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三个文化带” 意义、价值界定及其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 撰稿人丨刘保山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规划部总监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格局,北京市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出了“三个文化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策略,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


撰稿人丨刘保山

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规划部总监

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格局,北京市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出了“三个文化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策略,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并且将“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列入了主要任务,北京市文物局也制定了相应的“十三五”时期工作计划,针对长城、大运河、西山地区确定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三个文化带”这一战略任务将与北京原有的旧城整体保护策略(二环路护城河以内)、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保护策略等相互支持、相互衔接,进一步扩大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依托北京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而且,长城、大运河、西山大部分遗产涉及京津冀交界地带,“三个文化带”战略布局不仅仅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还能够带动京津冀三个文化带周边区域社会文化及区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因此,“三个文化带”战略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图1:三个文化带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格局的关系示意图

目前,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的核心遗产组成部分大部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其除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内法律体系的管理要求予以保护管理,还应遵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等相关公约、宪章或文件的管理要求执行,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传承、发挥和展示其突出普遍价值与意义,使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二、“三个文化带”概况1长城文化带

长城北京段,分布于北京市北部山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段长城于第一批、第五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批次陆续公布),北京地区现存长城主要是北齐长城和明代长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英文名称“TheGreat Wall”。

为进一步摸清长城资源和全国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促进长城和其他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长城资源调查和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作用,依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2006年至2012年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组织对长城遗产的基础资源与真实性、完整性、相关遗产管理利用等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系统的调查。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调查认定结果,中国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历代长城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其中,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长城资源调查的调查对象包括长城本体(主要指长城墙体及墙体上的设施,如敌台、马面等)、附属设施(与长城防御体系相关的其他设施,如关堡、烽火台等)和相关遗存(主要包括壕沟、挡马墙、驿站、仓储、居住址、砖瓦窑、采石场等),这些文物遗存与长城墙体共同构成了长城防御体系,较为完整的体现了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总的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辖区内山区面积为1041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平原地区面积60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北京段长城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地区的西部、北部、东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门头沟区六个区县,主要为明代修建,调查发现北京段明代长城超过550公里,部分地区少量保存有北齐等明代以前的长城。


图2:北京段长城遗存分布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第八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规划成果)

2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于2006年、2013年陆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省市。英文名称“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卫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中国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大运河延续数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创举。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图3:中国大运河河道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西北临山,东南为平缓平原,平原上水网密集。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气候。北京地区运河开凿的历史悠久,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辽代修建了萧太后运粮河(北京市正在修建的环球影城项目,就是位于萧太后运粮河历史水系上),金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


元代,郭守敬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形成了元代京杭大运河,使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逐渐终止。目前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主要分布于昌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等地区,列入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的遗产点段共计40处。其中通惠河旧城段(含什刹海、玉河故道北区、澄清上闸与万宁桥、澄清中闸与东不压桥)、通惠河通州段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4:北京段大运河河道遗产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

3西山文化带

“西山”,泛指京西南太行山余脉“大西山”和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及部分山前地带的“小西山”,涉及昌平、海淀、石景山、门头沟及西城等区域。西山文化带以“三山五园”等西郊皇家园林为核心,辐射八大处、妙峰山等文物古迹和自然资源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其中,颐和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静明园(玉泉山)、大觉寺、健锐营演武厅(团城)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还分布有静宜园(香山)等大量的其它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2002年9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海淀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园’地区。”参照《中国古代建筑史·清朝卷》中对“三山五园”的定义,本文中的“三山五园”地区是指由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5个皇家园林以及联系它们的外围环境共同组成的综合园林区。当然,西山文化带的涉及范围比“三山五园”更大、更丰富,不仅仅是这些皇家园林和古代建筑,西山地区还保存有古村落、优秀近现代建筑群(燕园未名湖建筑群、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历史名山、进香古道和众多风景名胜区。


图5:北京段大运河河道遗产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岳升阳先生关于西山文化带的课题研究)


三、价值评估的内容与过程探讨1遗产的意义、价值及其构成属性

对于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来说,最基础的工作是首先确定其对于人类、社会、文化、景观等方方面面的意义(Meaning、Significance)、存在什么样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Universal Value,通常简写为OUV)以及体现这些价值的构成属性或者说构成元素是什么,也就是回答保护管理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保护的对象与载体是什么,继而由此确定保护管理的策略和机制是什么。可以说,意义、价值、构成属性、保护管理措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意义决定了重要性和必要性,意义由价值决定,而价值由构成属性体现,属性由保护管理措施负责保护;通过定期监测评估保护管理的结果与效果如何,评估管理行为和发展行为是增强了还是损伤了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考虑如何予以改进,循环往复促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见下图)。


