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寺墓葬M2172初探
陶寺遗址1978~1985年发掘的墓地面积逾4万平方米,是目前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的墓地,已清理了其中的1309座墓葬。发掘者依据墓葬规模和内涵的差异,将其中可以分类的770座墓分成了六类。属于二类甲型的M2172墓圹却堪比一类甲型,甚至还略大。与陶寺遗址同类墓葬相比,此墓既有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又有着较大数量的葬猪现象。此外,M2172在埋葬形态上也有诸多 ...
陶寺遗址1978~1985年发掘的墓地面积逾4万平方米,是目前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的墓地,已清理了其中的1309座墓葬。发掘者依据墓葬规模和内涵的差异,将其中可以分类的770座墓分成了六类。属于二类甲型的M2172墓圹却堪比一类甲型,甚至还略大。与陶寺遗址同类墓葬相比,此墓既有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又有着较大数量的葬猪现象。此外,M2172在埋葬形态上也有诸多 ...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高江涛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年:2009-1页数:528定价:49.00元丛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ISBN:9787509705650内容简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高江涛在论文写作期间甚至是论文修改期间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都被他及时收入论文中。在他写作论文期间,正值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自1978年正式考古发掘以来,已走过43年了。经过这40余年不懈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特别是2002年陶寺遗址发掘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以来,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得到项目持续地投入,基本揭示出陶寺遗址早期(距今4300~4100 年)和中期(距今4100~4000年)都城的性质与大致结构,也大致弄清了陶寺晚期(距今4000~3900年)陶 ...
▲骨制口簧比较上:陶寺遗址J401∶29下:石峁遗址出土珪玷由来尚可磨,似簧终日复如何。成名成事皆因慎,亡国亡家只为多。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猩猩鹦鹉无端解,长向人间被网罗。——《言》 罗隐 · 唐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在1978至1985年期间的发掘中,位于第Ⅳ发掘区的水井J401出土1件“发卡形”骨器,编号J401:29。该骨器棕黄色,为极薄的骨片,窄长方形,长8.3厘米,宽1.3厘米,厚0.1厘米(图一)。骨器两端有外凸端头,一端中部穿一圆孔,器体中部剔出一宽0.2-0.3厘米的舌状长条,较宽部分与带孔一端相连,窄头部分与另一端分离,可以上下拨动。 ...
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百年考古就“中华文明独特文化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不是最古老也并非唯一最辉煌的文明,却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这是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最大特点。那么她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或言内在特质才是最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点恰恰也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从中汲取复兴力量与自信 ...
众所周知,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一般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沼泽等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地区。然而,在龙山文化时期甚至更早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却发现不少的鳄鱼遗存,尤其是常见鳄鱼骨板出土。龙山文化时期或言龙山时代是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文化格局重大变动和社会发展重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关键期, ...
内容提要: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芮城清凉寺墓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临朐西朱封遗址和邹平丁公遗址等在其龙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鳄鱼骨板。鳄鱼骨板数量较多者,应是鼍鼓;单片至十多片者,可能是一块有着特殊用途的鳄鱼皮或鳄鱼皮制品,而不能武断认为有鳄鱼骨板出土就是“鼍鼓”遗存。鳄鱼骨板一般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为 ...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但是如果追问为什么,许多人或许会一时语塞。有人说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有5000年,却也有人说中国上古历史不足信,甚至是“传说与神话”。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那么百年考古能否就“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一重大问题给出答案呢?实际上,“中华文明五千年”暗含三个细节性问题,或言可 ...
2020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办的“文明起源研究相关问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促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会议由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研究员主持,十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一些重要都邑性遗址发掘的主持人汇报了凌 ...
目前,“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详情可阅读:解读文化基因|黄河文明标识展 陶寺·石峁考古揭示了什么可扫码观看展厅全景展示古今数千年,龙与龙的精神已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与最强符号。龙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常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古之先祖,常有“天人感应”的 ...
近些年,有关“最早中国”“最初中国”的讨论成为歧义纷呈却难以回避的热点。二者的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即都是探讨“中国”何时开始形成或最早出现。“最早中国”侧重时间节点,而“最初中国”强调的是一种最初的形态。就准确程度而言,“最初中国”这一称谓似更为合适。学术界热议“最初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酋邦”和“早 ...
——————————————————————————————————————全文阅读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虞坂巅軨道”(作者: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2期)
洛阳盆地与晋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是两处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特殊地理单元,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进程中两处重要的舞台。这两处相邻地区虽有山河相隔,然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却由来已久。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间的交流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都必须依赖实实在在存在的交通道路。交流通道之于一个区域犹如大动脉之于身体,它对早期地理交通研究意义非凡,更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等深层次研究关系重大。我们在梳理相关文献资 ...
宫城是中国古代城址和中心聚落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宫城的出现并非与城址的出现同步,当史前城址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才出现了宫城。偃师商城宫城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二里头宫城的发现将宫城出现的时间一下提前了几百年]。但是二里头成熟的宫城形态有理由使我们相信早于二里头文化阶段已有了宫城的雏形。近年蓬勃发展的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和一些重大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宫城的形成问题提供了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