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摘要】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粟1426粒、黍305粒、稻米5粒、大豆7粒)和河南洛阳班沟遗址(出土粟637粒、黍16粒、 ...
【摘要】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粟1426粒、黍305粒、稻米5粒、大豆7粒)和河南洛阳班沟遗址(出土粟637粒、黍16粒、 ...
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作者:赵志军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副标题:理论、方法和实践出版年:2010-7-1页数:243定价:10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030281937内容简介《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发展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实验室方法和分析方法,同时以研究实例展示了植 ...
-------------------------------------------------------------------------全文阅读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ⅢF1出土植物遗存分析(作者:田多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马健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 ...
【摘要】转磨作为粮食加工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小麦在中国被广泛接纳的进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内地考古出土转磨入料口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并与其他地区的地中海类型转磨相比较,揭示我国内地转磨技术拥有完整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应属于独立发明。东西方转磨不同的技术追求,表明中国内地类型转磨是在小麦逐渐融入本土作 ...
内容提要: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伴生杂草种群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遗存中也经常在农作物之外发现杂草类植物遗存。许多学者尝试建立农田杂草和农作物数量的比例关系模型来复原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和处理过程。新疆巴里坤草原分布着大量公元前一千纪的聚落遗址。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合作,在这些遗址上持续开 ...
作者:赵志军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10日 第10版)赵志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植物考古学。发表论文包括《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等。植物 ...
2020年11月12-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举行。 稻作起源研究是上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新的研究表明,在上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从大约30000年前开始,就存在野生稻分布,这为稻作起源研究中增添了关键性的一环。一万年的 ...
摘要: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 ...
粟和黍这两种小米是指两种不同的谷物品种, 它们不仅在植物分类上属于不同的属,长相也完全不一样。 这张照片是我在赤峰地区拍摄到的,在一片黍子田里混杂了几株粟,其中长得像狗尾巴一样的就是粟,长得像水稻一样散穗的就是黍子。
赵志军,中国植物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主持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10余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2015-2018年, ...
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赵志军 摘 要: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