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青铜时代的西班牙墓葬发现被驯化的狐狸

一个科学家小组在《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Archaeological andAnthropological Sciences)杂志上介绍青铜时代西班牙的墓葬。科学家们发现,与人一同下葬的不仅有狗,还有狐狸,据推测是已被驯化的狐狸。    研究中描述了考古学家在Can Roqueta(巴塞罗纳省)和Minferri(莱里达省)发现的墓葬,这些墓葬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末期至公元前2000年。    这两地的居民一直延续着新石器时代与狗同葬的传统,但在一些墓葬里不仅发 ...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添新馆引入特展人气攀升

展览首次系统展现盘龙城遗址发现、研究历程,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力图真实还原3500年前长江流域辉煌璀璨的青铜文明。作为一处纯粹的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览着重于对展项内容的诠释与解读,在保持专业性和准确度的基础上,兼顾展览的可看性和通俗性,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提升展览内容解读的时效性与易读性,并加入大量的物理互动的装置,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具有较强的知识趣味。

• 成都出土道教镇墓券 又称华盖宫文券

2月26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18年6月,受彭州市统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项目涉及的成彭高速公路(成绵复线段)扩容改造工程、沙西线彭州支线建设工程、成什绵复线至石化基地连接线支线建设工程(彭州至升平第二通道)、彭州市三环路建设工程等4条公路项目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青石村遗址保存最好,出土遗物也最丰富。勘探出的三座墓葬,时代均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其中,墓葬 ...

• 34尊石刻造像惊现五台山附近佛像窖藏坑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透露,经过近6年的考古发掘,山西忻州忻府佛教造像窖藏坑发掘工作有了重要进展。窖藏坑内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34尊,造像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山西忻州忻府佛教造像窖藏坑出土立佛。201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秀容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委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石质佛教造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认定其为佛教造像窖藏坑遗存,随后对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山西忻州忻府 ...

• 纽约大都会:将350万欧元收购的古埃及镀金棺椁归还埃及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前宣布,它们已经将一件以350万欧元收购不到两年的埃及文物移交给曼哈顿地区检察官,以便在日后归还埃及政府。这是一件公元前一世纪的古埃及镀金棺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从一位经销商手中收购,后经调查发现是埃及一件失窃于2011年的文物。古埃及祭司 Nedjemankh 镀金棺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委员会在其声明中表示,最近几个月,他们都在密切配合地区检察官办公室对这件文物来源的调查。大都会艺术 ...

• 考古发现证实河南安阳辛店遗址为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造基地

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和铸造陶范、陶模日前在河南安阳辛店遗址被发现。“从目前河南安阳辛店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内发现房基、道路、灰坑、窖穴、水井、烧土面、窑炉、熔炉遗址等遗迹无不与铸铜有关。”2月26日,河南省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向记者介绍,遗址内已出土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模、芯总数约有5000块,与铸铜有关的磨石、骨锥、青铜削(刀)等工具有上百件,充分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商代晚期大型的青 ...

•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东扩工程正式开工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东扩工程于2月26日正式开工。天一阁东扩工程总占地面积3545平方米,建筑面积2866平方米,工程包括了对7个历史建筑院落的修缮、陈列布展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提升等内容,总工期360天。    此次工程开工首先进行的是对历史建筑修缮的施工工作,开工现场,业主代表在施工单位的陪同下对现场进行了安全检查,了解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对现场脚手架搭建、施工人员安全帽佩戴、施工现场临水临电设施以 ...

• “客家摇篮”江西赣州立法保护赣南客家围屋

  赣南客家围屋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记者26日从江西省赣州市召开的贯彻实施《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相关发布会上获悉,专门为保护赣南客家围屋而制定的《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18年11月29日批准,将于3月1日起施行。    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 ...

