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敦煌隋代洞窟的营建

摘要: 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建立隋朝后,便下诏弘佛,《隋书•经籍志》记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法苑珠林》卷100叙述到: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 ...

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建立隋朝后,便下诏弘佛,《隋书•经籍志》记载:“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法苑珠林》卷100叙述到: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自余别造,不可具知之矣。

隋炀帝。为孝文皇帝、献皇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万一千区,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区,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按:法琳《辩正论》卷作“三十七年”,是)。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在现存佛教造像方面,收藏在各博物馆的隋代佛教造像很多。在各石窟中,庆阳北石窟寺295个洞窟中,学者比定隋窟63个,但都没有纪年。龙门石窟没有隋代洞窟,这是比较奇怪的一件事。敦煌石窟在隋代新造洞窟有100多个,是隋代佛教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个石窟。

一、隋代崇教寺舍利塔与隋代写经

隋代敦煌佛教最大一件事,是隋代三次在全国分舍利。第一次30州中就有瓜州。《广弘明集》和《续高僧传》记载隋代仁寿元年(601)在敦煌崇教寺建舍利塔,而原立于332窟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明确提到崇教寺在莫高窟。

敦煌隋代写经中,有一些当地写经,也有一些从中原流传到敦煌,如S.4020秦王妃写《思益经》,尾题共5行56字,可分两段,为:“大隋开皇八年(588)岁次戊申四月八日秦王妃崔为法界众生敬造《杂阿含》等五百卷,流通供养。”“员外散骑常侍吴国华监,襄州政定沙门慧旷校。”慧旷是隋代高僧,襄州人,《续高僧传》卷10《慧旷传》云其“律行严精,义门综博,道俗具瞻,纲维是奇。”秦王即杨俊(571-600),为高祖第三子,《隋书》卷45本传云其“仁恕慈爱,崇敬佛道,请为沙门,上不许。”其妃乃曾任襄州总管的大将崔弘度之妹,事迹见《隋书》卷45、74等。

敦煌寺院还派僧人到中原抄经,如S.2048为601年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大兴城)辩才寺抄《摄论疏》,尾题:“仁寿元年八月廿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辩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

二、洞窟数量与洞窟分期

敦煌隋代洞窟有110个,樊锦诗等《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将其中80个洞窟(文章称80窟,实际上提到的有81个窟)分为三期。

第一期窟:7个。250、266、302、303、304、305、309窟;另外改绘北朝268窟。“莫高窟隋代第一期石窟这段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隋灭陈以前的时期,其下限应为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或略晚些。”

第二期窟:34个。253、262、274、292、293、295、312、315、402-407、410-414、416-423、425、427、429、433、434、436窟。 “第二期大致应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略后的这段时间里。” 按:虽然文章说总数有34个窟,但只列出33个窟,其中429窟在第三期中也提到,似乎归二期比较合适。

第三期窟:39个。56、58、59、63、64、244、255、276-281、283、284、298、313、314、317、318、362、379、383、388-401、429窟。“第三期石窟的年代,大致应在隋末唐初,也就是隋大业九年以后的隋代末期至唐初武德年间。”按:虽然文章说总数有39个窟,但文章只列出38个窟,其中429窟重复(在第二期提到),此窟归第二期的话,则这一期提到的洞窟只有37个窟。可能遗漏的洞窟大约是62、280、282、426窟,因为在分析第三期壁画时提到此4个窟,尤其是282窟有大业纪年,一定在内。加此4个窟,总数41个窟。

未列入分期的隋窟还有30个左右,多数不完整,如415窟窟顶底层露出隋代藻井、千佛。424窟实际上是423窟前室一龛,存若干隋画。306、307、308窟为一组,307窟北壁、东壁门北存隋画供养人,北壁存隋画千佛一角。306、308窟则没有隋代痕迹,估计也是隋窟。其余隋窟多数是残存或从晚期覆盖壁画层下露出壁画,如289、310、311、376、408、415、451、453、455、456窟等。另外,西千佛洞H4(C3、D3)、H9(C6、D7)、H10(C7、D8)、H11(C8、D9)、H12(C9、D10)、H15(C12、D15)等窟还存有隋画痕迹,但数量很少,其中H9窟东壁南侧隋画说法图比较完整、H10窟正壁(北壁)龛内倚坐佛是此石窟中保存下来的唯一隋代塑像。

三、纪年洞窟与供养人题记

隋代敦煌洞窟中有3个洞窟有纪年,它们对于判定其他洞窟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而洞窟中的供养人形像和题记是研究隋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原始资料。

