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人民日报刊文:960岁的应县木塔如何保护

应县木塔南面近景。永昕群摄二层西南内、外槽倾斜现状。任 超摄核心阅读应县木塔突出的结构特点,对当代高层结构设计具有直接借鉴作用,也是其保护的科学基础与逻辑起点在现阶段以“减缓或遏止倾斜发展”为目标的“治标”策略较急于彻底解决问题的“治本”策略,更为合理、稳妥、可行应州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 ...

•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编者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伟大著作。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4200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 ...

• 石上风华:从新见汉画像石拓片感受汉代的深沉雄大

汉画像石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对此则有“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赞誉。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石上风华 — 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展”近日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图书馆举办,呈现了近40幅较为罕见的、且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的珍贵汉画像石拓片。据悉,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风华——徐州新见汉代画像石拓片选》一书,展览选取 ...

• 德拉克洛瓦的文学插图:从《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十九世纪的吟游诗人——馆藏德拉克罗瓦版面展”,展出法国艺术大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48幅作品,包括41幅石版画、4幅素描、2幅蚀刻版画和1幅水彩画,用馆藏介绍他在版画艺术领域的成就,德拉克洛瓦为《浮士德》与《哈姆雷特》所作的文学插图是其代表之作。由于疫情原因,展览无法向公众开放 ...

• 五项考古新发现让夏文化更可信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五个项目均是围绕夏文化进行,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夏朝同期或接近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些发现还未形成最终定论,但目前已知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让它更可信。  (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网格化布局,开启里坊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已持续发掘60年,取得的成果举 ...

• 旧石器时代的天然博物馆

  近百年的科学探索使泥河湾盆地成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湾盆地不仅丰富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序列,也为评估早期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依托,河北省阳原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引发世界关注  很难想象,眼前这些崇山峻岭之内遍布着40余处百 ...

• 花开上山 流芳百越 ——钱塘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心路历程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河,因其曲折的走向也被形象地称为“之江”。钱塘江作为“天堑”,对浙江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具有直接的影响。钱塘江以南地区(以下统称浙南)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盆陵相间,干流基本都是东西向入海,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平原,穿缀在长长的海岸线上,形成多样的地貌单元,加之山丘阻隔,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先秦时 ...

• 迎接中国考古百年 专家学者研讨聚焦仰韶文化传播

 “双槐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环壕城址,引出的新认识无异于是说仰韶文化中期已经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周播散,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彩陶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传播研讨会在三门峡市举办。 孙自法 摄  “陕西蓝田新街、杨官寨等遗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分工的明确化。”  “山西离石德岗 ...

• 铸就信史 鉴往知来——新时代陕西考古工作的发展与展望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八千载文脉存续,百万年古迹可觅。中国考古学的发端与发展始终与三秦大地的深厚文化底 ...

• 筚路蓝缕 成就辉煌 履行使命 再展宏图——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对考古学意义与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的深刻阐释,必将对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 ...

• 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考古学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考 ...

• 数十载追寻祖先足迹 长江畔破解文明密码

 最早的“太阳人”石刻,长江流域最早的粟遗存,长江流域最早的“四室一厅”……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诉说着什么?古老的青铜之路由谁掌控?又是什么支撑起早期国家崛起?考古工作将历史场景活化,为长江中游一幅幅历史画卷增加信度。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夏商周时期)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与湖 ...

• 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的中心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则是多支一体的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所在,是历史传说中炎黄部族的主要活动地区,黄河中游或者中原地区就像盛开的史前中国之花的花心。正确认识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心地位,对于客观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本质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中原的历史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距 ...

• 文博场所开放夜游成效初显 持续化常态化发展需考量

2020年4月起,世界遗产地龙门石窟推出“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在晚间领略石窟造像的别样风采;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龙门石窟推出“古都新生活·潮涌新龙门”金秋文化艺术季系列文旅活动,“夜游龙门”持续升温。据悉,新推出的“夜游龙门”在避免过度彩化亮化、充分尊重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文物保护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采用轮廓灯和基础照明的方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