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拓宽体裁 景象盈目——评《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摘要:   2010年以来,我国文博考古学界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著作,如《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仪征馆藏铜镜》《汉广陵国铜镜》《清质· 昭明》《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古代铜镜》《常德出土铜镜》《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等。不少民间藏镜也陆续出版问世,如《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莹质神工 光耀阳羡:宜兴收藏铜镜精品集》等。除了这些主 ...
  2010年以来,我国文博考古学界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著作,如《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仪征馆藏铜镜》《汉广陵国铜镜》《清质· 昭明》《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古代铜镜》《常德出土铜镜》《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等。不少民间藏镜也陆续出版问世,如《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莹质神工 光耀阳羡:宜兴收藏铜镜精品集》等。除了这些主要以介绍公私收藏的铜镜资料著作外,近年来还出版了一些综合性的铜镜著作,如《鉴影觅韵:铜镜中的文化与故事》《鉴镜遗韵:中国古代铜镜文集》《汉镜文化研究》《中国早期铜镜》等。


  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铜镜著作,这两年我一直与学界及收藏界人士探讨咨询,如何深化铜镜研究、出版更具特色的铜镜著作。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拟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探讨这些问题。霍宏伟是被邀请参加座谈会的学者之一,因为《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霍宏伟、史家珍主编)出版以后,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好评,入选“201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日文版《洛阳铜镜》也很快在日本发行了。因此,我特别希望他作铜镜研究及出版方面的主题发言。

  继出版《洛阳两汉彩画》(王绣、霍宏伟著)、《古钱极品》(霍宏伟著)之后,霍宏伟最近又推出了新作《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以下简称《鉴若长河》)。我饶有兴致地阅读了这些著作,尽管以上四书题材主旨不同,研究视角有异,但明显看出霍宏伟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叙述范式:突出思想性、学术性、资料性,也充分重视大众化和悦读性。

  作者在《后记》中对本书的最大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点:第一,跨界杂糅,整合引领,写出特色,创出新意。第二,以鉴论史,透镜见人。第三,发挥自身优势,选题独立特殊。我赞同作者的自我评价,中肯得体,启迪思考。在这里,我想还是需要补充或强调本书的一些特点。

  求新求变是本书的主旋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曾评价霍宏伟《古钱极品》是《中国钱币丛书》中的一部“新书”:资料内容新、研究方法新、理论观点新、话语系统新。这“四新”在《鉴若长河》中也充分展示出来。

  《鉴耀齐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铜镜研究》刊载了三船温尚等三位日本学者撰写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青铜镜工艺、技术的考察》一文,论文作者深有感触地写道:“一旦进入‘铜镜的世界’,就会发现出人意料,其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铸造知识和经验范围。”他们指的是铜镜工艺技术的内容。不知是否巧合,霍宏伟的《鉴若长河》要让人们去观察“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了。我深信,阅读此书,读者会发现在铜镜世界中,其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审美艺术包含有更多“出人意料”的内涵。

  浏览一下目录,此书选取了15个专题,涉及面广,似互不关联,作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前人或多或少已经论述过,多数是学界较少接触或没有涉足的。在我看来,更像是霍宏伟的“随笔”或“讲故事”。如《白居易的镜子》《镜殿写青春》《耕人犁破宫人镜》《佳人览镜》等篇,标题新颖,奇趣横生,引人情思遐想。细读一下全书,就会感受到霍宏伟是一位具有强烈学科意识及开拓精神的学者。此书题材内容、体裁模式、表现形式、思想意蕴、艺术风格均呈现出创造性的探索。看看《白居易的镜子》,就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其创造性探索的精粹之处。

  《白居易的镜子》想象奇特,以洛阳白居易晚年曾生活过17年的宅院遗址考古发现的两面铜镜开篇,其实白居易生前是否使用过它们谁也无法证明。但作者笔锋一转,将白居易2800多首诗作中以铜镜为题的13首及与铜镜相关的70余首剖析分类,以诗论镜、以镜叙事。在这些诗作中,不仅直接涉及到唐镜的铸造技术、装饰手法、形制样式、纹饰题材,如百炼镜、金镜、鸾镜、双龙镜、菱花镜等内容。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镜子,不同程度地传达了白居易的思想境界、处世哲学和人生历程。众所周知,研究唐镜时,人们经常会引用唐诗来论证唐镜纹饰的内容与风格。但霍宏伟求新求变,集中一位著名诗人与铜镜有关的诗作加以论述,文笔精妙、结论有据,极大地提升了铜镜文化的丰富内涵,称得上是一篇原始史料、原创观点、原发性思维的好文章。

