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从长安到费尔干纳——中国大遗址保护对话丝路文明
摘要: 从长安到费尔干纳——中国大遗址保护对话丝路文明文物陕西2025年10月27日 09:05陕西秋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东天山,喀尔里克雪山在蓝天映衬下泛着莹白光泽。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静卧在柳叶形台地上,风沙刻就的千年沟壑布满深浅交错的琥珀色,地表隐约可见的古代街巷痕迹,诉说着千年丝路的过往。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西天山,是一个见证丝绸之路文 ...
从长安到费尔干纳——中国大遗址保护对话丝路文明文物陕西 2025年10月27日 09:05 陕西
秋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东天山,喀尔里克雪山在蓝天映衬下泛着莹白光泽。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静卧在柳叶形台地上,风沙刻就的千年沟壑布满深浅交错的琥珀色,地表隐约可见的古代街巷痕迹,诉说着千年丝路的过往。
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西天山,是一个见证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盆地。这里如今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不仅是连接欧亚的走廊和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还曾在古代孕育出著名的大宛等国。
1
四国联合开展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9月12日至20日,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考古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该活动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导策划并组织实施,标志着新型多边考古工作机制的建立。
来自中国和中亚的50余位考古学者组成考察团,先后深入吐鲁番市、哈密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多处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共同探寻丝路文明的交融轨迹,就大遗址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形成共识。
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于201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202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举办。近年来,聚焦费尔干纳盆地区域的丝路考古学者越来越多,参与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考古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学者涉及4个国家、10余所学术机构,累计有100余人。活动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响应,旨在搭建人文沟通桥梁,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丝绸之路游牧文明考古研究尚处于空白,东天山与费尔干纳盆地间的文明交融脉络缺乏系统考古证据。为填补这一空白,1999年起,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从东天山地区到费尔干纳盆地开展考古工作,20余年从未间断,并对居住遗迹、墓葬、岩画“三位一体”的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系统直观的认识。“考古是跨越国界的语言,大遗址保护是全人类的共识。保护大遗址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守护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共生之美。”10月21日,王建新告诉记者。
2
夯土城墙见证丝路多元文明
考察团首先来到吐鲁番市的高昌古城。这座由西汉屯田将士始建、建筑布局与唐代长安城一脉相承的边陲城池,见证着古代的建筑技艺。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巴吉特·安曼巴耶娃曾参与“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考察,并见证了这座古城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故地重访,她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部用夯土城墙写就的丝路多元文明交融史。遗址得到如此系统的保护,真令人欣慰。”
在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一种更具前瞻性的保护模式让学者眼前一亮。刚发掘的探方旁,保护棚已同步架起。中国特色的“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工作理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国立大学副校长阿利舍尔·沙伊杜拉耶夫说:“遗址在发掘后被直接改造为遗址博物馆。这种模式既从根本上保护了文物,又让公众直观地认识历史。这种将考古、保护与公共教育紧密结合的模式,对乌兹别克斯坦的遗址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亚考古学者考察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口遗址(资料照片)。
在伊吾县尖甲坡墓葬群、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沟遗址群,中国考古团队向中亚考古学者展示了“三位一体”的考古成果,为他们理解古代游牧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国同行的研究方法、理论非常系统,极具启发性。基于这种成功的范式,铁尔梅兹国立大学与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家,在我的家乡苏尔汉河州的班迪汉遗址开展了两年联合发掘,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学者乌鲁别克·沙普拉托夫分享。
3
数字科技唤醒丝路千年记忆
9月15日,考察团在哈密市见证了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哈密分中心的正式成立。这是继喀什分中心、伊塞克分中心之后的第三个分中心,标志着中国同中亚国家的考古合作向更加机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中外考古学者在哈密市博物馆考察(资料照片)。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介绍,设立分中心旨在为各国专家构建共同研究平台。所有分中心均实行中心与分中心所在地区各设一名主任的“双主任制”,通过该制度确保合作平等高效,形成以西北大学总部为核心、各分中心按区域分工开展研究的协同机制。
如何让沉睡的历史得到生动展现,走进公众的视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与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给出了中国科技赋能的答案。
在这里,丰富的馆藏与先进的数字化展陈技术深度融合,创造了沉浸式的体验。文物不再只是玻璃展柜中的静物,而是通过动态投影、虚拟复原、互动屏幕等技术的应用,生动地“讲述”故事。
“我曾参观过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但中国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让我惊叹。”塔吉克斯坦学者阿卜杜瓦利·沙里夫佐达评价,“这里的展陈很专业,还运用了大量数字技术,将复杂的历史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4
多边携手共谱丝路友谊新篇
活动期间,各国学者先后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举行交流座谈与总结会,将考察所见所感凝聚成未来的行动共识。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者扎法尔·奥多洛维奇·拉赫马诺夫说:“古代粟特人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文明交流。如今,我们正通过联合考古续写友谊。这是对丝路文化的当代传承。”
总结会上,学者一致同意:未来在持续深化费尔干纳盆地等多边考古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大遗址保护、科技考古应用和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设,共同拓展丝绸之路文明对话的研究维度。
