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来稿|帕多瓦:历史与城市空间概谈

摘要: 1.城市简史 1.1. 古罗马 帕多瓦(IT: Padova, EN: Padua),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帕多瓦省首府,意大利北部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筑师帕拉第奥出生地。根据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史学家蒂托·李维的记载,前1183年,特洛伊王子安忒诺耳在特洛伊战争失败后带领一小部分特洛伊人和威尼托人进入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欧加内平原,建立了帕多瓦城。在前5世纪成为威尼托地区的中心后,帕多瓦在前3世纪左右依次抵


1.城市简史

1.1. 古罗马

帕多瓦(IT: Padova, EN: Padua),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帕多瓦省首府,意大利北部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筑师帕拉第奥出生地。


根据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史学家蒂托·李维的记载,前1183年,特洛伊王子安忒诺耳在特洛伊战争失败后带领一小部分特洛伊人和威尼托人进入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欧加内平原,建立了帕多瓦城。在前5世纪成为威尼托地区的中心后,帕多瓦在前3世纪左右依次抵御了斯巴达人、伊特鲁斯坎人和高卢人的入侵,于前226年与罗马共和国结盟。


帕多瓦的地理位置


罗马共和国平息了帕多瓦在前175年与前91年发生的两次叛变,此后帕多瓦成为了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城市。此时帕多瓦人口约为40000人,良好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了意大利地区共和国之外最富裕的城市,盛产马匹和羊毛,法治健全,居民道德高尚。

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1世纪时,基督教传入帕多瓦。



传教士 Saint Prosdocimus 将基督教传入威尼托地区


1.2. 中世纪

帕多瓦的黑暗时期始于450年匈人阿提拉大帝的侵略和洗劫。经过了匈人、哥特人长达百余年的统治,帕多瓦于568年被伦巴底人攻陷,大量威尼托人逃亡至意大利东北部的泻湖区(即后来的威尼斯)。601年帕多瓦起义,伦巴底对其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浴血围城,战争以伦巴底人让全城付之一炬而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罗马时期的帕多瓦城被毁,但一部分罗马遗迹依旧与后世的城市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著名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是在古罗马竞技场的遗迹上建起来的)。此后,帕多瓦在法兰克人和教会数百年的统治期间一蹶不振。



阿提拉大帝

11世纪初,地方立法会与决策机构出台宪法,帕多瓦开始复兴,在接下来的一百年内逐渐壮大并形成坎坡桑皮耶罗家族、埃斯特家族、达·罗曼诺家族三足鼎立的局势。1174年,帕多瓦城发生火灾,灾后城市开始了缓慢的重建进程。1222年,帕多瓦大学成立,人文主义萌芽产生。意大利北部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伦巴底同盟暂时维护了帕多瓦的稳定,但内讧削弱了反抗力量,帕多瓦还是在1236年落入了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手中。



腓特烈二世

1256年,帕多瓦人驱逐了残暴的封建领主,取得了短暂的平静与繁荣。帕多瓦的发展壮大引发了与维罗纳领主的冲突,其在1311年屈服于斯卡耶里家族的统治。此后帕多瓦的治理权屡次易主,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卡拉莱西家族长期以来和其他家族争端不断,城市发展一度停滞。文化和思想方面,随着“现代第一位职业诗人”阿尔博蒂诺·慕萨托在流放中死去,帕多瓦大学的人文主义衣钵也中断了。然而,慕萨托仍然对后世人文主义者(尤其是彼得拉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3. 近现代

帕多瓦从1405年开始并入威尼斯共和国,直至其1797年灭亡。在威尼斯共和国治下近400年间,帕多瓦整个城市被坚固的围墙包围起来,战乱中被毁坏的建筑和广场被修复和重建,城内兴建了许多公共建筑物和教堂。


共和国覆灭后帕多瓦并入奥地利,其统治很不受改革论者的欢迎,1848年曾有学生和帕多瓦平民并肩发动起义,但起义很快被平息。奥地利时期,帕多瓦开始发展工业,于1845年建成了意大利的第一条铁路。1866年,奥地利在克雷格尼茨战役中败给普鲁士,意大利王国作为普鲁士的同盟将威尼托收入版图。



克雷格尼茨战役

20世纪意大利先后卷入两次世界大战。1915年,帕多瓦被选作一战中意大利部队总司令部,1917年奥地利的数次空袭造成了约100人死亡。一年后奥地利战败投降并在帕多瓦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战争促进了工业发展,战后帕多瓦在历史城区外围发展新城,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得到了增长。


