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数字莫高:千年等一回

摘要: 2014年8月1日,首批通过网上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孙志军摄影)8月1日清晨,敦煌天高云淡。敦煌火车站西南面一处新的建筑物正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营了。入口处,穿着红色职业套裙的礼仪小姐面带微笑,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往常一样,这些游客因莫高窟而来;与以往不同,这些游客因莫高窟全新的预约模式,将对莫高窟“数字体 ...

2014年8月1日,首批通过网上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孙志军摄影)


81日清晨,敦煌天高云淡。

敦煌火车站西南面一处新的建筑物正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营了。

入口处,穿着红色职业套裙的礼仪小姐面带微笑,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往常一样,这些游客因莫高窟而来;与以往不同,这些游客因莫高窟全新的预约模式,将对莫高窟“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双重参观一睹为快。这一天,通过网上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人数为2679人。

正如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孙志军8月1日的微信记载:“8月1日对于莫高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迎来第一批通过莫高窟参观预约网www.mgk.org.cn预约参观的游客。至此,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游客接待由无序变为计划,由人工变为信息,由被动变为主动,莫高窟保护与开放的双手将牵得更紧。”

这一天,敦煌儿女期盼了很久、很久。

开放35年,魅力莫高迎来中外游客近千万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游客只有26271人次。此后,莫高窟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1984年,开放后的第五年游客就超过10万人次;到了2005年,已近50万人次;2012年,则超过81万人次。

“截至2014年6月底,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35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940万人次,其中外宾78万人次;预计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突破1000万人次!”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对35年的游客量进行了详细统计,中心制作的“1979-2013年莫高窟游客接待量变化折线图”明显地反映出莫高窟游客量逐年大量递增的事实。

无疑,不断攀升的游客量见证了莫高窟的无穷魅力;同样,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敦煌儿女扎根沙漠,与莫高窟为伴共度一生,也是其无穷魅力的真实写照。

无疑,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彩塑,莫高窟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技价值,是莫高窟无穷魅力的源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对普通游客而言,莫高窟显然有些“高深莫测”, 而莫高窟每一位讲解员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耐心细致的讲解也为莫高窟魅力增色不少。

记者参观莫高窟4次,每次必看16-17号洞窟、九层楼,4次参观,4个不同的讲解员,在基本历史事实相同的情况下,每个讲解员的讲解详细程度、重点内容、语言风格各有千秋,4次重复参观从未觉得单调、重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感触。

发现114年,代代传承探寻保护利用新路径

1900年6月26日,一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积沙时无意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

“时值清末,无能的清政府任由举世震惊的宝藏被列强掠夺,流散国外。此后至今,莫高窟历经114年,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的保护过程。”敦煌研究保护所所长苏伯民告诉记者,“但无论何时,保护第一的思想和精神永远最为重要。”

1944年1月,国民政府在莫高窟设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这一时期,虽以清理石窟积沙、加固壁画边缘、扶正倒歪彩塑、防止人为破坏等基础性保护为主,但基本奠定了保护为首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可惜敦煌艺术研究所几经撤立,周折往复,经费无几,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事业翻开崭新篇章,莫高窟的春天来了。1961年3月4日,莫高窟入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时期,国家虽刚刚经历困难时期,但开始全方位投入经费,体现出莫高窟的重要价值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苏伯民介绍,当时,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拨付经费,莫高窟实施崖体加固等抢救性修复和维护性保护,古老文化遗产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文革期间,莫高窟保护基本处于“维持”状态。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以后,“开始争取各方合作机会,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国际合作等。等,自此,莫高窟由抢救性保护进入综合、全面、科学的保护阶段。”

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莫高窟迎来美好时代;同时,新难题随之而来:旅游热兴起引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莫高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壁画、彩塑就地取材,多为土木质地,历经岁月长河,本已非常脆弱;而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洞窟,改变了洞窟中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对洞窟环境和文物构成潜在威胁。”

从上世纪末游客量逐年递增伊始,老一辈敦煌儿女已经意识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但2000年超过33.8万人次的游客量还是让长期坚持“保护、研究、弘扬”办院方针的敦煌研究院“吓了一跳”,正式将“寻找保护与利用最佳平衡点”提上重要议程,迈上艰难的探索道路。

设计8条不同参观线路,每条线路安排不同朝代、不同特征的洞窟,既减少游客对洞窟的压力,又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确定可参观洞窟最小面积13平方米,每个洞窟可容纳游客最多25人。