1、302窟开皇四年(584)纪年。

主室进深3.9、南北宽3.5米,此窟窟形比较特殊,主室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窟中央设方座,高1.2、宽1.1米。方座上是四方佛龛,高和宽均为0.8米,四龛主尊均为禅定佛(后修)。佛龛顶承接须弥山,须弥山为圆形七级倒塔状,联接窟顶,高1.1米,下方塑出四龙,环绕须弥山。相邻303窟也是此窟形,敦煌仅此2例。中心塔柱北向面下方有开皇四年发愿文6行:

1.……供……囗囗(中窟)

2.……内心……囗囗(造窟)

3.囗囗(割)囗囗囗(财敬)……一躯及诸……

4.萨圣囗(僧)……囗(愿)囗囗囗囗囗囗(及所生父)

5.母亲知识含生之类普登正觉

6.开皇四年六月十一日

 

2、305窟开皇四年纪年。

这是个小窟,主室东西进深3.9、南北宽3.7米,窟中央设一高0.7、长宽均为1.3米的方坛,原塑像失,今存清塑5身。三壁开龛。南壁龛下有开皇四年发愿文7行:

1.囗(开)皇囗囗囗(四年三)月十五日清信士宋愿云香……等

2.……苦海若不囗囗囗(三)宝无以囗

3.……囗囗囗(敬造南)方宝相佛子二囗(菩)

4.佛囗像一囗(区)愿一切含生囗

5.亡父母见在家眷俱登正觉……

6.……州佛之像

7.……供养

北壁龛下发愿文2方,均有“开皇五年元月”纪年,其中西侧一方还有“囗德佛”,应该是指北方相德佛。西壁北侧发愿文中有“大业元年(605)八月十六日”题记。该窟其他供养人题名不少,是隋代现存供养人题名最多的洞窟。

3、282窟大业九年(613)纪年。

这也是个小窟,主室平面方形,进深、宽均为2.7米,窟顶前部平顶,后部人字披顶,西壁开龛。窟顶画千佛,西壁龛内塑一结跏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西侧各塑一立佛二菩萨。西壁龛下有大业九年发愿文8行:

1.……

2.……

3.囗囗囗囗相囗囗释迦像及二菩

4.萨四天王……就囗囗

5.……法界囗生囗七世父母所生

6.父母囗囗囗一时成佛

7.……大业囗(九)年七月十一日造讫。

8.……

 

4、62窟的供养人题记。

此窟供养人像清楚,题记保存较完整,西壁北端至北壁为一组供养人像,第一身为引导僧普济,后面是亡祖成天赐、亡父成僧奴、三位亡兄、成陀罗本人等,从供养人题名看,是成氏家族开凿的。

5、281窟“大都督王文通供养”题记。

该窟主室平面方形,东西进深、南北宽均为2.6米,不开龛。现存外表壁画为宋或西夏重绘,底层露出隋代壁画,其中南壁西起隋代男供养人3身,榜题分别是:“亡父囗大都督……王……”、“大都督王文通供养”、“囗息善生供时”。

6、390窟“幽州总管府长史”题记。

该窟主室东西进深6.0、南北6.2米,这是较大的隋窟,画塑题材也比较奇特。该窟隋画供养人像很多,五代在隋供养人下方也画大量供养人。北起第3身供养人是一主4从,题名:“囗囗囗囗幽州总管府长史囗囗囗囗囗囗供养”,《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录作“囗囗囗囗(大觉修明)幽州总管府长史……供养”,但“大觉修明”不好理解,笔者也无法释读出,后面省略符号表示的漫漶文字大约有6字,希望将来有可能将上述不确定的10字释读出来。北起第29身供养人题名:“……使时仕师”,含义不明。其余供养人题名漫漶。

幽州总管府原为北齐东北道行台,577年北周灭北齐,改为幽州总管府,《隋书》卷30“地理志中”记载:“涿郡。旧置幽州。后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平齐,改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九,户八万四千五十九。”《周书》卷6记载建德六年(577)二月:“及于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并置总管府。”《隋书》卷3“炀帝上”记载大业元年(605)正月“废诸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四月“改州为郡”。618年唐代立国,改郡为州,《新唐书》卷49“百官志”记载:“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旧唐书》卷38“地理志”记载:“幽州大都督府。隋为涿郡。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六年(623),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624),改为大都督府。”也就是说,幽州总管府存在的时间是577-605年和618-624年,由于390窟的艺术风格与初唐比较一致,其供养人‘幽州总管府长史’的题名亦当写于武德元年至七年间。”幽州是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主要防御突厥入侵,《隋书》卷84记载开皇初年:“沙钵略勇而得众,北夷皆归附之。及高祖受禅,待之甚薄,北夷大怨。会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上敕缘边修保鄣、峻长城以备之。仍命重将出镇幽、并。”敦煌与幽州距离较远,这条“幽州总管府长史”题记值得进一步探讨。很可能是,北周瓜州刺史李贤有子李询、李崇,《隋书》记载李崇开皇三年任幽州总管,390窟或许与李家存在关联。

