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从长安到高昌: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信息传播与唐代地方社会

摘要: 新书丨《从长安到高昌: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信息传播与唐代地方社会》浙江古籍出版社民族史2025年08月14日 12:00浙江序赵洋从本科三年级开始随我问学,我是他的硕士、博士导师,师生情谊已历十五载。记得我博士毕业之时,郝师春文先生曾叮嘱,博士论文最好在五年之内修订出版。当时未能领悟深意,加上大部分精力转向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我的博士论 ...
 新书丨《从长安到高昌: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信息传播与唐代地方社会》浙江古籍出版社 民族史 2025年08月14日 12:00 浙江


 
赵洋从本科三年级开始随我问学,我是他的硕士、博士导师,师生情谊已历十五载。记得我博士毕业之时,郝师春文先生曾叮嘱,博士论文最好在五年之内修订出版。当时未能领悟深意,加上大部分精力转向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和出版遂迁延至今,成为一块心病。2019 年夏,赵洋博士毕业之时,为免重蹈覆辙,我也很郑重地将郝师的叮嘱转赠于他。之后几年,每每见他我都要提醒此事。2024 年夏,在五年“期限”将满之际,赵洋把修改后的博士论文送交出版社,我的心才为之一宽。
敦煌吐鲁番文献对于中古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已无须赘言。经过一百多年的学术积淀,随着大部分资料的公布以及研究选题的精细化,在敦煌学、吐鲁番学领域进行相对宏观的综合性探讨就变得尤其重要。学界同仁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很多样,有的立足文献本位,有的强调学科定位,有的推崇地域史,路径不一。我的体会是,历史上敦煌、吐鲁番首先是一个“区域”,被不同政权所统治,唐王朝的印记最重,影响也最大,中原王朝的各项制度在这里是切实推行了的。因此,敦煌、吐鲁番的区域意义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地域社会层面来认识,它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运行体制。换言之,我们从“区域”背后要观照的其实是王朝国家。其次,敦煌、吐鲁番有其区域特色,这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丝路沿线族群的流动、中外贸易的往来、宗教文化的传播等,对敦煌、吐鲁番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内地,这也形塑了该区域多族群、多元文化交融互生的独特场域。因此,抓住敦煌、吐鲁番的区域特色,找出其历史进程的主线,以此串起一个个历史场景,构建出独特的中古时代西北区域社会史,这是我十年前就提出的设想。
因个人的机缘,我和现在被称为“华南学派”的诸位学者交往密切,上述设想深受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的启发。我在课上以及平时的聊天中,也经常推介历史人类学的著作给学生,赵洋无疑是最早受到影响的。赵洋博士论文选题的另一个契机是,邓小南教授当时正着力推动“活的制度史”的构想,“信息沟通”是其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主题。我协助郝师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时,注意到大英图书馆收藏的 S.2589 号文书中有关于“黄巢之死”的记载,是很好的研究信息传播的素材,遂让赵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作一下讨论。他很快就写出文章,这让我意识到,可以从这个视角来统合敦煌、吐鲁番的材料,探讨央地关系、区域社会等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洋的博士论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联缀了诸多个案,对每个个案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订与分析,分别从地方政务的日常运作、官方意识形态的地方接受、国家礼俗在地方的推行、宗教文本在地方的流传四个方面,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唐朝国家制度与文化在地方的实践和运行过程,探讨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国家制度与实际行用文本之间的交错与张力,以及这种张力背后所展现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具体而生动地呈现了唐帝国的一个“地方图景”。
赵洋的博士论文虽然视角新颖,考订翔实,但对主线的提炼还不够深刻,个案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够明晰。五年来,赵洋在这方面显然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弥补。与博士论文相比,本书在内容上作了较大扩充,不仅增加了他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后新撰写的篇章,更在思考深度上有了很大推进。第一,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取径。这一取径在明清史的研究中已经十分成熟,中古史领域受到资料限制,只有长安、敦煌、吐鲁番等少数区域可以运用,但往往陷入“地方史”的叙事逻辑。本书避免了这一误区,当赵洋展现敦煌、吐鲁番本地制度运作的时候,其实让我们看到的是与长安相同的律动。如他自己所说,地方社会的底色下是国家的身影。这里除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外,我们还能捕捉到葛兆光先生“从周边看中国”的影子。第二,本书突出了人的能动性。近十多年来,历史研究中“不见人”的现象受到愈来愈多的批评,个体生命史的视角渐成潮流。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既靠一套制度来维持,也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文书行政、礼制变化、知识生衍、信仰流布,背后都承载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他们的生活日常。这里,我们又能看到侯旭东教授“日常统治史”的光影。正因为有了以上两个维度的深入思考和借鉴,本书的章节设计紧紧抓住“信息传播”这条主线,个案与主线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较博士论文有了很大提升。
赵洋个性内敛,敏而好学,踏实稳重,视功名利禄为浮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这在浮躁的当下尤为难得。他在社科院承担了大量的杂事,又帮我分担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处的不少工作,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科研工作,都日益成熟,已然能独当一面。看到他的博士论文即将付梓,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也相信他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能越走越宽。
是为序!
 
游自勇
2025年7月4日于壶兰轩





内容简介


敦煌、吐鲁番不仅是丝路明珠,更是大唐治理智慧与社会活力的显微镜。在这里,开放性帝国的恢弘架构与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通过一卷卷残纸相逢。当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断章残片被灌注以史学研究者的敏锐,这些沉睡的出土残片便重新演绎出吏卒的焦虑、商胡的喧嚣、七夕的欢闹。 
本书以信息传播为轴线,透过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墨迹字缝,展开一幅国家与地方交织的立体画卷:国家制度如何在地方实施,地方官吏如何传达中原要闻,昭陵的高大碑铭如何化作边地儿童的习字日常,中原礼俗怎样在边陲落地生根。在吉光片羽的细致联缀中,折射出有唐一代的多彩风华。


作者简介


赵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鲁番学。在《中华文史论丛》《西域研究》《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和《敦煌吐鲁番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  录


总 序
序(游自勇)
 
引 言 制度与文本之间
第一章 日常与不常——信息传递视角下的文书行政
第一节 唐代的事目类文书:文书事目与文书行政
第二节 唐代的过所与公验:文书信息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 唐代的奏报与信息:文书传递与奏报难通
附 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人真迹”中三件转运坊文书考释
第二章 通祀与狂欢——制度同步视角下的长安与地方
第一节 唐代释奠礼所见长安与地方:故事与礼仪
第二节 唐代七夕所见长安与地方:乞巧与狂欢
第三章 景观与形象——知识传播视角下的历史书写
第一节 开远门景观的知识传播:正史记录与笔记小说
第二节 政治碑刻景观的知识传播:政治丰碑与敦煌习字
第三节 中古孝子形象的知识传播:正史史传与敦煌写本
附 录 英藏敦煌禅籍文献的定名与缀合研究——以S.6980号以后的残片为中心
第四章 增删与流布——文本传抄视角下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法苑珠林》佛经引典的来源:借鉴与私心
第二节 吐鲁番《玄应音义》的传抄:版本与增删
第三节 开元道藏与西州道经的传抄:流布与遗存
附 录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吐鲁番文献拾遗
结 语 从长安到高昌:信息传播与唐代地方社会
 
附录一 书评:郑雅如《亲恩难报:唐代士人的孝道实践及其体制化》
附录二 丝路研究的继承与探索——《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评介
附录三 吐鲁番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评介
附录四 串起吐鲁番学的学术史——荣新江《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评介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后 记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