从长安到费尔干纳,丝路绵延千里,文明交流的薪火世代相传。正如王建新所说:“这次联合考察,不仅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路文明的交融轨迹,更让中国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在与中亚学者的交流中得到了认可与升华。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以丝路考古助力文化先行,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
来源 | 陕西日报
文图 | 陈明顺
秋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东天山,喀尔里克雪山在蓝天映衬下泛着莹白光泽。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静卧在柳叶形台地上,风沙刻就的千年沟壑布满深浅交错的琥珀色,地表隐约可见的古代街巷痕迹,诉说着千年丝路的过往。
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西天山,是一个见证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盆地。这里如今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不仅是连接欧亚的走廊和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还曾在古代孕育出著名的大宛等国。
1
四国联合开展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9月12日至20日,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考古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该活动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导策划并组织实施,标志着新型多边考古工作机制的建立。
来自中国和中亚的50余位考古学者组成考察团,先后深入吐鲁番市、哈密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多处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共同探寻丝路文明的交融轨迹,就大遗址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形成共识。
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于201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202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举办。近年来,聚焦费尔干纳盆地区域的丝路考古学者越来越多,参与第三次费尔干纳盆地四国(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考古联合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学者涉及4个国家、10余所学术机构,累计有100余人。活动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响应,旨在搭建人文沟通桥梁,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丝绸之路游牧文明考古研究尚处于空白,东天山与费尔干纳盆地间的文明交融脉络缺乏系统考古证据。为填补这一空白,1999年起,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及其团队从东天山地区到费尔干纳盆地开展考古工作,20余年从未间断,并对居住遗迹、墓葬、岩画“三位一体”的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系统直观的认识。“考古是跨越国界的语言,大遗址保护是全人类的共识。保护大遗址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守护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共生之美。”10月21日,王建新告诉记者。
2
夯土城墙见证丝路多元文明
考察团首先来到吐鲁番市的高昌古城。这座由西汉屯田将士始建、建筑布局与唐代长安城一脉相承的边陲城池,见证着古代的建筑技艺。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巴吉特·安曼巴耶娃曾参与“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考察,并见证了这座古城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故地重访,她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部用夯土城墙写就的丝路多元文明交融史。遗址得到如此系统的保护,真令人欣慰。”
在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一种更具前瞻性的保护模式让学者眼前一亮。刚发掘的探方旁,保护棚已同步架起。中国特色的“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工作理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国立大学副校长阿利舍尔·沙伊杜拉耶夫说:“遗址在发掘后被直接改造为遗址博物馆。这种模式既从根本上保护了文物,又让公众直观地认识历史。这种将考古、保护与公共教育紧密结合的模式,对乌兹别克斯坦的遗址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亚考古学者考察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口遗址(资料照片)。
在伊吾县尖甲坡墓葬群、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沟遗址群,中国考古团队向中亚考古学者展示了“三位一体”的考古成果,为他们理解古代游牧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国同行的研究方法、理论非常系统,极具启发性。基于这种成功的范式,铁尔梅兹国立大学与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家,在我的家乡苏尔汉河州的班迪汉遗址开展了两年联合发掘,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学者乌鲁别克·沙普拉托夫分享。
3
数字科技唤醒丝路千年记忆
9月15日,考察团在哈密市见证了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哈密分中心的正式成立。这是继喀什分中心、伊塞克分中心之后的第三个分中心,标志着中国同中亚国家的考古合作向更加机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中外考古学者在哈密市博物馆考察(资料照片)。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介绍,设立分中心旨在为各国专家构建共同研究平台。所有分中心均实行中心与分中心所在地区各设一名主任的“双主任制”,通过该制度确保合作平等高效,形成以西北大学总部为核心、各分中心按区域分工开展研究的协同机制。
如何让沉睡的历史得到生动展现,走进公众的视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与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给出了中国科技赋能的答案。
在这里,丰富的馆藏与先进的数字化展陈技术深度融合,创造了沉浸式的体验。文物不再只是玻璃展柜中的静物,而是通过动态投影、虚拟复原、互动屏幕等技术的应用,生动地“讲述”故事。
“我曾参观过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但中国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让我惊叹。”塔吉克斯坦学者阿卜杜瓦利·沙里夫佐达评价,“这里的展陈很专业,还运用了大量数字技术,将复杂的历史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4
多边携手共谱丝路友谊新篇
活动期间,各国学者先后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举行交流座谈与总结会,将考察所见所感凝聚成未来的行动共识。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者扎法尔·奥多洛维奇·拉赫马诺夫说:“古代粟特人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文明交流。如今,我们正通过联合考古续写友谊。这是对丝路文化的当代传承。”
总结会上,学者一致同意:未来在持续深化费尔干纳盆地等多边考古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大遗址保护、科技考古应用和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建设,共同拓展丝绸之路文明对话的研究维度。
从长安到费尔干纳,丝路绵延千里,文明交流的薪火世代相传。正如王建新所说:“这次联合考察,不仅让我们重新发现了丝路文明的交融轨迹,更让中国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在与中亚学者的交流中得到了认可与升华。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以丝路考古助力文化先行,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
来源 | 陕西日报
文图 | 陈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