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在广州联袂展出

  “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4日在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临展厅开展,展期将持续至3月20日。该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南越王博物院  渤海国、南汉国,相隔千里,寥有交集,但都在大一统的唐王朝影响下,为巩固辽阔的地理疆域、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多 ...

• 香港举行“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 展出逾70件珍贵文物

  香港文物探知馆29日举行“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开幕典礼及传媒导赏活动,展出逾70件由四川省成都金沙及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国家文物。12月29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在九龙尖沙咀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开幕仪式。图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头像。 李志华 摄  金沙遗址于2001年在成都市区 ...

• 辽上京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2月29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辽上京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来自内蒙古文旅厅  当天,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19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辽上京遗址位列其中,这也是内蒙古首家被国家文物局命名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2013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现已成为集科研教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拓文保合作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有关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协议,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澳门在上述领域的发展,实现互惠发展、密切合作。梁惠敏与陈星灿共同签署交流合作协议  签署仪式昨日在文化局大楼举行,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长梁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发布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根据材料审核、现场考察和专家评议等情况,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  据介绍,第四批国 ...

•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2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学家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实现了三星堆3号“祭祀坑”铜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神兽的成功拼对。考古学家用数字三维模型技术合成的文物图像。新华社发(图片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这两件铜器都是从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的,非常具有代表 ...

• 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完成

 近日,由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系列重要成果编撰完成,标志着历时一年的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该调查对于全面摸清湖北省文物资源保护状况、提炼阐释荆楚文化特色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为统筹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提供有力支撑。  ...

• 郑州两处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 震级不小于6级

  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位于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分别发现古地震遗迹,震级不小于6级。  大河村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等四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的双槐树遗址系5300年前后的“河洛古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杨猛5日介绍,目前,大河村遗址已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近年 ...

•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围绕商王陵园隍壕

  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商王陵区考古发掘新发现的两个围沟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资料图为2022年8月19日,河南安阳,航拍殷墟一隅。(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考古始于1928年。殷墟考古90多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晚商文化遗存,大型宫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 ...

• 专家阐述“最初中国”图景:海纳百川、务实创新、传承发展

  何为“最初中国”?“最初中国”在哪里形成?第五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文博会)6日正在进行,其间举行的系列活动之“文化名家会客厅”讲座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基于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及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为公众阐释“最初中国”图景。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

• 河南南阳新发现多处岩画 最多可达双排24连穴

  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6日持续在郑州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河南南阳在2022年新发现了多处岩画地点,相关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河南南阳境内发现的岩画。(资料图)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摄河南南阳境内发现的岩画。(资料图)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摄  据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翟京襄介绍,2020年以来,南阳市文物考古 ...

• 河南辛村遗址发现“插杆式骨笄” 殷墟曾出土相似器形

  从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鹤壁辛村遗址考古发现的“插杆式骨笄”,最早在殷墟可见到相似器形。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辛村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32年,开启了中国西周考古的序幕,与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安阳殷墟直线距离仅50公里。资料图为河南鹤壁辛村遗址出土的“插杆式骨笄”。 中新社发 图片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 河南洛阳朱仓北朝墓为研究北朝民族大融合提供实料

  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6日持续在郑州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河南洛阳发现一处由3座墓葬组成的北朝时期家族墓地,墓葬使用的围屏石棺床等葬具及随葬品,为研究北朝民族大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和实物资料。1月6日,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持续在河南郑州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河南洛阳发现一处由3座墓葬 ...

• 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初步推测为汉桓帝陵

  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河南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陵园墓主初步推测为汉桓帝刘志,陵园内的礼制建筑“钟虡”及“石殿”等已被揭露。出土的卷云纹瓦当。(资料图) 图片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陵园遗址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除帝陵封土和地宫外,陵园内还分布着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等陵寝建筑。自2017年陵园遗址 ...

• 陕西石峁遗址核心区域发现最高等级墓地 实证石峁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在1月12日举行的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晶发布了石峁遗址2022年度发掘收获:石峁遗址核心区域发现目前石峁文化最高等级墓地——皇城台墓地,这是石峁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实证,是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重要收获。  2022年度的发掘工作集中在皇城台上,共发现墓葬20座,其中5座石棺墓、3座小型竖 ...

• 西安发现中国古代最早五桥并列遗址

  从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获悉,考古人员发现了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新闻发布会现场。 阿琳娜 摄  2021年5月以来,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小雁塔西北角工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

• 秦兵马俑新发现:明确陶俑制作程序 甬道曾被挖开过

  从陕西省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清理陶俑220余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非常有力的佐证。秦兵马俑一号坑。 张远 摄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 ...

• 山西尹村遗址发现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

  记者12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尹村遗址发现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材料。2022年发掘区航拍图。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 ...

• 四川遂宁桃花河发现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大型旷野遗址

  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四川遂宁桃花河遗址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旷野遗址中罕见的动物化石等遗物,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专家认为,该遗址是继皮洛遗址之后,四川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且罕见的大型旷野遗址,是我国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遗址分布区域示意图。 图片来自四川省文物局  2021年,遂宁市文管所联合四川 ...

