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龙拖湾西凉纪年石刻

摘要: 蒲江龙拖湾摩崖造像(局部)今天的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西凉国。该政权的建立者李暠,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史称凉武昭王。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北凉敦煌太守李暠,称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国。《晋书》记载:西凉王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据《资治通鉴》记载,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一月,凉公暠寝疾,遗命长史宋繇曰:“吾死之后,世子犹卿子


蒲江龙拖湾摩崖造像(局部)

今天的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西凉国。该政权的建立者李暠,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史称凉武昭王。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北凉敦煌太守李暠,称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国。《晋书》记载:西凉王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

据《资治通鉴》记载,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一月,凉公暠寝疾,遗命长史宋繇曰:“吾死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训导之。”二月,暠卒。官属奉世子歆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大赦,改元嘉兴,尊歆母天水尹氏为太后,以宋繇录三府事。李歆,字士业,史称凉后主。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李歆攻北凉,兵败被河西王蒙逊灭国。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凡二主,二十一年而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存在过二十一年的西凉国,似乎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而微不足道。然而,西凉李氏一脉传至李渊,则建立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


凉武昭王李暠画像

凉后主李歆画像

东晋、西凉及列国地图

西魏恭帝元年(554),蒲江地域始设立为县。历史似乎注定,134年前灭亡的那个西凉王朝与这个成都平原边缘的小县,永远不会产生什么联系。

1984年蒲江县开展的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打破了蒲江与西凉古国的时空隔离,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据林向教授的《蒲江龙拖湾北朝题名碑、石刻造像考察初记》,这次文物普查中蒲江发现一通“西凉嘉兴元年题名碑”。


西凉嘉兴元年题名碑

西凉嘉兴元年题名碑拓片

这通碑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蒲砚村长秋山麓,隐没于龙拖湾摩崖造像之中。该碑,圆首方形,已风化,碑额不清,高130厘米、宽50厘米。题记位于碑下方,占壁面高56厘米、宽45厘米,竖刻三行文字,中行为“嘉兴元年”,上行“张仁忠”题名稍高,下行“许七忠□□”题名稍矮,字体在隶楷之间,字迹较随意。

嘉兴元年系西凉国李歆的年号,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是年蒲江地域属临邛县,为东晋王朝版图管辖。

那么,当时的蒲江地域为什么会出现远在河西走廊的西凉国年号呢?

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指出,四川北来侨民“除较少数系河南人外,尽皆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之北部;侨地除彭山一地外,尽皆侨在成都东北、川陕通途附近一带。”那时的临邛县之蒲江河谷,有没有甘肃河西走廊的侨民?龙拖湾西凉纪年石刻会不会与这些盼归故土的侨民密切相关呢?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认为,蒲江西凉石刻或许是甘肃流民的遗迹。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尚需更多的文献与考古发现来证明。

林向教授认为,蒲江西凉纪年石刻是西凉国王李歆即位时,派遣使者向东晋朝廷“告袭位”,途径蒲江时镌刻的。《晋书·列传第五十七·凉武昭王(子士业)》记载,西凉王朝以东晋王朝为正统,诣阙奉表中自称臣。胡三省云:“李暠得敦煌,亦称藩于晋。”

为什么,西凉使者前往东晋王朝国都建康(今南京市)不选择东出关陇经中原去建康这传统路线呢?相反,却选择的是南出经甘青川交界经成都平原东下长江至建康这条崎岖而漫长的路线呢?

原来,此时的北方正值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朝的死敌北凉、后秦盘踞在东去建康的道路上。所以,西凉与东晋王朝的交通路线必须选择南线入四川顺长江而下。自古以来,蒲江位于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中枢孔道,西凉王朝由河西走廊入川南下到成都,蒲江河谷是必经之路。据《资治通鉴》记载,西凉李氏王朝与晋宋至少有四次外交,史称“间行”,即走的经过蒲江的这条南线。

其一,义熙元年(405)。西凉公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领秦凉二州牧,大赦,改元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建康。