7、278窟等洞窟中的画工标识。

许多朝代的洞窟壁画底层可以看到画工起稿线、画工的标识。有的标识是注明颜色,即色标;有的是标出位置;有的是画工涂鸦。这些标识应该为正式的壁画所覆盖,但由于年代久远外层壁画剥落或其他原因而显现,如北周430窟南壁天宫栏墙上有“从六月十一日”字样,该窟天宫栏墙上装饰纹样中还画一兽头、二佛头,显然是画工涂鸦之笔。隋代278窟北壁画2铺说法图,东侧一铺佛的左肩附近有一“佛”字,右肩附近有2个“南”字(不知何意)。隋代292窟、隋代421窟等有“青”、“绿”等画工上色标志。

8、427窟与292窟的关联。莫高窟在隋代时期的洞窟多数是数米见方的小窟,墙壁上多数画千佛、说法图,大约是一般民众信徒开凿的功德窟。大型的洞窟有244、292、419、420、427等窟,艺术都十分精湛,其中292、427窟可能是当时的官寺崇教寺修建的洞窟。

292、427窟均为中心塔柱窟,坐西向东,中心柱东向面、南壁前部、北壁前部各塑立佛一铺,组成三佛造像。两窟大小也相同,292窟主室进深10.4、南北6.9米,427窟进深10.5、南北7.2米。塑像也相同,中心柱正壁不开龛,正壁前塑一佛二菩萨,与南壁前部、北壁前部各塑的一佛二菩萨组成三佛组合,两窟的粉本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尤其是主室的尺寸是完全一样的,令人关注。

两窟中心塔柱南、西、北面下部画比丘立像。这些比丘可能具有特殊身份,292窟的比丘是有头光的,具有圣僧的特征。我们知道,普通僧人是没有头光的。有些“比丘”手持宝珠,并且一些莲花中有宝珠,摩尼宝珠非僧人日常器物,而是传说之物。并且,这些比丘形像高大,我们知道,中唐(蕃占时期)之前,敦煌现存的供养人像除130窟外,都是比较小的。这些“比丘”所着袈裟的款式、颜色均不同,持物繁多,姿势各不相同,似乎为了体现各自身份不同,用心良苦,这不同于一般供养人的形像整齐划一。敦煌292窟、427窟祖师的服饰多不相同,可辨明的器物有:净瓶(10件)、各式香炉(10件,其中手炉即手捧式香炉2件,每窟一件)、香囊8件、香宝子(2件,均在292窟,另外在427窟有一件带香宝子的长柄香炉)、念珠(10件)、麈尾(1件,427窟无)、锡杖(2件),还有花盘、宝珠、莲花等。

相比之下,隋代281窟是个进深2.6米、南北2.6米的小窟,南壁男供养人题记中有“大都督王文通供养”,推测292窟、427窟的工程量是281窟的几十倍,建造者实力一定比大都督王文通还大得多。

292窟南邻北周瓜州刺史李贤窟(290窟),427窟南邻北周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窟(428窟)。它们的窟主是谁呢?《广弘明集》和《续高僧传》记载隋代仁寿元年(601)曾在敦煌崇教寺建舍利塔,又据《释氏稽古略》记载,隋文帝于开皇十三年(593) 曾诏令“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也许崇教寺即在开皇十三年敕建之官寺,那么,8年后,在崇教寺安置敕颁之舍利,顺理成章。可能此二窟与舍利供养有关,也即与崇教寺有关。二窟中心柱所绘传法高僧图也许还有礼拜舍利的含义。

 

参考资料:

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2),文物出版社,1984年。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载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关友惠:《莫高窟隋代图案初探》,《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年。

李其琼:《隋代的莫高窟艺术》,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2),文物出版社,1984年。

段文杰:《融合中西成一家——莫高窟隋代壁画研究》,载《中国壁画全集•敦煌4•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