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摘要: 7月22日,“中国南方早期锡业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开幕。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校及考古文博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壁,聚焦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研究青铜时代“金道锡行”资源流通,探讨商周秦汉时期南方地区金属资源的研究方法。开幕式 赤壁大湖咀遗址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凡国栋介绍了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以来的考古收 ...
7月22日,“中国南方早期锡业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赤壁开幕。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校及考古文博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壁,聚焦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锡业的新发现与新认识,研究青铜时代“金道锡行”资源流通,探讨商周秦汉时期南方地区金属资源的研究方法。

开幕式

赤壁大湖咀遗址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凡国栋介绍了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以来的考古收获。赤壁大湖咀城址面积约17.2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城址,结合周边同时期聚落分布以及出土青铜器背景,可以明确该城址是鄂东南地区幕阜山西麓的中心聚落。目前对城址的年代、文化面貌、城内的功能布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正在开展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等多学科合作发掘,力求进一步揭示城址的更多历史内涵。遗址早期阶段受鄂东北、鄂东南等周边多个区域影响,并存在较多地方因素,晚期阶段受江汉地区影响明显,指示楚文化的东扩。报告重点介绍了城内发现的多处铸铜作坊区,其中陶范与石范共存、硅铁系合金化渣与熔铜坩埚共存,反映长江南北的技术在这里互动,呈现出多种冶金技术传统、多条冶金生产链并存的面貌。大湖咀遗址发现的熔炼锡渣,是目前长江流域最早的炼锡遗物,对于认识周代南方的金道锡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方立阳系统介绍了大湖咀遗址冶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成果。通过对重要单位微遗物的获取与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初步揭示了遗址的冶金技术特征,并尝试探讨矿料来源与更替状况。研究显示,大湖咀遗址的冶金生产链条较为完整,涵盖了锡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熔炼、铜器浇铸等多个生产环节,反映了鄂东南地区青铜产业的区域特色;遗址中的锡物料可能源自南岭山地,铅物料则经历了从鄂东铅到南岭铅的转变。大湖咀遗址还出土多件陶范,是长江以南先秦陶范的重要发现。大湖咀遗址的冶金考古发现,首次明确了长江中游地区周代铸铜遗址中纯锡料及冶锡渣的存在,有助于田野中更好地辨识与提取出锡冶金遗物。这些工作为探索东周时期锡物料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金道锡行”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线索,并从资源与技术的角度为长江中游地区文化格局变迁提供参考。

四场主题发言分别围绕南方周代金属资源与技术、两湖地区周代锡器、南方其他地区早期锡冶金线索、早期锡冶金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展开。北京联合大学逄硕以“鄂东南地区商周矿冶遗址调查及铜锡合金化生产初步研究”为题,介绍了近年来在大路铺文化核心区鄂东南大冶、阳新等地的矿冶考古调查及综合研究工作;北京大学陈建立介绍“金道锡行与长江中游地区金属流通网络”研究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以“商周时期东南地区经济模式及其影响蠡测”为题,系统比较了中原与南方在商周时期经济与政治模式的差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瞿磊以“当阳赵家湖春秋墓出土锡簋再识”为题汇报湖北当阳赵家塝春秋锡簋再整理工作中的收获;郑州大学尚如春介绍赤壁土城城外墓地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吉介绍荆州纪南城战国铸锡遗存与锡铅资源研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韦星星汇报湖南汨罗高泉山战国墓考古工作收获及出土锡器研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胡长城介绍云南个旧锡矿资源的考古学观察;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葛帅坤介绍浙江绍兴地区战汉至六朝时期锡金属相关考古新发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刘自枝汇报了九江荞麦岭遗址群考古调查与发掘收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雨生介绍广东阳春石望五代南汉至北宋时期冶炼铸铅钱遗址考古新发现。江西师范大学黄梅以“金属资源与汉移民:云南个旧黑蚂井墓地出土金属器的铅同位素分析”为题介绍黑蚂井墓地反映的资源开发流通与文化交流互动;北京大学马仁杰汇报商代铅锡资源的时空演变与溯源研究相关成果,指出商代铅锡资源呈现跨区域同步演变特征;南京大学佘加新介绍了锡同位素分析方法和在考古科学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大学高祎汇报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出土东周微型覆锡明器的初步研究。