图6:遗产意义、价值、构成属性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相互关系示意图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价值及其构成属性的分析与管理理念同样可以适用于“三个文化带”的价值研究与保护工作,对于长城、大运河、西山等这样地域范围如此大、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有必要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科学确定其意义、价值和构成属性或者元素是什么,以便开展后续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

2价值评估的常规步骤

首先是界定范围。包括具体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这是前提,否则后续的调查和评估就缺乏针对性,当然这样的范围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后续文化调查和价值评估工作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三个文化带”涉及京津冀三地,空间范围非常大,更加有必要事先确定其具体的时空范围。

其次是文化调查。这是价值评估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文化调查工作(Cultural Mapping)收集三个文化带的历史资料、地图资料、研究文献、图片档案、考古报告、工程档案、城乡规划、管理计划、工程方案、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地理数据、文化活动、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水平、文化空间等等,需要尽可能的收集完整并加以整理提炼,形成文化调查报告,并以简洁和可视化、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图7:文化调查工作成果(Cultural Mapping)

(图片来源:WHITRAP)

然后是确定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意义和重要性评价,主要手段可以是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六大标准,确定遗产价值是否符合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评价标准,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阐释遗产的突出价值所在。

最后是管理条件。价值的确定只是个开始,还需要进一步确定体现这些价值的具体构成属性或者因素是什么,通常包括历史建筑、考古遗址、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等,确保所有这些要素符合遗产真实性的要求,并确定合适的遗产区和缓冲区以确保这些构成要素得到完整的保护管理。


图8:价值评估建议流程


四、价值存续的特点及其启示

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视角下的遗产价值与我们熟悉的文物价值不尽相同,其价值内涵不仅仅是国内文物保护管理法规通常所提到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强调遗产对于人类社会、国家、地区乃至社区的意义;此外,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理念认为价值是相对性的,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需求和不同利益相关者或者人群,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遗产价值评估确定有如下三个特点需要加以注意:

遗产价值的特点一:价值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的遗产构成属性关联的,与保护、规划、管理条件相关联的。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存在有三大支柱,分别是:遗产价值至少符合一条或者多条世界遗产评价标准、遗产的构成属性和要素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和条件能够对遗产价值予以保护和可持续传承。确保遗产价值存在的这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否则遗产价值如同空中楼阁,将无从确立和得以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利用。


图9: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三大支柱

遗产价值的特点二:价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方面,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在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利益群体表现是不同的。例如同样是长城遗产,对于游客身份来说是观赏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体验价值等,而对于周边居民来说更多的是开放和游客增多带来的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等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地域的价值不同,注意区分价值的不同地域层级;对于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需要着眼于全球价值和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而对于具体的国家、城市、乡镇乃至周边社区来说,其价值则会包含有其它区域性的、个体性的价值;还是以长城为例,对于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而言,它是人工建筑融入景观的完美范例,在两千多年中服务于单一的战略用途及其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表明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防御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对政治背景变化的适应性;而对于中国而言,长城还赋予了中华民族象征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和乡镇、社区来说,往往更加关注长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遗产价值的特点三:价值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条件的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发展变化,价值也是随之发生变化的。例如首钢、“798”、北京焦化厂等工业遗产,在几十年前,当时的社会不会认为其具有文物属性或者遗产价值,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改革的持续推进,这些曾经对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工厂陆续停产、转型,从而成为了公众心中特殊的文化遗产,很多工业遗产甚至已经列入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因此,在长城、大运河、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打头阵的“三个文化带”价值评估与确定过程中,了解和运用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理念与价值特点很有必要。需要关注遗产价值的三大支柱,包括遗产价值、构成属性和构成元素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条件;关注价值的不同的时间状态和社会条件,甄别“三个文化带”价值的相对性,区分不同的地域和利益相关者确定不同维度的价值体系。


此外,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回顾、监测、评估工作,了解遗产价值的变化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城乡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是否损伤到了遗产价值,从而采取必要的减缓措施和改进措施,确保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