但是,尖锐的社会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罢工和冲突,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1922年,国家法西斯党上台执政,期间帕多瓦历史城区外围兴建了一批新的法西斯建筑。二战中,帕多瓦的一座教堂在盟军的空袭中被炸毁,已经可以算是战争时期意大利最严重的文物损失。

战后帕多瓦发展迅速,威尼托也从意大利北部最贫困的大区发展成为今日意大利最富裕、最活跃的大区之一。

综上,根据帕多瓦的城市简史,得出以下推论:


一,帕多瓦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优良。

二,帕多瓦今日的城市格局始于古罗马时期,经历了千余年的层叠累积。

三,由于战乱频仍、反复易主,帕多瓦城市发展非常缓慢,但城市结构自1174年火灾后一直没有遭到毁坏。


2. 多级中心:历史遗留的城市特征

2.1. 法理宫与历史城区广场:一级中心

法理宫(Palazzo della Ragione)是帕多瓦历史城区的重要建筑,建于1172-1219年,起初作为帕多瓦法院和税务机关所在地。据推测,法理宫是在古罗马遗迹的基础上建起的。


法理宫:南立面


历史上法理宫曾多次遭到破坏,1420年的一场大火后,宫内的隔墙被拆除,三个小空间被合并成一个大空间;1756年,一场龙卷风将法理宫的屋顶掀起,威尼斯建筑师、圣马可塔楼的设计者费拉齐纳为建筑重新设计了屋顶。



法理宫:二层室内

法理宫东侧是帕多瓦市政厅(PalazzoMoroni, Comune di Padova)和帕多瓦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西侧是圣克雷蒙教堂(Chiesa diSan Clemente),教堂门前是领主广场(Piazza dei Signori)。此外,法理宫平行四边形平面的南北两侧均各有一个广场。北面的百果广场(Piazza dei Frutti)近似长方形,南侧的百草广场(Piazza dell Erbe)近似梯形,大小和领主广场相近。


领主广场上的圣克雷蒙教堂


百草广场


若在平面图上将法理宫、圣克雷蒙教堂、帕多瓦市政厅和三个广场的组合表示出来,稍加完形,得到的是一个不规则梯形。



在这一历史城区中心的组合中,起统率作用的无疑是装饰富丽、有着欧洲最大无柱屋顶的法理宫,而南北两侧的广场则提供了开敞的室外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既有变化、又不失中心性的室内外空间图底关系。


法理宫东西两侧都有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宽度不一的街道,而西侧隔一座教堂又是一个广场。围绕法理宫布局的三个广场本身又被建筑的柱廊包围,如是便形成“建筑-街道-广场”的丰富空间,这种丰富性在不规则的平面中进一步被加强。

从中世纪到威尼斯共和国时期,帕多瓦历史城区中心的建设有着数百年的时间跨度,加上数百年内帕多瓦的治理权屡次易主,因此几乎不可能有严格而影响长远的城市规划。比如,在卡拉莱西家族作为领主统治期间,法理宫西面圣克雷蒙教堂前的一片老城区被拆除,目的是建成广场以突出塔楼和法理宫的地位,此广场便是领主广场。后来威尼斯统治者接管帕多瓦,威尼斯建筑师法尔考内托为总督府设计的华丽大门便正对着领主广场打开。



领主广场上的威尼斯总督府



“不规则梯形”在历史城区的位置


虽然欧洲的民主传统和意大利人对公共生活的重视的确可能促使设计者考虑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议题(尽管很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但这与其说是规划的结果,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历史遗留的城市特征。

2.2. 宗教建筑:次级中心

1117年帕多瓦主座教堂(Duomo di Padova)遭遇火灾,经历了两次重建之后,教堂于1754年完工,但东立面至今保持未完成的状态。与主座教堂的建造成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于1232-1310年圣安东尼教堂(Basilica di Sant'Antonio di Padova),体量庞大的教堂有着高耸的尖拱和穹顶;作为梵蒂冈教廷钦定的八座国际朝圣堂之一,教堂西面的广场给信徒提供了仰望教堂立面和穹顶的条件。



帕多瓦主座教堂:未完成的立面



圣安东尼教堂:西立面



圣安东尼教堂前的广场


位于城市北部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是帕多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1300年左右,放贷人恩里克·斯克罗威尼买下帕多瓦古罗马竞技场遗迹所在地,建造了这座献给玛利亚的礼拜堂。礼拜堂1303年完工,1305年祝圣,画家乔托在这两年之间为礼拜堂绘制了一组在世界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宗教壁画。