最后发言的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介绍“欧亚大陆的锡矿带和锡料贸易”。锡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有限,在欧亚大陆上存在若干锡矿带,在青铜时代早期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锡料贸易。为解决中国新疆及周边地区锡青铜的资源来源,南京大学在铜锡资源丰富的俄罗斯阿尔泰地区蛇山遗址开展了发掘,其中公元前二千纪末的铜器及冶金遗物中,锡青铜却非常少,可能是这一阶段的技术特征。在公元前三千纪,欧亚大陆西部经历了持续的锡青铜化历程,锡的消费迅速增长,锡的来源成为研究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两河流域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西亚地区锡的贸易与在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在土耳其,著名的乌鲁布伦沉船中出土了大量铜、锡锭,研究者推断锡料大部分来自中亚,现在在中亚地区也发现了早期的锡冶金遗址;伊朗西部的锡资源可能满足了两河流域锡青铜的需求;以色列沿海出土的锡锭则经多种科技分析方法推断锡料来自英国的康沃尔。中国的锡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华南地区锡矿作为亚洲东南部大型锡矿带的一部分,还需要考虑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将来可以考虑利用更多的方法去追溯中国境内的锡料来源。

各位与会专家在主持发言中穿插精彩点评。武汉大学张昌平指出,大湖咀遗址发现的丰富遗存在地域上拓展了鄂东南矿冶生产的范围,在文化面貌上反映了本地因素之外楚文化的进入,可以与大冶铜绿山四方塘的发现一起考虑。大湖咀还发现了青铜渣和陶范,以及可能是外来的锡,这些构成了青铜器生产的基本要素,从冶金的角度可能反映这里是区域性的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认为,从文献层面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金属流通的路线随时代在不断变化,并且国家对资源的分配也十分重要。从国家形态层面,中原进入成熟国家阶段时,南方仍处于国家形成阶段;从聚落形态层面,鄂东南地区商周时期铜业发达,应该重视本地如何组织这些生产。山东大学方辉教授指出,整理旧材料和发现新材料过程中都有好的收获。这次会议把与锡相关的零星材料汇聚到一起,锡料方面,可以关注铸锭的形状,比如金文中指示铜料的“铝”,两个圆点可能就是锭的象形,锡器方面,需要考虑锡在不同区域贵重程度也有不同,在产地附近可能因为来源丰富,会有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制作明器。相关成果发布之后,各地可能都会开始检视自己以往报道的材料里是否也有锡器。唐锦琼提出南方重要的锡资源地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个旧是著名的锡都,希望能够在墓地与器物研究之外,也能长期稳定地开展一些针对古代矿业的工作。陈建立指出锡在古代应用广泛,在溯源与工艺等方面涉及一系列前沿问题,中国西南地区金属器与资源对东南亚的影响、锡箔在陶质材料上的装饰方式、锡的远距离获取方向与途径等问题都仍然有很大的研究余地。

在自由讨论环节,北京大学陈建立回应锡在冶金史中处于十分关键地位,是制作高性能青铜不可或缺的材料,锡资源在中国分布不均,故而稀缺性主要是针对中原而论。从长时段看,锡的珍贵程度随时代、供应方式还存在波动。山东大学王全玉也认可锡在商周时期的珍贵性,指出殷墟青铜器的锡铅比能够反映器物制作水平与墓葬等级,也应考虑锡及含锡合金的视觉效应。王全玉还分享了在从事英国出水锡锭、锡同位素溯源等方面的研究心得,指出锡资源在探讨欧亚远距离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主持会议闭幕式。与会专家对会议议题高度认可,对鄂东南乃至南方地区冶金考古工作寄予期望,并建议应将矿冶生产与经济模式、国家治理密切联系起来,从南方贵重资源的角度解答更重要的问题。方勤结合苏家垄遗址考古收获强调锡的重要性,表示会围绕“金道锡行”的丰富内涵,继续推动相关地区的工作,让新成立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矿冶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吉 凡国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昭晣 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