• 馆藏文物正在被唤醒 文创产品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文创产品怎么就火了?    今年的元宵节,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成为“网红”,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以来,首次开放夜场——“紫禁城上元之夜”。就在故宫元宵夜亮灯美景刷屏的同时,一则“2017年故宫文创营销收入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营收水平”的新闻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引发文化旅游行业热议。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以故宫为主题文创产品种类已突破1万种。   ...

• 四川彭州地区出土华盖宫文镇墓券 为罕见宋代道教遗物

      图为出土的华盖宫文镇墓券。 钟欣 摄    记者26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人员在四川省成都市沙西线彭州支线区域发现三座墓葬,时代均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一方华盖宫文镇墓券,为罕见的宋代道教遗物。    据悉,镇墓券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比较流行,主要出土于墓室的正中、前部、底部,主要作用是镇墓、辟邪以及保佑墓主人及其子孙后代。该发掘现场负 ...

• 我国博物馆发展概况、问题及任务

在2018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介绍了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当前博物馆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布置了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任务。

• 云冈石窟20窟复制窟今天亮相外交部蓝厅山西全球推介会

2月25日,来自1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0多位驻华大使、外交官员,以及110多名中外记者,近40名国际知名中外企业代表,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代表共500多人云集外交部蓝厅。由外交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举办,以“新时代的中国:山西新转型 共享新未来”为主题的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一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能源大省,向全世界敞开胸怀的风云际会。云冈石窟20窟复制窟今天亮相外交部蓝厅山西全球推介会。

•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据媒体报道,2月17日,在某论坛年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热情,今年有4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想来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开厚重的宫门,让公众看到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文物的修复技艺,展现了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的确让此前较为冷门的文物修复火起来了。    4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想去故宫修 ...

• 澜湄六国专家共商文化遗址保护合作

 澜湄国家文化遗址管理培训班19日至21日在缅甸蒲甘开班。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文化遗址保护专家在此交流文化遗址保护经验与管理办法。    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长昂哥在澜湄国家文化遗址管理培训班开班式上致辞表示,丰富的文化遗址是澜湄国家的财富,每个国家的文化遗址都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重要贡献。培训班将强调保存、保护和管理文化遗址的重要性,为澜湄大家庭的下一代呈现价值无可估量的文 ...

• 安徽黄山十年斥资逾95亿元保护徽州古建筑

 记者23日从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黄山市近十年陆续投入逾95亿元人民币,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等),多为明清时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        资料图:屯溪老街街景。 徐雅娜 摄    据 ...

• 中国村落文化博物馆即将建成

          田超 摄    2月24日,中南大学新校区玉带河边,中国村落文化博物馆主体建设及外立面装饰已完成,正进行内部装修。该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于2016年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四、五月份全面完工。建成后将是国内第一座村落博物馆,将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信仰、科技与艺术等多方面,对村落文化进行细致而详尽的展示。

• 甘肃召开《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立法论证会

 2月21日,甘肃省司法厅组织召开《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立法论证会,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范鹏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司法厅副厅长曾施霖主持会议,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作立法情况说明。会议邀请法律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进行立法论证。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锡明,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及省人大法工委、教科文卫工委、省司法厅相关处室、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

•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调研良渚遗址

  昨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一行专题调研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浙江省文化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张振丰、张俊杰、陈寿田、李新芳、蒋卫东等参加调研。    秦昌威一行实地考察良渚博物院、反山王陵遗址、外围水利工程遗址,随后举行座谈会,观看《良渚古城》专题片,听取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汇报。    1936年,施昕更先生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八十多年来,考古学家们 ...

• 温州宝藏:西晋贵族戴什么金手镯 这件镇馆之宝给你答案

市民参观镂金叠翠特展瓯窑青釉狮形烛台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此句出自曹植的乐府歌辞《美女篇》,大意是说,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洁白而光泽的手腕上戴着金手镯。这里说的金环,究竟是何种模样,犹未可知。    瓯海博物馆收藏着目前温州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首饰,它是一只西晋金手镯。而根据目前的推测,它的主人在当时的身份非富即贵。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就带您一起探索属于这只西晋金手镯“ ...