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令人惊讶的是,若在平面图上将这三座重要的宗教建筑两两相连,可以得到一个与历史城区大面积叠合的等腰三角形。



教堂众星捧月搬围绕着历史城区,帕多瓦这种以城市公共建筑为一级中心、以宗教建筑为次级中心的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在中世纪教会统治期间,由于社会环境不稳定,帕多瓦在宗教事务上十分不活跃。就主座教堂而言,火灾后教堂曾按照罗马风的样式重建,1551年米开朗基罗按照文艺复兴式再次重修主座教堂,结果工期一度延长至1754年(何况东立面至今遗留着一面几乎空白的砖墙)。


但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到建筑个体上时,许多例子便出现了偶然性的端倪。除了前面提到的领主广场,如果不是恩里克·斯克罗威尼买下土地并建起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如果礼拜堂没有乔托的壁画,能勉强包围历史城区的等腰三角形也便不存在了。至于恩里克·斯克罗威尼为什么要买下城北的罗马遗址,已难以考究,但至少说明造成这种局面的未必是权力决策,也有可能是个人资本为之。



恩里克·斯克罗威尼

如同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论述那样,历史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帕多瓦教堂的建筑单体上。圣安东尼教堂的建筑风格及其杂糅,教堂外观上辨识度极高的罗马风西立面和拜占庭穹顶是建造前期的成果,而13世纪后期受哥特风格影响,教堂的两个侧殿各自被分成两个有尖拱和骨架券的耳堂,东侧的后殿也按照法国哥特式的做法设置了九个礼拜室。



圣安东尼教堂:罗马风立面、拜占庭穹顶、哥特式尖塔

其他的重要建筑组成了帕多瓦的第三级中心。比如,帕多瓦有着欧洲最大的广场之一:河谷草地广场(Prato della Valle)。广场位于城市南部,呈椭圆形,占地90000平方米。上世纪法西斯党执政期间,墨索里尼曾在河谷草地广场举办了一场演讲,彼时约有300000人聚集在广场上。又如,城市南部的圣朱斯蒂纳教堂,以及世界最古老的帕多瓦植物园。



建于1545年的帕多瓦植物园

综上,根据帕多瓦的历史与城市格局,得出以下推论:


一,帕多瓦城区有着“城市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其他重要建筑”的多级中心格局。

二,这种城市格局有着厚重的历史来由,时间的累积能反映在帕多瓦的城市结构和建筑形态上。

三,不少建造个例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但在当下和某些历史时刻,这些个例反而表现出有机的形态和独特的空间优越性。


3. 历史城区:城市体验与时空连续性

3.1. 空间序列与尺度变化

帕多瓦的城市尺度不大,从圣朱斯蒂纳教堂由南往北贯穿市区,一路步行到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只需约20分钟。


但是,帕多瓦城市空间的丰富程度是惊人的。比如,从位于历史城区外围的礼拜堂周边,一路南行到Via Santa Lucia步行街上的露天集市,再拐入小路Via Boccalerie,建筑密集程度随着向市中心的深入逐渐变高,道路宽度从最宽处的十余米逐级减至最窄处的三米,最窄处两侧柱廊和道路的宽度比接近1:1:1。



步行路线


历史城区外围


步行街上的露天集市


窄巷

接着,空间在Via Boccalerie的尽头从三米宽的窄路豁然开敞为宽阔的百果广场,法理宫的北立面和塔楼尽收眼底。广场中央的地块向上抬高一级,区分于其与周围柱廊之间形成的区域。这一区域可以供人通行,亦可像众多意大利广场一样为食客提供露天餐位。


百果广场,画面右侧为法理宫

教堂的外观也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产生了可观的影响。从河谷草地广场和帕多瓦植物园远望圣朱斯蒂纳教堂的穹顶,在Via Beato Luca Belludi上看着圣安东尼教堂西立面一点一点接近,都是独一无二的难忘体验。



视线分析


圣朱斯蒂纳教堂对城市景观产生的影响


沿街建筑轮廓切出圣安东尼教堂西立面

3.2. 空间维度上连续的街道美学

意大利街道的形状常取决于道路两侧建筑的形状。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希腊和意大利等地的住宅沿道路直接布置,不设庭院,而是沿道路处处都有小广场。“道路”和“小广场”功能不同,形式上的区别有时却十分模糊:有时窄路逐渐开敞并与其他方向的道路交接,节点处便形成一个小型公共空间,“行走”与“停留”的界限被模糊了。除此之外,帕多瓦随处可见的柱廊对室内外空间的模糊作用则更为明显。





