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云阳马沱(马粪沱)墓地
摘要: 内容简介《云阳马沱(马粪沱)墓地》是重庆三峡库区云阳马沱(马粪沱)墓地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云阳马沱墓地是峡江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墓群,延续时间长、随葬器物丰富,从东周时期延续至唐代,为研究峡江地区丧葬制度、文化变迁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东周至六朝时期墓葬数量*多,墓地区域划分较为明显,墓葬排列有序,随葬器类时代特征明显,对于研究峡 ...
内容简介
《云阳马沱(马粪沱)墓地》是重庆三峡库区云阳马沱(马粪沱)墓地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云阳马沱墓地是峡江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墓群,延续时间长、随葬器物丰富,从东周时期延续至唐代,为研究峡江地区丧葬制度、文化变迁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东周至六朝时期墓葬数量*多,墓地区域划分较为明显,墓葬排列有序,随葬器类时代特征明显,对于研究峡江地区东周至六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具有重要价值。该墓地与著名的旧县坪遗址(即汉、晋朐忍县城)旧址关系密切,普遍认为马沱墓地应为其主要墓葬区之一,对旧县遗址(朐忍县城旧址)的发掘和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墓葬中出土有长沙铜官窑的青瓷罐,对研究唐代铜官窑瓷器的传播与销卖提供了重要材料。
目录
**章 绪论(1)
**节 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1)
第二节 墓葬分布(3)
第三节 考古发掘工作经过(3)
一、钻探(3)
二、考古发掘(5)
三、修复与整理(8)
第二章 东周墓葬(9)
**节 墓葬资料(9)
一、M13(9)
二、M14(11)
三、M15(12)
四、M35(14)
五、M37(16)
六、M41(18)
七、M44(23)
八、M53(26)
九、M65(28)
一〇、M71(30)
一一、M75(31)
一二、M77(35)
一三、M82(39)
一四、M83(41)
一五、M84(43)
一六、M85(45)
一七、M86(48)
一八、M92(50)
一九、M102(51)
二〇、M104(53)
二一、M112(56)
二二、M113(58)
二三、M115(59)
二四、M118(63)
二五、M121(64)
二六、M122(66)
二七、M123(68)
二八、M124(70)
二九、M125(72)
三〇、M126(74)
三一、M129(74)
第二节 墓葬形制结构(77)
一、带墓道土坑墓(77)
二、竖穴土坑墓(78)
第三节 墓葬分类、墓向与葬式(78)
一、墓葬分类(79)
二、墓向(80)
三、葬式(80)
第四节 陶器组合与典型器物型式划分(80)
一、陶器组合(81)
二、典型器物型式划分(81)
第五节 墓葬分期与年代推断(92)
一、墓葬分期(92)
二、年代推断(93)
第三章 汉代墓葬(95)
**节 墓葬资料(95)
一、M1(95)
二、M2(97)
三、M3(111)
四、M4(118)
五、M5(120)
六、M6(121)
七、M7(124)
八、M8(128)
九、M9(129)
一〇、M10(130)
一一、M11(130)
一二、M12(133)
一三、M16(145)
一四、M17(147)
一五、M20(148)
一六、M22(149)
一七、M23(152)
一八、M24(153)
一九、M26(159)
二〇、M27(160)
二一、M28(161)
二二、M30(162)
二三、M31(165)
二四、M32(167)
二五、M33(173)
二六、M34(175)
二七、M36(179)
二八、M38(179)