• 中国官方启动最大规模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工作

  记者26日从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获悉,自2019年起,中国官方将实施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这也是迄今为止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工作。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此次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工程整体实施方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项目主要分为:古籍文献可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四个部分,该工程 ...

• 研究表明:中原生铁技术或早至战国时期已传播至新疆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对新疆出土的部分铁器进行科学研究后发现,中原的生铁技术可能早至战国时期已经传播至新疆。  据了解,考古人员对新疆新源县加噶村墓地、伊犁特克斯军马场一连墓地、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等处出土20余件战国至秦汉时期铁器开展了科学分析。利用金相、矿相、X光摄像、X射线荧光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结合工艺考察,获取了该批铁器的制作工艺痕迹、显微组织、透射影像、成分等科学数据,揭示了其 ...

• 河南安阳辛店遗址出土一批商代晚期青铜礼器

一批大型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和铸造陶范、陶模,日前在河南安阳辛店遗址被发现,证实辛店遗址是一处以铸造大型青铜礼器为主的商代晚期铸造遗址。 考古人员在辛店遗址的多座墓葬内,出土34件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此外,发现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遗物,如陶范、陶模、陶芯等4000余块,熔炉壁残块、炼渣残块等约1000块,磨石、青铜工具、骨制工具等近100件。

• 晋商与万里茶道 —— 管窥山西博物院“万里茶道”特展

开通于17世纪,延续至20世纪初的中俄“万里茶道”,起点是福建武夷山,终点是昔日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途经今天的中、蒙、俄三国。这条贯穿中西、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条重要线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万里茶道”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闽、赣、湘、鄂、豫、晋、冀、蒙八省区在系统开展万里茶道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筹备了“万里茶道”特展,并于1月29日在山 ...

• 甘肃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系诸侯级别墓葬

据兰州日报报道(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静)近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我省的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入围。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介绍,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系诸侯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 山西五台山附近发现佛像窖藏坑 出土石刻造像34尊

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近6年的考古发掘,山西忻州忻府佛教造像窖藏坑发掘工作有了重要进展。窖藏坑内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34尊,造像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

•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曾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今晨透露,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辞世,享年86岁。对古文字、古代历史、古代文明的研究伴随李学勤一生。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职务。李学勤夫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从来不买文物 ...

• 清华大学:李学勤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对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清华大学师生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千古!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 ...

• 悼念李学勤先生︱李学勤谈清华竹简

李学勤(李媛绘)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岁。《上海书评》曾于2008年11月9日刊发访谈《李学勤谈清华竹简》,现重新发布,以纪念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两千一百枚战国竹简的突然出现,必将成为2008年中国文史界最重要的一项发现。最早接触到这批竹简并主持保护、研究项目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我怎么就那么幸运呢?”能透露下,此次清华大学受赠的 ...

•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今晨辞世,享年86岁

李学勤 人民日报 资料图李学勤先生今晨辞世,享年86岁。他是这个时代里殊为难得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1933年3月生于北京,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原题为《李学勤先生辞世,致哀!》)

• 世界遗产波斯花园考察招募

伊朗文化景观协会(CLA-the Cultural Landscape Association)是伊朗唯一致力于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跨学科专家组织。除从事研究、学术交流、培训等活动外,该组织也成功开展了多次主题研学游,如2013年的“品味天堂”波斯花园游,2015年的“景观转变”和2018年的“品味波斯文化景观和建筑”。今年,该组织于4月27日至5月4日为全球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精心安排了 “品味

• 山西三项目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中国国家文物局19日揭晓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等20个项目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终评结果将于3月下旬出炉。陶寺北墓地墓室。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该项目因为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项目的突破性成果,成为一大的亮点。2018 ...

