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与路径— —从英国新增17处后现代建筑遗产说起

摘要: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2018年,致力于保护英格兰境内历史遗迹的公共机构“历史的英格兰”发布了一批保护建筑名单,这次入选的17个项目全部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甚至不少建筑的年龄在“30岁”以下。 2016年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项建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同年20世纪著名建筑师赖特的10项建筑作品发还待议,建筑师“冲刺”“世遗”已是不争的事实。英国的现代建筑保护工作

金 磊 苗 淼 文博中国

2018年,致力于保护英格兰境内历史遗迹的公共机构“历史的英格兰”发布了一批保护建筑名单,这次入选的17个项目全部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甚至不少建筑的年龄在“30岁”以下。 2016年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项建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同年20世纪著名建筑师赖特的10项建筑作品发还待议,建筑师“冲刺”“世遗”已是不争的事实。

英国的现代建筑保护工作始于1947年。国家层面,有英格兰历史建筑暨遗迹委员会(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England,简称HBMCE),是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赞助的行政性非政府公共机构。此外,还有面向任何英国居民的“历史的英格兰”,该机构会抢在项目开发前对申报保护的建筑展开专项调研,将尚未印发关注的“重要”项目保护起来。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年”通过《建筑遗产欧洲宪章》,其中第一条提出:“欧洲建筑遗产不仅包含最重要的纪念建筑,还包括那些位于古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及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时该宪章还强调,建筑遗产所包含的历史为形成稳定、完整的城乡生活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环境品质。英国将一批后现代建筑评为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不足为奇,还应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

2018年英国新增的17座后现代建筑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比如,1991年建成的国家美术馆塞恩斯伯里展室(Sainsbury Wing)是完成度极高的扩建项目,实现了将现代主义、当代建造与英式古典主义相结合,钢、石头与玻璃的巧妙运用;1985年建成,位于肯辛顿与切尔西地区的主题住宅(Thematic House)具有特色的“新艺术”风格;1982-1983年建成的中国码头住宅(China Wharf),东立面的高垂直开口参考了附近维多利亚时代仓库的建筑遗产,既有住宅的秘密,又可享受风景;1988年建成的住宅Cascades的价值在于融合于重工业与航海元素,最大限度体现河流的景观作用;1988年建成的住宅Newland Quay,用窗户象征航海,红色的砖砌和拱形的开口体现着纯粹的维多利亚时代码头建筑。在这17处建筑中,住宅项目占8项,除2处商业外,其余均是文教办公建筑。这些虽非纪念建筑的经典,但因其绚丽多彩,无可争议地纳入英国20世纪纪念建筑之列。

1982-1983年建成的中国码头住宅(China Wharf)已选为英国2018年后现代建筑遗产项目(图片来源:英国《卫报》官网)

从文化遗产角度看,现代主义建筑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运动,它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技术创新。1894年维也纳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奥托·瓦格纳曾说“建筑应该反映人类的新使命和新观点,必须对现有的形式做出改变和重组。”尽管建筑界对后现代建筑至今的30多年有不少争议,但不可质疑,后现代主义思想还是持续激发各种支撑最新建筑实践的假设,同时留给今人与城市持久的遗产。迈克尔·格雷夫斯(1934-2015)设计的波特兰公众服务大楼(1980年)是后现代建筑的象征;矶崎新(1931-)设计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既有日本古典风格,也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斯特林·詹姆斯(1929-1992)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大师,代表作有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艺术馆、剑桥大学历史系大楼;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1907-)的后现代建筑代表作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在国内享有盛誉。

1985年建成位于肯辛顿与切尔西地区的主题住宅(Thematic House)已选为英国2018年后现代建筑遗产项目(图片来源:英国《卫报》官网)

近年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2017年共选出198项20世纪建筑遗产,推选出近60位为20世纪建筑遗产做出贡献的建筑师、结构师。英国后现代建筑入选20世纪或称当代建筑遗产,不是为遗产而遗产的作为,而是为了引导城市的文化建设,在建筑师心中树立有文脉的创作观,其对国内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启示:

其一,20世纪建筑遗产要有历史记录并启迪公众。美国《历史工程记录建构筑物与场地报告》中,对建筑遗产的记录有具体的规定,如场地评估、历史报告、照片档案及测绘图。在整合历史资源上,可通过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整合,塑造具有突出特征的遗产空间,使受众者获取大量遗产信息;在展示内在联系上,通过不同年代的场景让不同年龄的受众共享,找到文化共鸣点;要挖掘兴趣专题,单纯的建筑技术创新主题非专业人士听不进去,要设法通过多元社会、开放遗产文化的丰富形式,从而达到全社会上下对20世纪遗产及当代遗产的整体化认同。这些做法对推进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二,20世纪建筑遗产要服务于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城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在城市更新的机制研究及实施模式上有所建树。1998年,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被任命为英国城市工作组负责人,该组织致力于分析城市衰退原因并提出可持续更新的建议。1999年发布了《走向城市复兴》(Towards Urban Renaissance)报告,其中有100多项建议。从广义的定义看,文化和建筑有助于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某个城市,并为它带来环境与就业效益,有时还会在有机更新中形成国家乃至国际“地标”,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这里需要恰当的建成环境(形态设计精雕细琢、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公共空间品质良好等)以及文化内涵与潜力(有历史感、有科技与文化包容性、有设计品味等)乃至“故事”性。同济大学教授张松针对上海2040年城市总规划目标分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设计实例,如1950年创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旧址,改建为余德耀美术馆,其中的冲压车间改造为“西岸艺术中心”美术馆;私人美术馆“龙美术馆”现浇混凝土的“伞拱”结构与50年代北票码头工业遗产相呼应,展示了艺术塑造的空间形式。用20世纪建筑遗产引领城市更新之路,不仅是文化城市建设之需,更是现阶段国内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典范。

英国17项后现代建筑列入保护建筑名单的事例,对国内文博界、建筑界乃至城市管理者带来了诸多启示。当代上乘的城市建筑设计必须要在科技与文脉层面上产生对话,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乡愁”情怀,更是为了在设计中更好地用技术表达地域文化。这种亦传承、更创新的设计思想,才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认定的长远价值与初衷。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7月20日3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