二九、M39(189)
三〇、M40(191)
三一、M43(196)
三二、M46(207)
三三、M47(209)
三四、M48(213)
三五、M49(215)
三六、M50(221)
三七、M51(232)
三八、M52(233)
三九、M54(238)
四〇、M55(239)
四一、M59(243)
四二、M64(244)
四三、M70(245)
四四、M72(246)
四五、M73(253)
四六、M74(255)
四七、M76(265)
四八、M78(267)
四九、M79(268)
五〇、M80(269)
五一、M81(270)
五二、M87(275)
五三、M88(278)
五四、M89(280)
五五、M90(283)
五六、M91(284)
五七、M93(294)
五八、M94(297)
五九、M95(305)
六〇、M97(309)
六一、M98(311)
六二、M100(313)
六三、M101(315)
六四、M103(320)
六五、M105(323)
六六、M106(325)
六七、M109(330)
六八、M110(332)
六九、M111(335)
七〇、M114(341)
七一、M116(342)
七二、M117(343)
七三、M119(345)
七四、M120(347)
七五、M127(350)
七六、M131(351)
七七、M132(352)
七八、M133(354)
第二节 墓葬形制结构(355)
一、竖穴土坑墓(355)
二、带长方形墓道墓(356)
第三节 墓葬分类、墓向与葬式(356)
一、墓葬分类(356)
二、墓向(357)
三、葬式(358)
第四节 陶器组合与典型器物型式划分(358)
一、陶器组合(358)
二、典型器物型式划分(360)
第五节 墓葬分期与年代推断(403)
一、墓葬分期(403)
二、年代推断(405)
第四章 六朝墓葬(408)
**节 墓葬资料(408)
一、M25(408)
二、M42(410)
三、M45(412)
四、M56(415)
五、M57(417)
六、M58(419)
七、M60(420)
八、M61(422)
九、M62(424)
一〇、M66(425)
一一、M67(427)
一二、M68(428)
一三、M69(429)
第二节 初步认识(430)
一、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组合(430)
二、年代推断(430)
第五章 唐代墓葬(431)
**节 墓葬资料(431)
一、M96(431)
二、M99(433)
三、M108(435)
四、M128(436)
五、M130(439)
第二节 初步认识(441)
一、墓葬形制与随葬品(441)
二、年代推断(441)
第六章 时代不详的墓葬(442)
一、M18(442)
二、M19(443)
三、M21(444)
四、M29(445)
五、M63(446)
第七章 结语(447)
**节 马沱墓地墓葬分布(447)
第二节 对东周墓葬的认识(448)
第三节 对汉代墓葬的认识(449)
一、马沱墓地汉代墓葬的发展变化(449)
二、马沱墓地出土汉代钱币的初步认识(450)
第四节 马沱墓群与旧县坪遗址关系推测(452)
附记 马沱墓地考古发掘大事记(454)
附表(459)
后记(473)
插图目录
图一 马沱墓地位置示意图(2)
图二 马沱墓地地形与探方分布图(4)
图三 **象限墓葬分布图(6)
图四 第二象限墓葬分布图(6)
图五 第三象限墓葬分布图(7)
图六 M13平、剖面图(10)
图七 M13出土铜匕*(M13∶1)(10)
图八 M14平、剖面图(11)
图九 M15平、剖面图(13)
图一〇 M15出土陶器(14)
图一一 M35平、剖面图(15)
图一二 M35出土陶器(16)
图一三 M37平、剖面图(17)
图一四 M41平、剖面图(19)
图一五 M41出土陶器(一)(20)
图一六 M41出土陶器(二)(21)
图一七 M41出土器物(22)
图一八 M44平、剖面图(23)
图一九 M44出土陶器(25)
图二〇 M53平、剖面图(26)
图二一 M53出土陶器(27)
图二二 M65平、剖面图(28)
图二三 M65出土器物(29)
图二四 M71平、剖面图(30)
图二五 M71出土陶器(31)
图二六 M75平、剖面图(33)
图二七 M75出土陶器(34)
图二八 M75出土器物(35)