• 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设立“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该项目列入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点任务中。目前,“考古中国”已经形成“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4个重点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阿里、南亚廊道等边疆地区考古工作方案 ...

• 秦汉都城考古获重要发现——考古发掘“锁定”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

21日下午,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研究员说,通过考古发掘他们最新确定:东马坊遗址就是当年“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陕西兴平南佐遗址其实并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废丘”!

• 新疆奇台考古发掘确认唐代蒲类县城遗址

“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日前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确认了唐朝墩古城遗址即为唐代的蒲类县城,并对该城址的年代进行了初步考察。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角,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东西交通要道之上。

• 湖北考古发现20位曾侯 曾侯乙家族被考古学者厘清

西周时期地处湖北境内的曾国,在传世文献中鲜有记载,但在随枣走廊考古中屡被发现,其历史伴随着考古发现而逐渐厘清,曾国历史也被称为“挖出来的历史”。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等专家学者,依据有关曾国和邻国楚国的最新考古资料及出土文献,结合传世文献深入研究,在最新学术专著中揭开一个个曾、楚之谜。

• 国家文物局2019年工作要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部署开局之年。国家文物局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抓主抓重,攻坚克难,激发改革活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更好服 ...

• 陕西文物系统推出210个春节展览活动

      “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展览。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局1日透露,该省各文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观众需求,共推出210个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吸引广大观众春节期间到博物馆里感受节日的气氛、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该省303家博物馆在现有陈列展览的基础上,新推出79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与广大观众共贺新春。陕西历史博物馆“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 ...

• 埃及图坦卡蒙墓室修复完成

   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室历时近10年的修复工作1月31日正式完成。它将以更明亮、安全的面目重新接待游客。    根据修复后的设计,游客不能近距离接触墓室壁画。墓室内还安装了新的通风系统,确保每30分钟彻底交换墓室内外空气。    不过,修复工程没有去除墓室壁画上的棕色斑点。研究人员先前猜测这些斑点是霉菌,担心它们扩散并损毁壁画。后来分析显示,这些斑点确实源自微生物,只是这些微生物早已死亡,斑点在墓室 ...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邀你聆听“丝”之语

  今年春节,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过了个十足的“文博年”。大年初一,他专程前往上海玻璃博物馆参观考察,并拜会了馆长。大年初二,他张罗起了新书。2018年,一套多达十卷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发,再现了历代丝绸之美。这一次,作为丛书总主编的他想再做一本精简版。“把十卷浓缩在一本上,2019年中英文要各出一本。”他信心满满地说。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距今 ...

• 九件国宝入驻《国家宝藏2》特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CCTV-3)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日前迎来了收官盛典。十七位馆(院)长与众专家学者、艺术家现场揭晓由观众投票和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本季最终入驻特展的九件国宝。    九件国宝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推选的样式雷建筑烫样,广东省博物馆推选的金漆木雕大神龛,河北博物院推选的长信宫灯,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云南省博物馆推选的聂耳小提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的五星 ...

• 1196万人次2019年春节走进陕西文博单位“过大年”

      参观兵马俑的游客。 张天柱 摄    记者10日晚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2019年春节陕西各文博单位举办了新展览、公众教育活动、网络直播、年俗民俗展演、展览下乡、灯谜竞猜、国学大讲堂等920场次文化活动。据统计,共有1196万人次观众在陕西文博单位里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同比增长11%。“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一种新年俗。    据介绍,随着《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走红,博物馆被公众热捧。博 ...

• 传统年俗显魅力 古镇名街焕新生

  新年来临,全国多地的古镇名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充满传统“年味”的各色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人气兴旺的古街老巷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在千年古城过传统中国年,这样的春节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大年初一晚上,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来自太原的游客马培超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观赏着满城灯火、游行庆典,感受到了传统年俗的魅力。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 ...

