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亚辉 | 唐东都洛阳圣善寺考
摘要:依隋唐洛阳城里坊最新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结合出土墓葬(志)材料与传统文献,推定唐代圣善寺作为神龙政变之后营建的政治景观,只存在于洛阳一处。圣善寺是舍宅为寺或改原有寺庙形成,其所在区域的建筑规模与体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故唐中宗建报慈阁,安置佛像;后又基于隋唐洛阳城原有的里坊规划,以50余步为准扩建僧房。营建后的圣善寺成为洛阳 ...
摘要:依隋唐洛阳城里坊最新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结合出土墓葬(志)材料与传统文献,推定唐代圣善寺作为神龙政变之后营建的政治景观,只存在于洛阳一处。圣善寺是舍宅为寺或改原有寺庙形成,其所在区域的建筑规模与体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故唐中宗建报慈阁,安置佛像;后又基于隋唐洛阳城原有的里坊规划,以50余步为准扩建僧房。营建后的圣善寺成为洛阳 ...
中国古代都城,最主要的功能是王朝的政治中心,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亦不例外。正如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时所称,“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于“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龙首原营建都城,目的在于“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都城内人物宅邸的安置、居住里坊的选择,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虑。唐中宗复位,还都长安,武氏主要成员、韦 ...
全文阅读论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1论两湖地区出土神煞俑的隋唐墓葬2(作者:卢亚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学集刊》第27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新出土《赵自慎暨妻阎氏墓志》疏证卢亚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引 言唐太宗贞观初年,西突厥连年内战,西域形势骤变,各绿洲王国纷纷向唐朝臣服,甚至举族迁居内地。随着河西走廊的打通和唐朝势力向西域逐渐渗透,地处河西通道以南的吐谷浑政权,就成了唐朝进一步发展与西域关系的主要障碍。贞观八年(634)至九年,唐朝发动了讨伐吐谷浑的战争,最 ...
内容提要:邹鸾昉墓志是新近刊布的石刻资料,通过该墓志可知《朝野佥载》记载的邹骆驼、《两京新记》中述及的邹凤炽,原型均为邹鸾昉墓志中的邹炽。邹炽作为巨商,与康婆、郭君祖上等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李唐建国事,后置邸隆政坊,其父邹宝、祖邹敬分别被追封为洛阳县令、冯翊郡守。邹炽子邹鸾昉曾在许王李孝的府中任职。 一、邹鸾昉墓志及 ...
摘要:在系统梳理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考古类型学与分区分期研究,可知北朝至唐代,地轴主要出土于山西、河北、天津、辽宁等北方地区,集中发现于山西长治,即唐代潞州与河北道地区;五代至宋,地轴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现,集中出土于成都附近地区,浙江、湖北、福建亦零星出土。地轴传播的背景,是与唐初建国元从、五代时河北河东军 ...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河湟地区的伏俟城、热水墓群,关中地区的汉唐帝陵与都城长安遗址,河洛地区的汉魏隋唐洛阳城遗址,齐鲁文化的临淄齐故城遗址,都是古代重要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屹立于青藏高原之上的河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 ...
内容摘要:乞扶令和夫妇合葬墓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笔者结合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墓志,对该墓出土的四神石刻和“神人御玄武”图像进行考察,推断该墓最有可能存在由四神石刻拼成的石葬具,而石葬具则是源自内亚的传统。 关键词:乞扶令和 郁久闾募满 四神石刻 内亚传统 乞伏令和暨夫人郁久 ...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发掘了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M7,该墓虽未出土墓志,但据出土的贴金彩绘天王俑、十二生肖俑、乐舞图等属于唐元功臣墓葬的丧葬元素来看,其墓主的身份只可能属于唐元功臣、龙武军或内常侍中的一员。以政治文化集团的视角对唐墓进行考察可知,隶属同一政治文化集团的人群其墓葬面貌和随葬器物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其背后折 ...
“墓葬是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地下世界”,但因考古材料的保存的不完整性,“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不可能在考古发现的墓葬中表现出来”。如何以墓葬出土的材料阐释时代的变迁,甚至社会的变革,则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综合考量古代城邑、运河、墓葬、窑址以及石窟寺等方面的关系。《昔年茶事:河南巩义新出唐代茶器展》则是以巩义天玺尚城三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 ...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北朝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伏听,进行考古类型学与分区分期研究,认为伏听的分布与人群的迁徙有关,这与中古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李唐建国,唐代士族的中央化、官僚化,五代北方人口的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