五“三个文化带”战略对遗产管理新机制的适应1遗产区、缓冲区与背景环境保护管理

确定了遗产价值之后,为了确保体现遗产价值的属性和要素得到妥善保护,需要识别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需要通过保护管理体系对其予以保护。关于遗产的真实性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有《威尼斯宪章》(1964)、《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等,特别是《惠安协议》(《HoiAn Protocols》)(2005)文件,针对亚洲地区遗产特点提出了真实性在“地点与背景”、“形式与设计”、“用途与功能”、“非物质遗产”等几个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来源。多年来专家学者也对真实性有诸多讨论,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在真实性相关研究中有非常精到的论述。无论如何,除了对遗产真实性的关注和讨论,遗产保护理念一大变化在于更加关注遗产所处的背景环境的保护,即实施完整性保护。

2005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发布的《西安宣言》就明确提出了遗产背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指导策略,强调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应对由于生活方式、农业、发展、旅游或大规模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城市、景观和遗产线路急剧或累积的改变;有必要承认、保护和延续遗产建筑物或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有意义的存在,以减少上述进程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意义、价值、整体性和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宣言强调“不同规模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包括城市、陆地和海上自然景观、遗址线路以及考古遗址),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它们在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层面或其他文化层面存在的价值,也在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背景环境之间所产生的重要联系”。

为了保护遗产构成属性和构成要素的完整性,保护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风貌,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在遗产保护实践中都采用了划定两级保护区划的方法,即根据遗产本体分布情况划定其遗产区(也有称为核心区)(CoreZone/Property)以保护本体,在其周边划定一定的缓冲区(BufferZone)以保护其环境景观或历史风貌。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遗产区和缓冲区分别对应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的建设工程等行为均应依法履行审批程序,这一法律要求和两级管理区划的实践做法有效的保护了文物保护单位或遗产,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有趣的是中国在申报颐和园、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曾根据当时的理解设定三级管理区,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缓冲区,2011年在世界遗产回顾性地图修订工作中应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重新明确为两级管理区划。


图10:颐和园申报世界遗产时的三级管理区划与修订合并后的两级管理区划图

但遗产区、缓冲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带)这种两个层级的完整性保护管理机制在背景环境保护中逐渐显露出不足。以颐和园为例,其建设控制地带或者说缓冲区已经划定的足够大,但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万寿山南望仍然能够看到部分不和谐的建筑露出在天际线上,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信号塔、中关村地区部分办公楼等,而这些建筑物并不在缓冲区之内,却影响到了遗产周边景观风貌。因此,目前遗产明确而有限的保护区划边界逐渐把遗产变为“孤岛”、“盆景”,其保护区划无法覆盖周边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物质背景和精神、传统、宗教信仰、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等文化背景,有必要在两级管理机制之外增加背景环境(Setting)的保护管理作为第三层级的完整性保护措施。而我们已经习惯于边界明确、审批程序明确的管理机制,这种新的三级管理体制对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图11:遗产保护三级管理措施

“三个文化带”的战略思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状况下诞生的,采用“文化线路”或者“文化带”保护管理的方式,在原有两级管理区划的基础上,能够加强长城、大运河、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Setting)保护,使得遗产地之间的空间联系得到统筹考虑;不仅仅是保护遗产本体和临近地区的景观风貌,还包括周边的城乡整体发展格局和风貌、文化景观、历史河湖水系、历史街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区域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旅游开发、建设活动等,使得遗产与“三个文化带”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教育、精神、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成为遗产地第三层级的保护机制,而这正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理念和发展趋势。

2全社会公共价值观和认知的作用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法律法规的出台、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管理要求的制定等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因素、难题与困难,来自文化、思想、游客、灾害、开发建设、生产、生活等压力要素越来越多,更迫切需要事先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确保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兼顾各方的利益,抵御各复杂因素的压力,确保体现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素得到有效保护。

因此,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特别是保护区划的界定、执行、遗产开发利用等,更加强调遗产本体与所在区域和社区居民的关系,过去更多的是政府主导的“孤岛式”保护管理工作,未来的规划和管理将更加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遗产所在社区居民的需求,强调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和认知的作用,通过遗产理念与价值的传递,形成专家与公众共同认可的共识和基本原则,并得到全社会的共同认可与自发的执行,使得遗产保护管理能够兼顾遗产、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文化、精神等多种要素的和谐统一。