图二九 M77平、剖面图(36)
图三〇 M77出土陶器(37)
图三一 M77出土铜兵器(38)
图三二 M77出土铜器(39)
图三三 M82平、剖面图(40)
图三四 M82出土铜剑(M82∶1)(40)
图三五 M83平、剖面图(41)
图三六 M83出土陶器(42)
图三七 M84平、剖面图(43)
图三八 M84出土器物(44)
图三九 M85平、剖面图(46)
图四〇 M85出土器物(47)
图四一 M86平、剖面图(48)
图四二 M86出土陶器(49)
图四三 M92平、剖面图(50)
图四四 M102平、剖面图(52)
图四五 M102出土器物(53)
图四六 M104平、剖面图(54)
图四七 M104出土陶器(55)
图四八 M104出土铜矛及局部蝉纹(M104∶1)(56)
图四九 M112平、剖面图(57)
图五〇 M112出土铜盘(M112∶1)(57)
图五一 M113平、剖面图(58)
图五二 M115平、剖面图(60)
图五三 M115出土陶器(61)
图五四 M115出土器物(62)
图五五 M118平、剖面图(63)
图五六 M121平、剖面图(65)
图五七 M121出土陶器(65)
图五八 M122平、剖面图(66)
图五九 M122出土陶器(67)
图六〇 M123平、剖面图(69)
图六一 M123出土器物(69)
图六二 M124平、剖面图(71)
图六三 M124出土陶鼎(71)
图六四 M124出土铜伞箍(M124∶3)(72)
图六五 M125平、剖面图(73)
图六六 M125出土陶器(73)
图六七 M126平、剖面图(75)
图六八 M126出土陶豆(M126∶4)(75)
图六九 M129平、剖面图(76)
图七〇 M129出土器物(77)
图七一 A型、B型和C型陶鼎(83)
图七二 A型和B型陶豆(84)
图七三 C型陶豆(86)
图七四 A型和B型陶壶(87)
图七五 陶敦(88)
图七六 A型和B型陶罐(88)
图七七 陶鬲(89)
图七八 陶浴缶(90)
图七九 铜兵器(91)
图八〇 M1平、剖面图(96)
图八一 M1出土器物(96)
图八二 M2平、剖面图(98)
图八三 M2出土釉陶器(一)(99)
图八四 M2出土釉陶器(二)(100)
图八五 M2出土陶器(一)(102)
图八六 M2出土陶器(二)(103)
图八七 M2出土陶器(三)(104)
图八八 M2出土陶器(四)(105)
图八九 M2出土陶器(五)(106)
图九〇 M2出土铜器(107)
图九一 M2出土铜兵器、车马器及饰品(109)
图九二 M2出土铜衔镳和铜龙*形饰(110)
图九三 M2出土器物(111)
图九四 M3平、剖面图(112)
图九五 M3出土陶鼎(113)
图九六 M3出土陶器(一)(114)
图九七 M3出土陶器(二)(115)
图九八 M3出土陶器(三)(116)
图九九 M3出土铜器和铁器(118)
图一〇〇 M4平、剖面图(119)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章绪论
**节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
马沱墓地位于云阳县长江北岸双江镇马沱村东南1.7千米第十村民组。东距云阳镇(云阳旧县城,已淹没)、西距双江镇(云阳县新县城)各16千米,云(阳)双(江)公路由墓地中部东西横穿而过,现在马沱村以东部分已经废弃,无法通行;长江主水道紧临其南而过。墓地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7'22〃,北纬30°56'33〃,海拔高程在135~300米之间,*高处海拔高度达到480米(图一;彩版一,1)。
马沱,又名马粪沱,因地形似马而名。沱,一般多指江河中水域较宽阔、可以停船的水湾,常用作地名。马沱上游长江河道(如旧县坪段)十分狭窄,礁石众多,水流湍急;至马沱附近,江面豁然开朗,形成一个较大的洄水湾。丰水季节,江面宽阔,蔚为壮观;枯水季节,逆水而上的下游船只多在此水域暂时停泊等待让行,以方便上游下行船只通过。在四川、重庆、湖北一带长江中上游两岸,带沱字的地名随处可见,如云阳境内即有故陵沱、太公沱、宝塔沱等等,地形大体相同。马沱村所在地区为一相对*立的低山,山脚直伸人长江的部分形似一匹完整的马。当地人甚至可以清晰地说出“马脑壳”“马背脊”“马尾巴”等马体的详细部位,“马沱”因此而得名。
