞技及其画死狗的故事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佛教譬喻“二鼠侵藤”在古代亚欧的文本源流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二鼠侵藤”譬喻的运用
第二节 “二鼠侵藤”譬喻意象在中古中国及后世的流传
第三节 单个譬喻、譬喻故事与譬喻经:汉译佛经中的“二鼠侵藤”源流
第四节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耆那教文献中的“二鼠侵藤”譬喻
第五节 从“二鼠”到“月鼠”:东亚文献中的“二鼠侵藤”譬喻
第六节 “井中男”与“空井喻”:“二鼠侵藤”譬喻在古代西亚与欧洲的演变及其在东亚的回流
第七节 余论


第十章 “二鼠侵藤”譬喻在古代亚欧的图像流变
第一节 古代印度的“二鼠侵藤”故事的石刻与绘画
第二节 “二鼠侵藤”故事在中国的图像表现
第三节 伊斯兰世界的“二鼠侵藤”故事的插图
第四节 欧洲多语种插图本中的“二鼠侵藤”譬喻的图像
第五节 欧洲多语种译本《人生指南》(Directorium Humanae vite/ Guide for Human Life)中的“二鼠侵藤”譬喻的 插图
第六节 欧洲其它艺术种类中的“二鼠侵藤”譬喻的图像
第七节 近代以来东亚地区的“岸树井藤”图像
第八节 小结


结 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前言/序言】
导 言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 首次提出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 补短、共同进步的重大倡议。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 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 2019 年第 9 期)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 总书记鲜明地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哲 理。这一论述也成为指导我们研究中外文化关系的指南。
南亚地区的“印度”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有许多译名,它所指的内涵与 外延陆续经历了一些变化, 至少涉及从地理概念、文化(或文明) 概念到国 家概念的变动。笔者倾向于古代“印度”更多的是用来指代一个文明体系, 而非政治层面的国家。因此,在某些语境中,“印度”就类似于常见的“天 竺”一词,用来表述古代的印度次大陆,或者大部分的南亚地区。
中国与天竺同为古老文明兴起、发展与繁荣之地。南亚(古代天竺)自 古就是与中国交流非常频繁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由于东汉末期以来的佛教的 中介作用,南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别具特色。双方交流已历两千多年,经 久不衰。中印交流涉及时间之长久、内容之深广、影响之远大,在世界文明 史中是真正的“明星”和典范。从汉末到宋初, 一方面,法显、玄奘、义净 等高僧大德赴天竺求法,留下了大量关于天竺风土人情和宗教习俗的记载, 《佛国记》(《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 成为研究印度文化和历史的宝贵数据库。另一方面,安世高、鸠摩罗什、不空等天竺和中亚等地的高僧纷纷到中国传法,带来并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 宗教文献,并将天竺的哲学、医学、科技、民俗等许多知识传入中国。古代 中印文化交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镇,而西域出土的文献、文物 和图像史料,更是丰富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篇章。
根据季羡林先生长期的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整体趋势是“双向 道”的,絶不是印度对中国的单向文化输入。尽管由于印方典籍对此叙述甚 少,但还是有不少地方反映了中国的精神与物质文化在古代天竺流传的痕 迹。中印双方交流与互鉴的痕迹在敦煌吐鲁番等丝绸之路要道出土的文书、 文物乃至图像, 也是较为明显的。如果能以原典语言为基础、以全球史的视 野及其研究方法, 通过多语种文献的比勘, 以及文本与图像的对证, 切入中 印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层,必能揭示中印文化双向互动的复杂特性。
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前身,是古代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之 一,西域(以今中国新疆地区为主,广义的西域也涉及今部分西亚、南亚和 中亚的相关地区)所出土的大量与中印交流相关的史地文献、科技记载、医 学写卷、文学作品以及图像史料,尤其是新刊中亚木鹿城出土的梵语佛教譬 喻集等新史料, 与汉文典籍、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 具有重要的学术 价值。
本书通过细读敦煌吐鲁番等丝路重镇出土的梵汉写卷及相关资料,从 故事、诗词、典故、壁画等不同载体中,爬梳隐含于内的中印文化与文学的 元素,尤其是交流与互动的痕迹,以小见大,全面论证老鼠噉铁、唱歌的驴 子、三鱼共水、吝啬鬼(卢至长者)、耆婆火中取子、摩尼画死狗、二鼠侵 藤等民间故事,涉及多语种民间故事的不同形态、跨时空和跨文化的故事流 变、故事文字文本与图像的相互关系等议题,揭示古代丝路的中印文学交流 的丰富性与艺术表现的复杂性。 一方面,希望能继续深化以丝绸之路为桥梁 的古代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研究,特别强调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层次互动性研究;另一方面,也期待这种长时段、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多元研究模式,在 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出版信息
著者 陈明 着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62273
版次 1
包装 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5-04-01
用纸 纯质纸
页数 492
套装数量 0
字数 423000
正文语种 中文(简体)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