其二,义熙三年407是岁,西凉公暠以前表未报,复遣沙门法泉间行奉表诣建康。

其三,义熙十四年(418)。歆遣使来告袭位。冬,十月,以歆为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酒泉公。

其四,永初元年(420)。七月甲辰,诏以凉公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

西凉嘉兴元年(417),李歆继续父业即位为国王,是年就派出使者持表前往建康。蒲江龙拖湾西凉纪年石刻,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让历史穿越到1600年前,还原当时的历史一幕:公元417年,西凉嘉兴元年,东晋义熙十三年,西凉公李暠病亡,其第二个儿子李歆继承王位,派出使者张仁忠许七忠一行前往建康“告袭位”。是年,入川经临邛县蒲江河谷前到成都知会益州长官,其时距东晋大将刘裕平定谯纵西蜀割据政权仅三年,刚刚走出战争的阴霾长秋山麓一片宁静。一路上,备受旅途煎熬的张仁忠许七忠,踏上成都平原的青山绿水之间,心情大为畅怀。不知,是否是出于到处一游的感念,或许为新主人祈福的忠诚,他们在山间峭壁上镌刻下今天人们看见的题有“嘉兴元年”的石刻。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随意的举动,不经意间暴露了他们的行踪,却还原了凉晋外交的细节,他们因此得以千古留名。据林向教授考证,西凉张氏系世家大族。次年,他们顺利到达建康,十月,东晋王朝封李歆为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酒泉公。西凉使臣的行踪就此戛然而止,或许他们原路返回,安全的回到了故国吧。

蒲江龙拖湾摩崖造像的断代问题,考古与历史学界素来各执所见,争论不一。问题的焦点就在西凉纪年石刻碑下的一龛造像上。

该龛,系双层平顶龛。单身造像,佛像面相清瘦,结跏趺坐而无座床,头顶平板冠冕,佛作帝王相。龛沿有供养人两身,左边一人长袖下垂,右边一人褒衣博带。


西凉石刻碑龛造像

据该龛的造像风格,林向教授云:“揆其特征,疑是十六国期间的造像。”并且,对南朝佛教造像“中原风格”传入北方的路线提出思考。何志国《略论四川早期佛教造像》采纳这一观点。

200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三维摄影技术联合在蒲江龙拖湾石刻造像区进行调查。他们将该龛造像判定为道教造像,时代在唐代。故而,他们认为龙拖湾龛像全部凿造于唐代,西凉题记与现存造像根本没有直接关系。

孰是孰非,人们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去接受历史的检验。

毋庸置疑,蒲江西凉纪年石刻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在四川的传播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从时间上考量,《四川省志·宗教志》记载,佛教传入巴蜀,肇自汉代,到两晋南朝广为传播。其中,乐山、彭山、绵阳东汉崖墓佛像,什邡东汉画像砖佛塔,蒲江西凉嘉兴元年石刻,茂汶齐永明元年佛像,成都南朝万佛寺造像,广元北魏千佛崖石窟与皇泽寺石窟,新都梁朝千佛碑,最具代表性与研究性。龙显昭《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论云,据目前所知,蒲江西凉嘉兴造像题名是巴蜀地区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佛教造像题名。

从佛教入川路线考量,汉代至南朝时期,佛教传入四川地区的地带,一为云南地区,一为青海地区,一为中原地区,一为江南地区,一为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两晋南朝时,印度、西域佛教经新疆、甘肃,由河西走廊入川,经蒲江河谷传到成都平原,这条路线在当时北方道路被少数民族政权阻断的背景下,无疑是一条最佳的路线。丁明夷《巴蜀佛教二题》在“四川早期佛教传入路线”一目中,据蒲江嘉兴元年石刻等大量的西凉遗迹,结论说:羌中通西域的路线,更有可能是佛教传入四川的主要通道。

时光流转,虽然蒲江西凉石刻的主人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这龛石刻却屹立在长秋山麓的峭壁之上守望长达千年之久,仿佛还在那里等待自己的主人的归来。

2006年,蒲江石窟-龙拖湾摩崖造像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江长秋山麓

(注明:部分图照来源网络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