表1:遗产保护管理的变化趋势一览表

课题

过去

现在

目标

·保护管理好,解决安全隐患

·主要针对建设工程等发展行为予以控制

·主要针对游客和参观者进行管理

·兼顾利用,同时也有文化、社会和经济目标

·在管理中关注所在区域居民利益

·重视“原生态”的文化意义

监管

·主要由各级政府负责

·由政府主导,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本地居民

·规划和管理较少采纳所在社区居民观点

·与所在社区居民一起,为其着想,有的时候甚至直接由本地人管理

·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

背景环境

·采用遗产区和缓冲区,划定明确边界,“孤岛式”管理

·作为国家、地区和国际系统的一部分予以规划管理

·关注更广泛背景环境,遗产之间作为“网络”或文化带协同发展

认知

·主要被视为国家资产

·通常只被视为与国家有关

·同时也被视为社区资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识

·同时也被视为与国际社会有关

管理技巧

·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做反应式管理

·以技术方式管理

·以长期视角进行适应性管理

·以文化关注的方式管理

经费

·主要来自政府专项资金

·鼓励更多经费来源,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参与

管理人员

·由管理机构和专家主导管理

·由专业人员主导

·由具备各种技能的多领域人才共同参与管理

·统筹考虑本地知识


面对如此复杂的管理需求变化,北京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适时提出“三个文化带”的战略,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遗产管理需求。与以往的管理方式相比,这样的文化带战略将会至少显现以下几种优势:

一是更有利于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通过“三个文化带”这样统一的概念,以简单易执行、公众可理解的概念传递长城、大运河、西山文化带等遗产价值,这样不仅仅是原来的政府机构和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文物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参与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也使得地方政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其他领域的专家以及公众能够共同理解和认同这一战略思路,显然是有利于社会各界形成广泛的共识,进一步推动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三个文化带”在执行与宣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公共价值观和认知的传递,以便进一步增强遗产与公众的互动、融合。

二是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活化利用。以往的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主要的工作目标集中在解决历史欠账、排解文物本体安全隐患上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历史资源除了要妥善保住之外,面临着“活起来”的发展需求,也就是兼顾其利用工作,在不损伤遗产价值的前提下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同青铜器铭文上常出现的话语“子子孙孙、永保永用”,遗产保护越来越强调“保存、保护、保用”一体化统筹考虑;文化带的战略应当与此相契合,除了保护还关注利用工作,并将零散的文化资源以文化线路或者文化带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影响力,这些也符合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三是更有利于将遗产保护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国家战略层面,由于“三个文化带”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主要是沿京津冀交界地带分布,部分长城或运河河道同时作为行政区划的分界线,曾经给遗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甚至可能发生开发管理权的争议,有时候不得不由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出面协调文物调查、保护修缮、开放利用等工作。通过“三个文化带”战略的实施,推动三地进一步探索协同发展和共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机制,既有利于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增强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又能够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结语

“三个文化带”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判断显然还不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其突出普遍价值是什么、如何确定、体现价值的载体与构成要素是什么、价值延续与保护管理行为的关系是什么。笔者结合日常学习心得和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试图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视角,初步探讨“三个文化带”意义、价值的界定和监测管理工作有关理念、程序和方法。当然,关于“三个文化带”核心价值是什么、具体构成要素是什么、适合的法律和管理机制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还无法直接得到答案,尚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实施长期的调查、研究、梳理、评估和规划等工作。由于文中部分理念和方法是笔者借鉴国际遗产保护要求和外文文件,难免有谬误之处,为避免误导,部分保留了英文原词汇以供批评纠正。

参考文献:

[1]《实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2015)

[2]《西安宣言》(Xi'anDeclar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etting of Heritage Structures, Sitesand Areas)(2005)

[3]王玉伟,王辅宇,刘海宁,申迪.北京地区“三个文化带”保护与利用[J].北京文博文丛,2016(02).

[4]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M].

[5]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M].

  转载请注明源自微信公众号“首都咨询”。

  读者如对小城镇建设有深入了解需求,请联系sdzx_tg@163.com

近期热点文章

  观点丨治理雾霾,我们需要绿色交通

  重磅丨人民日报首提中国经济“新方位”

  观点丨毛保华:如何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公交服务?

  他山之石丨伦敦城市的整体发展与局部更新

公告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我们关注首都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性问题,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停车治理、公共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城镇化、区域和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政策解读、原创观点等,投稿邮箱:sdzx_tg@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