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中哈、中乌联合考古新进展
摘要: 中哈、中乌联合考古新进展文物陕西2025年06月17日 11:04陕西从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来消息,今年,由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流域上游的契纳尔特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 ...
中哈、中乌联合考古新进展文物陕西 2025年06月17日 11:04 陕西
从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来消息,今年,由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流域上游的契纳尔特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果。
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逐渐让哈萨克斯坦境内诸多古老遗存重新展露于世:拉哈特遗址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多处重要墓葬;伊塞克大墓大型封堆的构筑流程渐显真容;在阿克托海盆地,联合考古队发现了700余组岩画……
中乌考古出土大量文物

契纳尔特佩遗址位于苏尔汉河上游东岸的三级阶地边缘,遗址范围达35万平方米,由中部的居址和两侧墓地共同组成。本次发掘了居址核心区域,揭露出不同阶段的多层房址,对构建贵霜文化的年代序列、重新认识贵霜时期建筑形式、厘清贵霜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王建新说,现场共发现至少6层共计30余座房址,清理出墙基、灶台、柱洞等丰富遗迹,出土有彩绘人物陶俑、动物陶俑、陶纺坠、石磨盘、钱币等大量文物。发掘出的房屋基址叠压打破关系明确,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不同阶段房屋的改建、重建与废弃过程。

据介绍,目前,本季度发掘工作已近尾声。考古队已对现场发现的房屋基址进行加固保护,正在紧张有序地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通过三维建模等方法采集遗址的电子化数据,开展动植物遗存鉴定与环境样品采集等,尽可能全面地收集遗址的相关信息。
从2019年至今,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上游区域进行了7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确认了苏尔汉河东岸存在等距离链状分布的贵霜时期聚落,正在发掘的契纳尔特佩就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贵霜时期聚落。
中哈精诚合作结新果
伊塞克大墓位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西侧约300米处,其年代据推测为公元前3世纪前后。今年6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再次来到这里,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开始新一轮发掘工作。“我们今年计划清理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东南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现场负责人丁岩说。
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队采用剥洋葱似的研究方法,让高约7米、直径约60米的第8座土墩墓发掘工作结出丰硕成果。“通过把封土一层一层剥开来研究,我们确认封堆是通过人工搬运、在不同时期逐层弧状堆积而成,一些堆积层表面还存有踩踏土层。”丁岩说,“这与我国汉朝时期一次性堆土成陵的埋葬方式完全不同。”
在哈方考古人员看来,得益于中国考古工作者娴熟的技术和对“封土工作”的研究积淀,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同事的研究方法令我们惊叹不已,他们对封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每一块石头、每一颗鹅卵石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说,“这将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整体的文明风貌。”

精诚合作下,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仅在2023年,我们在拉哈特遗址约100平方米区域内清理出灰坑19座,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遗存时代大约可追溯到公元9至12世纪。”丁岩说,“可以确认这里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季节性驿站聚落遗址,这将为我们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交流提供重要佐证。”
初到哈萨克斯坦,当地牧民送来一只羊,欢迎远方的中国客人;临别之际,邻居端来冒着热气的油糕,感谢中国考古工作者;联合考古队共同种下的山楂树,如今在戈壁滩上茁壮成长……在常年并肩作战中,中哈联合考古工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见证着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我一直都坚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就让这棵山楂树来见证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同事这些年的共同奋战吧。”丁岩说。
综合自 | 央广网、新华网
从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传来消息,今年,由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流域上游的契纳尔特佩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显著成果。
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逐渐让哈萨克斯坦境内诸多古老遗存重新展露于世:拉哈特遗址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多处重要墓葬;伊塞克大墓大型封堆的构筑流程渐显真容;在阿克托海盆地,联合考古队发现了700余组岩画……
中乌考古出土大量文物

契纳尔特佩遗址位于苏尔汉河上游东岸的三级阶地边缘,遗址范围达35万平方米,由中部的居址和两侧墓地共同组成。本次发掘了居址核心区域,揭露出不同阶段的多层房址,对构建贵霜文化的年代序列、重新认识贵霜时期建筑形式、厘清贵霜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王建新说,现场共发现至少6层共计30余座房址,清理出墙基、灶台、柱洞等丰富遗迹,出土有彩绘人物陶俑、动物陶俑、陶纺坠、石磨盘、钱币等大量文物。发掘出的房屋基址叠压打破关系明确,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不同阶段房屋的改建、重建与废弃过程。

据介绍,目前,本季度发掘工作已近尾声。考古队已对现场发现的房屋基址进行加固保护,正在紧张有序地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通过三维建模等方法采集遗址的电子化数据,开展动植物遗存鉴定与环境样品采集等,尽可能全面地收集遗址的相关信息。
从2019年至今,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苏尔汉河上游区域进行了7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确认了苏尔汉河东岸存在等距离链状分布的贵霜时期聚落,正在发掘的契纳尔特佩就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贵霜时期聚落。
中哈精诚合作结新果
伊塞克大墓位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西侧约300米处,其年代据推测为公元前3世纪前后。今年6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再次来到这里,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开始新一轮发掘工作。“我们今年计划清理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东南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现场负责人丁岩说。
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队采用剥洋葱似的研究方法,让高约7米、直径约60米的第8座土墩墓发掘工作结出丰硕成果。“通过把封土一层一层剥开来研究,我们确认封堆是通过人工搬运、在不同时期逐层弧状堆积而成,一些堆积层表面还存有踩踏土层。”丁岩说,“这与我国汉朝时期一次性堆土成陵的埋葬方式完全不同。”
在哈方考古人员看来,得益于中国考古工作者娴熟的技术和对“封土工作”的研究积淀,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同事的研究方法令我们惊叹不已,他们对封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每一块石头、每一颗鹅卵石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说,“这将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整体的文明风貌。”

精诚合作下,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仅在2023年,我们在拉哈特遗址约100平方米区域内清理出灰坑19座,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遗存时代大约可追溯到公元9至12世纪。”丁岩说,“可以确认这里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季节性驿站聚落遗址,这将为我们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交流提供重要佐证。”
初到哈萨克斯坦,当地牧民送来一只羊,欢迎远方的中国客人;临别之际,邻居端来冒着热气的油糕,感谢中国考古工作者;联合考古队共同种下的山楂树,如今在戈壁滩上茁壮成长……在常年并肩作战中,中哈联合考古工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共同见证着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我一直都坚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就让这棵山楂树来见证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同事这些年的共同奋战吧。”丁岩说。
综合自 | 央广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