上图星标处实景

因此,尽管城市结构具有多级中心,空间具有功能、尺度和室内外关系的区分,由于许多界限被模糊,帕多瓦的街道却给人一种极其连续的感受。以上文提到的三个历史城区广场为例,广场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围合:它们的角落均被开放为可走通的道路。在进入广场之先,小路尽头的外墙切出广场的一角,给行人以进入广场的心理准备,不会因空间的豁然开朗而感到唐突。



三个广场的角落均是开放的


图示节点处的使用状况

但是另一方面,“区分”和“模糊”同样重要。一个很明显的体验是,历史城区虽有喧闹的广场,距离不远的住宅区却极为安静。由于道路宽度的区分限制了无意识的人流的走向,在大街上闲聊的人们大都不会无意识地拐入通往住宅区的窄路,住宅区的安静条件因而得到了保证。但是,从住宅区步行至广场,这一过程依旧非常顺理成章,其中由静及动的变化甚至让人无法觉察。



路宽的分级

3.3. 时间维度上连续的使用状态

帕多瓦历史城区的公共空间至今保持高度的使用状态。有趣的是,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完全突破了时代和空间原始内涵的限制。


比如,步行街上的露天集市是欧洲自古以来传统的使用方式,而领主广场上的车展和巨大的手机广告板则代表了相当现代的生活;当人们在柱廊下惬意地喝咖啡时,广场上激烈的儿童球赛则反映了古城年轻和活跃的一面。


公共空间各式各样的使用方式

由于帕多瓦的城市结构没有遭到毁坏,加上近代以来人口、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未发生较大变化(截至2006年,90.66%的帕多瓦居民是意大利人,天主教迄今依旧占主导地位),帕多瓦的城市文脉得以完整流传至今,并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适应当代生活。


4. 其他启示


4.1. 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

公共生活是自古以来欧洲人的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公共空间在传播思想、维系人际关系纽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公共空间就没有城市生活。

除了意识到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人际交往尺度和空间形态特征,此二者如何对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样是值得探讨的。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在许多现代城市中,空间都过于巨大了。“由于减小尺度可以加深感受的强度,常常促使人们去仔细地推敲空间的大小。处于小空间中几乎总是更令人兴奋,人们即可以看到整体,也可以看到细节,从而最佳地体验到周围的世界。”这句话恰好可以概括帕多瓦的步行区给行人的感受。


至于空间形态特征,路易斯·I·康在沙克生物研究院集会堂的方案中存在相似的精神。方案中,坐落在不规则五边形底座上的建筑围合形成庭院(小广场),庭院的角落开放为可走通的道路。作为业主,约纳斯·沙克希望自己名下的研究院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不经计划的会面”,进而增进科学家们的相互了解。康用公共空间给出了答案。


沙克集会堂:首层平面图(方案)

康的一些想法难免让人觉得过于乌托邦了,比如整个市区都不能开车的费城规划方案。当今世界已有城市将全城不通车的“步行城”变为现实,尽管禁止车辆通行根除了交通堵塞问题、用换来的公共空间促进了市民的直接来往,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中逃避现代环境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另一个例子中,柯布的“塔楼城”所反映的对公共空间的思考,明显更加具备现代的意义。


4.2. 城市发展进程差异


1946年,帕多瓦开始在城市东部建设工业基地。如今工业区的规模已达到1100万平方公里,容纳了1300所工厂的总部。我们已经发现这个有趣的事实:历史与时间的自然累积在今天似乎不是阻碍帕多瓦城市发展的问题,反而是其城市活力的一大来由;而现代以来的工业振兴则表明,帕多瓦并不是一个仅活在历史中的城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建设、现代生活和历史文脉在一座城市中有机并存的范例。2014年,帕多瓦人口总量为210941人。

在国内,城市的自我调节还不足以应对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剧变。但不当的人为改造同样会对城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帕多瓦的城市发展多少有一点借鉴的意义,西方的城市精神和建筑精神是孕育现代社会的母体。但是,我们的情况可能要更加复杂,尤其是人口、贫富、治安等社会问题,因此照搬意大利城市的发展历程在国内更是不现实的。我们有责任对各方面的变化作出回应,思考如何让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好地服务市民,而不是即兴的权力决策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历史和时间。


本文部分图片出自维基百科、谷歌地图以及相关建筑书籍

部分文字翻译自维基百科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