  精细化研究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所谓精细化就是要提高各个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近十多年来,伴随着铜镜民间收藏的潮流,铜镜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均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发表的著作可以说创历史新高。面对着这样的态势,我认为要提高铜镜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首先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鉴若长河》的研究范式看,可以看出霍宏伟对当前问世的铜镜著作是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理性分析的。

  《鉴若长河》并非全景式描绘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史,也不见流动奔涌、气势恢宏的场面,而是将一些似曾相识的专题,提供一个新的观照视角和叙述平台。此书中的一些选题,如《镜架与镜台》《广陵明镜》《正仓院秘宝》等,都是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切入点,找到准确的视角,就有了深入研究的方向。如镜架与镜台,已是学界研究得较系统、较深入的课题,如何选择突破口、进行精细化研究呢?作者从镜架与镜台的异同,对概念加以释义;以汉唐、五代宋辽和元明清三个时期为主线,两者发展变化的线索更加明确清晰;以考古出土实物和传世艺术品资料为重心,最为全面地展示了镜架与镜台图像所具有的微观性。于是,镜架与镜台的时代面貌、艺术和文化的相互关联、制作工艺的丰富多彩,均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金村王鉴》《广陵明镜》《正仓院秘宝》三个专题关键点也十分突出。不是泛泛地介绍河南洛阳金村墓葬出土传世的战国铜镜,也不是笼统记述扬州地区出土铜镜和日本奈良正仓院藏镜,而是选取了战国、汉、唐三个时期的特种工艺镜为重点,铺陈展开。不同命题,集中一点,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三个重要时期多种材料融于一体的铸镜工艺技术,也看到了中国古代特种工艺镜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代的技艺特点。既有一定的时空概念,又有重点专题的学术深度。

  科学整合资料是本书学术性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铜镜学科研究的专业化水平,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资料。在阅读霍宏伟的著作时,给我一个最强烈的感受是,他在铜镜研究中开辟了一种认同感颇高的研究路径,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这与其认真、广泛地搜集资料、系统地归纳资料、科学地运用资料密不可分。《佳人览镜》篇即是典型的代表。

  据笔者所知,在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著作中,还没有过跨时代、跨区域将佳人览镜图像作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至多是将一些览镜的图像作为插图附于文中,或印证铜镜的功能,或说明铜镜的使用方式等,其中引用最多的大概是《女史箴图》中的览镜图像。“佳人已逝,佳境永存”,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这是《佳人览镜》一篇的结尾句,可以说《佳人览镜》是本书中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章节。作者广泛搜集了自汉代至明清的墓葬壁画、画像石、石椁、绘画、雕塑等不同载体上呈现出的览镜图纹资料。这些系统的、集中的、涵盖面广的览镜资料,不仅反映出佳人形象风姿绰约,融情入景,更呈现出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关联,用览镜图像展现时代面貌、社会生活及审美取向的一些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其中,即注重其发展脉络、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单个的、碎片化的资料,经过科学的整理、归纳和研究,再次发掘出了它们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最后,我想谈一点看法。关于铜镜的微观世界,其内涵与外延等待我们去观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特别是铜镜的本体研究,如各类铜镜定名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问题。目前,不少铜镜的定名采取的是流传已久、外来传入、约定俗成、人云亦云的方式。随着铜镜种类、数量的大量增加,显现的矛盾愈加突出。又如铜镜中的图纹与铭文的阐释问题,这是探讨铜镜历史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以往的研究重视一些图纹的描述,结合文献史料的考释薄弱,更需要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神话学、艺术史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再如,从铜镜研究宏观考虑,可以说中国古代铜镜的考古学体系(年代学、类型学)的建立任重道远。因此,我非常希望作者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为读者提供更多具有自己典型写作风格的铜镜研究著作。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