马沱墓地东临小潘家沟,西濒大潘家沟,南抵长江,北依无名低山,成为一个相对*立的地理单元。在云阳境内沿长江两岸,类似马沱这样的地理单元比比皆是,在江中水面上看去像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整齐有致地排列在江边,大小、形制十分相似。墓地东西两侧的大、小潘家沟实为流人长江的两个溪流,水流淙淙,经年不断。东西两侧地势陡急,多为山崖峭立;中间主体部分相对较缓,呈舌形直抵江边,缓坡、台地递次分布。两沟与分布于其间的三条浅表沟将其纵分为四个单元。自江边往上整个墓地大致被分为几个高程段:**高程段,自江岸(海拔约120米)向上至海拔140米,为相对较平缓的坡地,地势低缓,呈缓坡状,系山体常年剥蚀、江水冲积而成,土壤较厚,沙质较重,是当地主要的农耕田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第二高程段,大致在海拔140~160米地带,多为面积相对较大的层层台地,当地称之为“坝子”,整体地势趋陡,系山体风化剥蚀堆积所致,土壤肥沃,土色暗红,黏性较重,也是当地村民主要的耕种农田;第三高程段,160~225米高程,为坡状山地,局部被当地村民改造为小块平地,用以建设住房和活动场所,村民居于此高程段居多。当地村民原多居住于**高程段,后因三峡工程建设需要,水位上涨,民居逐渐迁至该高程段;第四高程段,海拔225米以上,地势更为陡峻,地形由山坡地很快过渡为陡峻的山巅顶部,局部有薄薄覆土,或直接岩石裸露(图二)。
马沱墓地所在区域面向长江,阳光充足,土壤发育相对较好,是现在人们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区域,墓葬也主要分布于此。马沱墓地西临著名的汉至六朝朐忍县治旧址一旧县坪遗址,两者以大潘家沟为界,东侧以小潘家沟与三坝溪墓地相邻,西南隔江与马岭墓地相望。
第二节墓葬分布
根据调查,马沱墓地墓葬主要是分布在整个山坡正面呈弧形凸人长江的扇形地域,且主要分布在**、二高程段的缓坡、台地及海拔300米以下高程的半山腰上,总面积应在30万平方米以上。在**高程段,土壤发育较好,土层较厚,适宜于墓室(穴)的挖掘,一般为土坑和砖室墓较多;第二、三高程段,由于坡陡崖多,土层较薄,岩层距地表较浅,故岩坑墓较多,亦见部分土坑墓和砖室墓。墓地在库区*终蓄水位(175米水位)以下部分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400余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而在175米蓄水位以上部分至少还有10多万平方米。在田间地头、山坡断崖、村舍民居中,可见有大量的汉至六朝时期的砖和少量陶片、瓷片等。村中的一座废弃建筑马沱张王庙中,其中有一面墙完全是由汉至六朝时的砖垒砌而成,并带有车马图案和几何形图案,部分砖还带有“富贵”等字样图案。墓地中还发现许多墓葬遗迹甚至有被盗痕迹。当地村民在既往生产活动中也时常发现有墓葬及完整陶器、少量钱币等遗物。1987年、1992年和1993年,文物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曾对该墓地进行过三次调查和核实,出土有陶罐、陶狗等汉代文物,初步判定此处为一面积较大的汉晋墓葬群,并被列为长江三峡淹没迁建区文物保护工程B级考古发掘项目(即跨年度项目)。
第三节考古发掘工作经过
马沱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于2001年5月中旬正式开始,前后历经三年,至2003年6月田野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又历经三个月的后期整理,至2003年8月全部结束。共计钻探面积2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8300平方米。考古发掘工作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钻探;二是田野发掘;三是后期整理。三项工作开始各有早晚,工作内容交叉进行。
一、钻探