• 四川彭山再发现旧石器遗址 年代距今约5万年左右

  记者11日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实证张献忠沉银并非传说的明末古战场遗址所在地——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再出考古新发现。彭山武阳遗址被确认为一处旧石器遗址,年代初步推断在距今约5万年左右。  彭山武阳遗址位于江口街道五一村,地处牧马山台地南缘,南距岷江、府河交汇处约3公里。为配合相关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 ...

• 四川眉山发现成都平原迄今最早旧石器时代遗址

  10日,“遂宁市桃花河遗址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专家研讨会”10日在四川射洪举行。会上透露,眉山新发现一处成都平原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坛罐山遗址。根据光释光测年,初步推测该遗址最早遗存年代距今不低于20万年,填补了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空白。  据介绍,坛罐山遗址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滴水村与太和镇马堰村交界处,地处成 ...

• 汉代长沙王陵周边新发现21座墓葬

  记者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汉代长沙王陵周边的考古工作日前取得新进展。自2022年10月对望城区和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已清理西汉时期墓葬21座,出土陶器、滑石器、金属器等各类遗物234件(组)。和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遗迹分布航拍图  考古工地负责人周保冬介绍,21座墓葬均为西汉时期的小型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带墓道的“凸” ...

•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大面积千年桑树和柏树枝

  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近400平方米的桑、柏树枝堆积层,且保存状况较好,纹理结构清晰。研究发现,大面积桑、柏树枝为宋代遗存,主要用于城墙地基的加固保护。此外,在城墙解剖过程中,还发现大量纴木洞、永定柱和榫卯槽等城墙修筑或补筑遗存。这些发现刷新了人们对宋国故城遗址城墙修筑技术的认识,也为研究两周至唐宋时期城墙建 ...

• 海南海口珠崖岭城址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唐代遗物

  据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消息,在2022年9月-12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海南省博物馆、海口市文物局组建珠崖岭考古工作队,对珠崖岭城址开展主动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唐代遗物。珠崖岭城址发掘出土的兽面瓦。 图片来自陈明忠  据悉,本次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建筑构件等,陶瓷器以罐、碗、盘、钵等为主 ...

• 山东发现一处距今1.32万年的人类遗址

  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工作人员在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距今大约1.32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出土了包括100余件陶塑制品在内的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赵家徐姚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塑。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益超介绍,赵家徐姚遗址核心区域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动物骨骼、陶片、陶塑为主,还 ...

• 河南北阳平遗址发现距今约6000年前大型房址

  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仰韶中期房址7座,其中最大房址复原面积近250平方米。系列发现为研究史前建筑的形制、技术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对研究仰韶时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北阳平遗址大型房址F5航拍图。(图片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据介绍,目前北阳平遗址已发掘的仰韶文化 ...

• 安阳八里庄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发布

  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2022年4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区)原小八里庄村南地,新发现并确认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兼具磁山文化因素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遗址。近日,在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发布。  八里庄遗址分布区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最宽约230米,南北长约150米, ...

• 北京金中都光源里遗址考古新发现

  金中都光源里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内白纸坊东街以南(图1)。2019年以来,为配合当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遗址持续开展考古工作,迄今为止发掘面积达17000平方米,揭露出河道、道路、水井、灶、灰坑和成规模的建筑基址等大量遗迹现象,其中尤以2022年在发掘区北部揭露出的早、晚两期建筑组群和河道遗址最为重要(图2)。 ...

• 邺南城宫城区206号大殿被确认为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寝宫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4日透露,经持续勘探和发掘,已确认位于邺南城宫城中轴线北部的206号大殿为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寝宫。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部,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是中国都城规划肇始地、建 ...

• 山西发现一座西周时期国君级别墓 出土千余件青铜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4日对外发布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022墓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根据墓葬规模、随葬器物规格及带殉人和殉狗等墓葬属性,推测该墓应是西周时期一座国君级别墓葬。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022出土的铜器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022。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被盗时发现,200 ...

• 河南苏羊遗址发现300余座龙山时期墓葬

  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洛阳苏羊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勘探发现300余座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时期墓葬。该大型墓葬区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的墓葬制度、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复杂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苏羊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任广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墓葬区面积较大,墓葬数量较多,且时代处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在中原地 ...

• 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发现一系列重要古人类活动线索

  记者27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通过2022年度的联合科学考察,考古人员在滇西北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人类活动线索。滇西北地区2022年度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分布图。 图片来自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介绍,滇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环境的区域变化和垂直变化表现显著,长期以来是地质构造、地貌演化 ...

• 2022年长沙望城区和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考古发掘情况介绍

  一、工地简况  长沙市望城区和顺总部基地建设项目由望城区滨水新城片区S18、S23、S24地块组成,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街道,西南临王家湾路,东南临银江路,东北临潇湘北路与白石湖公园,西北临银星路。该项目用地S23地块的部分区域涉及到“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建控地带,涉及面积约22632.6平方米。项目用地S23地块西界距离桃花岭汉墓封土中心点直线 ...