• 我国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首次公开展览

  我国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目前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对外展出,这也是该部《古兰经》首次公开展览。    据循化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系该县近日启幕的“一睹世界珍品·品味多彩循化”文化旅游活动之一。据了解,目前这部《古兰经》在循化县骆驼泉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展出,展出将持续到2月23日。    记者在展出现场看到,该部《古兰经》分为两函,每函分装15卷,合计30卷867页。函封为犀 ...

• 逛博物馆,已然成为甬城市民过春节的新民俗

  “没想到今天天气不太好还有这么多人排队,我们一家人昨天去天一阁也是等了好一会儿。”正月初三,来自江北的李以麟一家在宁波博物馆门口排队等候参观。逛博物馆,已然成为甬城市民过春节的新民俗。     宁波博物馆正在举行的临时特展有《开馆十周年文物征集成果展》《杭州博物馆藏历代梅花书画精品展》《己亥新春生肖文物联展》。据工作人员介绍,正月初一到初三超过3万人次进馆参观,排队时间集中在上午9时30分前后以及 ...

• 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游客过万

 连日来,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天天游客盈门,人气旺盛。据初步统计,初一至初六短短6天就接待了来自各地的游客12000余人次。    乘坐旅游观光车从高际头村游客接待中心出发,一路上美丽乡村的景色尽收眼底。一下车,一幢幢承载着历史的古民居一下吸引住了游客眼球,老墙上形状各异的碎瓷片,也勾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陶瓷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的故居、安清社殿、林家大屋、管家大屋等古建筑都使游客不时驻足拍照。   ...

• 古埃及文明来啦——浙博志愿者陪您过大年

   杭城的朋友今年新年去哪里?来浙博和古埃及文明一起跨年成为时髦的话题。“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作为浙博跨年展,春节期间,每天观众破3000人次,更是有一批可爱的志愿者坚守岗位,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做义务讲解,带来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盛宴。    新年新欢喜,每个志愿者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微笑,迎接四面八方的观众。火爆的展览,有趣的讲解,特展展厅里人潮涌动。讲解志愿者们被向往知识的观众团团围 ...

• 非洲古代艺术精品在比勒陀利亚找到新家

      马蓬古布韦金器中的金犀牛,被誉为南非国宝 图片:Times Magazine    上世纪30年代,在现今南非和津巴布韦的交界处,著名的“马蓬古布韦金器”出土。这批制作于13世纪的金器,包括手镯、脚链、权杖等装饰品,更拥有一尊表面覆以金箔的犀牛,被称为“非洲创造力的典范”,打破了欧洲人对非洲文明“原始落后”的刻板印象。    这尊金犀牛被誉为南非的国宝、“非洲文化皇冠上的宝石”,仅在2016年曾经出境至大英 ...

• 因地制宜 杜绝文物“修复性”破坏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出台,引发社会各界较高关注。有业界人士指出,这一“规划”的出台,将为长城保护中的修复利用,提供强大的助力。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迹,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遗产。一直以来,有关长城保护的话题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内容。尤其面对屡屡爆出的长城修复过程中遭受破坏的案例,更经常 ...

• 苏博西馆将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

  目前,备受市民关注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桩基工程已经完成,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据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介绍,苏州博物馆西馆预计2020年年底前建成开放,将与苏州博物馆本馆错位发展,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    据介绍,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面积达4.83万平方米,共有地面三层、地下两层,其中展陈面积1.2万平方米,将展示苏州吴地悠久历史和传统特色工艺,引进世界艺术提高展陈国际化水平,突出苏式 ...

• 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后首次对媒体开放

 去年9月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后,1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首次对媒体开放。    火灾五个多月后,当地施工队对博物馆主体三层建筑进行了全面加固,这样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才得以安全进入到博物馆的内部。    央视记者杨探骊:在去年的火灾当中,巴西国家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除了外墙之外,基本全部被烧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坍塌的风险。所以我们走进博物馆之后,可以看到这里满眼都是用于施工安全的脚手架,而在脚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