然而,大幅上升的游客量一再打破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

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与世界著名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的科研项目。

该项目采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的科学方法,首先,对莫高窟全部492个洞窟的面积、可利用参观空间容量、壁画保存状况及价值、游客风险防护措施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

其次,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当洞窟内相对湿度超过62%的临界值时,就会引起莫高窟岩体中的可溶盐向壁画表面运移,从而引发壁画产生空鼓、酥碱和起甲等严重病害;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0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的临界值时,会引起游客呼吸不畅,严重者甚至导致昏迷。

再次,根据现有开放洞窟数量、单个洞窟参观时间、不同游线等因素,经过科学调查、模拟实验、开放洞窟微环境变化分析等一系列综合研究,确定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3000人次。

“效果明显。”李萍以第148窟为例告诉记者,监测干预前,第148窟的湿度达67%,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达3000 ppm;监测干预后,两个数字保持在55%和1500 ppm左右。

开凿千年,古老遗产迎来数字时代新纪元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敦煌三危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代名僧不断在此开窟坐禅修道,至洞窟上千,俗称“千佛洞”。

千佛洞经千年岁月,魅力不减。

“2012年游客量达80万人次,七、八、九月旅游旺季以及黄金周期间,游客量达六、七千人次甚至更多。”李萍告诉记者,“2013年10月3日,游客量高达2.1万人次,严重超出遗址本身承载极限。”

显然,3000人次的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早在2003年3月,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等25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期间,就提出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提案,建议在游客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建设数字化保护利用设施,有效保护莫高窟。

此后,在贾庆林、温家宝、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指导下,经实地考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制定总体规划,进行数字展示技术验证、环境评估等一系列工作,至2007年12月,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其核心子项目正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2014年8月1日,历经4年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门迎客。

当天,首批采用“预约模式”来到敦煌的2679位游客,在使用6台超高亮度、超高分辨率大型投影机的全球首个球幕影院内,在采用国际最先进无缝拼接技术、直径18米、面积500平方米的球形银幕上,欣赏到讲述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虚拟漫游经典洞窟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到莫高窟开凿现场,进入如梦如幻的佛宫。这种体验太美妙、太震撼了!”来自四川的游客刘英告诉记者,数字敦煌带给自己的体验比真实洞窟更立体、更形象、更丰富。

“简单点说,数字敦煌是把莫高窟‘搬’出来了。”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介绍,以前莫高窟也被“搬”出来过,但仅限于壁画临摹、复制彩塑展览等等;这次是将壁画、彩塑连同洞窟一起“搬”出来,“这标志着千年莫高进入数字时代,也有了可久远保存的数字档案。”

今后,游客参观莫高窟须提前网上预约、在线支付。

这种模式并未如外界传言“莫高窟实体洞窟不再向游客开放”,相反,实际参观洞窟数由此前的8个增加到15个,还包括4个特窟。“‘数字+实体’的双重参观模式,减少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降低了洞窟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还使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翻番至6000人次,达到文物保护、游客承载量和游客文化体验提升的多赢效果。”李萍告诉记者。

“这种模式还可拓展、辐射、拉大敦煌旅游圈。”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分析,游客参观莫高窟的预约时间确定后,可更合理安排时间至魔鬼城、阳关、锁阳城等历史价值厚重的景区和遗址旅游,“既丰富旅游行程,又拉动地方旅游。”

对于游客担心的预约后不能按期抵达、如何取票、从数字展示中心至实体洞窟如何往返等问题,李萍介绍说,售票管理系统会及时推送预约游客的票务信息至游客手机;“预约调度科”专门处理退换票事宜;莫高窟一级指挥平台对数字展示中心的游客量、各洞窟内的游客量、往返摆渡车的情况实现前后端的无缝对接。“截至8月10日,预约游客达37147人次,运行情况良好。”

千年等一回的“数字敦煌”工程,还得到政府、旅游、文物各方面的一致肯定。

敦煌市市长贾泰斌说:“为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永续保护传承掀开了新的篇章,敦煌市将继续全面、有效地保护敦煌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

甘肃省旅游局副局长刘亚玲说:“既是保护文物的积极举措,更是游客权益的有效维护。”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说:“预约模式必将成为我国文物保护新的起点和里程碑。”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