• 成都考古中心落成,展览主角是考古本身

澎湃新闻获悉,12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全新建成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建成开放后的成都考古中心将突破常规博物馆呈现模式的边界,开创最新展示视角,通过考古成果与考古过程的并列化呈现,探索考古博物馆的特色化展示路径。全新打造的展陈不仅讲述古蜀千年文明,也聚焦考古工作本身。成都考古中心外观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 ...

• “山水舟行远”特展:书画文物里的江南山水与人文

山水有灵,居而有境。江南的秀丽景观是在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经历代有序的开发、经营,逐步而成的,彰显着自然与人文和谐交织的智慧。2022年12月22日,特展“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展览呈现了包含古代书画、古籍、古琴、玉器、瓷器、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131余件套,用解析山水关系的方式,一览古人如何对山水进行空 ...

• 从六朝砚看到明清砚:南博呈现“墨田”砚展

笔墨纸砚是古人用来书写的工具,其中“砚”虽居末位,但亦大有学问。上古无“砚”字,那么砚是如何诞生的?四大名砚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传世精品?除了石砚,砚还有哪些材质?“墨田——历代砚台珍赏”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呈现了南京博物馆珍藏的历代砚台种类,涵盖砚台发展的各个阶段,尤以六朝及明清砚为特色,其中不乏“鎏金银嵌宝石兽形铜 ...

• 知名文物考古学者吴梦麟辞世,享年85岁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考古、文物、金石专家,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吴梦麟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26日凌晨四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去世,享年85岁。吴梦麟先生于1937年12月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分配至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北京市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房山云居寺石经的文物保 ...

• 距今百万年古人类头骨化石完成提取

记者从湖北省文旅厅获悉,经考古团队数月奋战,“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已被顺利提取,进入后续研究环节。发掘过程中,为保护化石,考古队专门定制了硅橡胶外套,并使用内窥镜、风刻笔等精细化考古装备。据了解,该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提取出土,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经过近半年的发掘,近期已经顺利提取出土。“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是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重要发现,也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县人”3号:百万年前人类化石提取出土湖 ...

• 认出一个字奖励10万元!河南安阳将分批推出未释读甲骨单字

12月27日,安阳市举行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甲骨文研究,在全社会掀起释读甲骨文的热潮,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前期组织释读的基础上,将分期分批推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据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介绍,目前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释读的有1600余个,大部分甲骨文仍然等待去释读。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 ...

• 上博拆门迎巨画:首批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品抵沪

12月22日晚,上海博物馆又一次拆卸南大门,为了能把从英国远到而来的大尺幅画作迎接入馆。 拍摄:季沁园 编辑 陆林汉(00:58)“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将于2023年1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揭幕。12月22日晚间,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又一次拆卸南大门,为了能把从英国远到而来的透纳等名家大尺幅画作运入馆内。澎湃新闻获悉,上博 ...

• 再现古罗马“绝美之境”,那不勒斯考古珍藏上海展出

2022年12月21日,“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对外开放,展览以“爱与美”“权与美”“家与美”三个单元,展出自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约70件稀世珍宝。展品大部分来自约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囊括了雕塑、马赛克、壁画、青铜器和玻璃制品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品,从不同方面再现了古罗马时期的璀璨文明。展览现场那不勒斯国家 ...

• 4500年前的“水稻”在山东日照对外展出

  12月22日,记者在山东省日照市博物馆二楼的“东方文明五千年——日照史前文化陈列展厅”看到,尧王城遗址出土的6粒炭化稻谷已经面向市民展出。日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布展炭化水稻。 图片来自日照市博物馆  据了解,此次亮相展厅的炭化稻谷共6粒,出土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捐赠。日照市博 ...

•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在沪开幕

  本年度的收官大展,“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21日正式开幕。这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与中国现当代艺术机构的首次大规模合作,亦是对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一次盛大展示。“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 图片来自浦东美术馆“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 图片来自浦东美术馆  “绝美之 ...

• 纵览发掘全程 感受千年古蜀

  12月20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的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投用后,这里将对外开放,展出文物及其考古、修复过程,展示多个科技考古实验室、文保实验室和古建实验室等,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验到考古的魅力。  展陈成都灿 ...

•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12月20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的成都考古中心举行落成仪式,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中心突破常规博物馆呈现模式的边界,开创最新展示视角,通过考古成果与考古过程的并列化呈现, ...

•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揭晓!

  2022年12月17--18日,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在杭州举行。  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钱江晚报支持。  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通过了省内各考古机构推荐的21个考古发掘项目的 ...

• 距今百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顺利提取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26日公布,经过考古队的数月奋战,备受关注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近日被顺利提取、离土出舱,目前已进入修复、观测和研究环节。考古证明,百万年前的郧县人已会狩猎和餐食食草动物,“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进一步研究有望精准地破解直立人演化过程的谜团。12月3日,考古队员在提取头骨化石。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

•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滇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环境的区域变化和垂直变化表现显著,长期以来是地质构造、地貌演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此外,区域内南北向山脉和河流发育,在自然地理上形成通道效应,不仅是沟通青藏高原腹地与云贵高原的纽带,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桥头堡,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群迁徙和 ...

•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公布考古工作新进展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新进展。考古专家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凌家滩遗址红烧土及西侧区域航拍。(图片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