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绸之路——龟兹壁画艺术展"之龟兹佛教
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第十三届“科学·艺术·时尚”节将以 “融合·丝路”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届时,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民族服饰博物馆主要承办的“丝绸之路——龟兹壁画艺术展”将于9月23日在北服艺术楼一号展厅开幕。
“丝绸之路——龟兹壁画艺术展”汇聚了一批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丝绸之路石窟壁画精品,展览内容包括龟兹壁画数字高清图像、龟兹壁画临摹作品、龟兹石窟模拟仿真洞窟,以及龟兹石窟介绍视频和文献资料。此外,我院师生们临摹了龟兹壁画中的动物、植物等纹饰,提取其中的元素进行服饰设计创新,最终的设计作品也一并展出。
在展览开展之际我们将陆续为观众推送关于龟兹石窟的主题介绍信息,将涉及龟兹佛教、龟兹绘画、龟兹乐舞、石窟建筑等内容。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是公元3-9世纪开凿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既是龟兹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石窟寺从印度北传中国后,地域位置最西的一处石窟群,受到了印度、中亚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艺术的多重影响,既可称作西域地区佛教石窟寺的典范,又是印度与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克孜尔石窟区位图
晨曦中宁静的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公里木扎提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断崖上,遗存包括佛教洞窟及窟前建筑遗迹。佛教洞窟开凿于天山南麓渭干河谷明屋塔格山的山麓或峭壁上,南北走向的苏格特沟将山体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使洞窟自然形成谷西、谷内、谷东、后山四个区域,洞窟总体东西向绵延1.7公里,在崖壁上分层错落分布。现存开凿于3-9世纪的洞窟349个,壁画近10000平方米、少量造像及残迹、多处窟前建筑构件遗迹。
龟兹佛教
公元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龟兹地区,至公元3--4世纪,已在龟兹非常盛行,开窟造寺活动频繁。克孜尔石窟遗存是龟兹佛教的历史见证,展现了由丝绸之路的宗教交流而引发的佛教石窟寺这一源自印度的寺庙形式在西域的传播。克孜尔石窟反映了小乘说一切有部“唯礼释迦”的佛教思想,是北传佛教重要的阶梯和桥梁。晚期洞窟中出现了中原地区盛行的大乘佛教壁画题材。至公元14世纪,龟兹佛教为伊斯兰教所替代,淡出了历史舞台。
阿育王石狮柱头
释迦牟尼诞生地
释迦牟尼成道处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涅槃处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以摩羯陀为中心大力推行佛教,范围远及巴基斯坦、中亚地区等。佛教约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西域,又经西域传入中原汉地,汉地佛教又远播朝鲜、日本。
佛教传播路线解析表
佛教传播示意图
唯礼释迦:在克孜尔石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信徒礼拜的中心,这是展现其从诞生到涅槃的“四相图”。
175窟 树下诞生
76窟 降魔成道
189窟 鹿野苑初转法轮
38窟 涅槃
123窟 化现千佛的神变像
大小乘佛教的激荡: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充满了歌颂赞美佛陀的内容,如对同时代六位外道哲学家的降服以及表现全身交替出水火的神变像。窟内也能找到大乘佛教的踪迹,尤其是那更为神奇的化现千佛的景象,证明了大乘思想在古龟兹的流传。
17窟 卢舍那像
8窟 双神变像
80窟 降伏六师外道
鸠摩罗什
龟兹虽为沙漠绿洲中的小国,却焕发出灿烂的佛教文明之光,龟兹高僧见诸史籍者甚多,其中以东晋的鸠摩罗什影响最巨,他用毕生精力译出佛经三百余卷,译笔超越前人,一千多年前他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至今仍在哺育激荡着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佛教徒的心灵。
鸠摩罗什译著
鸠摩罗什与佛教东传:罗什版本《妙法莲华经》的传布,推动了依据此经而作的石窟艺术,最为常见的是出自《见宝塔品》的二佛并坐像、依据《观世音普门品》而绘的经变画等。
二佛并坐像(云冈石窟)
第303窟 法华经变普门品 (莫高窟)
日本平安时代后期 奈良金峰山寺《妙法莲华经》残阙
作者:胡小妹
以上壁画图并非所有展出作品,欢迎大家届时前来北京服装学院观展。
展览开幕:2017年9月23日 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7年9月23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一层展览厅
注:此图文版权归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网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传 真:010-84250852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