由于前期掌握的墓地资料均是以调查为依据,墓地内墓葬的分布状况尚未全面清晰了解,故须进行前期钻探,以便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线索。文物钻探也是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具体要求和分配的工作内容之一。马沱墓地需要考古钻探20万平方米。
钻探工作采取以普探为主,重点钻探和探沟发掘辅助配合的方法进行。对土层较厚、岩层埋藏较深,适于进行大面积普探的地区,采用“梅花孔”方法布孔钻探,一般以1米见方梅花孔布孔,局部以2米见方梅花孔布孔;对土层普遍较薄、岩层普遍埋藏较浅,不易进行大规模普探的地区,则采用重点钻探,同时配以沟探和与考古发掘跟进钻探方法进行。由于钻探面积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进行完毕,故钻探工作分两阶段进行:**阶段是前期勘探,在发掘工作开始前进行一次专门钻探,并配以调查、试掘等手段,先探明一批墓葬,以便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二是配合考古发掘重点钻探,通过沟探、局部重点钻探等方法跟进考古发掘工作进行钻探,对考古发掘中墓葬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于其周围跟进进行考古钻探工作。
前期钻探工作自2001年5月22日正式开始,至6月28日结束。本次钻探有两大收获。一是通过钻探,确定了一批轮廓较为清楚的墓葬,为下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线索;二是通过调查走访、局部钻探等,基本摸清了墓葬的形制、墓地的分布范围以及墓葬分布与地形、海拔高程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墓葬的分布规律,为下一步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提供了指导。此次钻探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计发现墓葬50余座。通过前期钻探,我们发现马沱墓地墓葬呈片状零散分布。在地域相对开阔、土壤发育较好、土层较厚的平坝台地或较缓的山坡上,墓葬分布较为密集,以山坡的南或东南面*为集中;两侧临近大、小潘家沟的地区和其他地势较为陡峻的地方,墓葬分布较少,或根本没有墓葬分布。
后期考古发掘过程中所进行的跟进勘探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同时进行,大多集中于海拔较高的第二高程段,局部涉及第三高程段。马沱墓地总计钻探面积约21万平方米,基本覆盖整个墓地175米水位线以下部分。
二、考古发掘
马沱墓地考古发掘工作自2001年至2003年结束,历时三年,前后共进行了三次。因钻探工作的局限,考虑到马沱墓地面积大、墓葬数量多且呈密集式分布,故决定采用坐标法进行将整个墓地分别划人一个完整的坐标系中,以便于记录和后续发掘。考虑到将来三峡水库蓄水后*高水位将达175米,以及175米高程上仍有许多墓葬分布,为便于以后工作,故未按自然地块分区,而是采取统一划分象限的方法,选取将来不被淹没的马沱小学对面、云双公路南缘赵万春家宅院的东南角(高程约185米)作为永久基点,以此点正南方向105米处(基本是墓地拟发掘区的中心点)作为布方基点。以此基点为坐标原点取正南北向、正东西向分别作为Y轴和X轴,分别将整个墓地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内分别单*布方,编号为2001YSMT1xxxx、2001YSMT2xxxx、2001YSMT3xxxx、2001YSMT4xxxx。其中,2001代表年度(以后不同年度发掘时依次顺延),Y代表云阳县,S代表双江镇,M代表马沱墓地,T代表探方,1、2、3、4分别代表四个象限,xxxx则代表探方号。探方均取磁针方向(正方向),面积一般为5米x5米,以探方西南角为探方坐标基点,东、北各留1米隔梁。探方内的所有遗迹现象(主要是墓葬)由工地统一编号。完整的墓葬编号分别由年度、地点和墓号组成。如2001YSMM1 2001YSM2 2001YSM3 (图三~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