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能仁寺摩崖造像

摘要: 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的中农乡能仁村9组村民叶超文的屋后岩壁之上。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是“释迦”的汉语意译,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 ...
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的中农乡能仁村9组村民叶超文的屋后岩壁之上。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是“释迦”的汉语意译,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济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陀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意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指尚未成佛还在修行中的阶位)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来具有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自己的心源,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有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能仁寺不知毁于何时,1972年,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为建渠道,曾在这里开山取石,能仁寺原有的摩崖造像大部分在这期间被毁损。


    能仁寺摩崖造像,现存28龛,造像270多尊,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摩崖造像分布在原能仁寺罗汉堂右侧长29米,高6米的山壁之上。其中大佛3龛,均为主像,结跏趺坐须弥座上,头作小螺髻,大耳垂肩,面部圆润,双目微睁,鼻正直,颈有蚕纹,或着圆领袈裟,或着袒右肩式袈裟,衣褶少而粗,褶纹线条阴刻,或直式或呈阶梯式。这是二号龛,这尊大佛的形象、服饰、褶纹等镌造风格,近似广元皇泽寺八号窟北壁佛(西魏)的风格。


    能仁寺摩崖造像不同于仁寿境内其他造像的特色在于,一是供奉僧像,二是镌刻有经幢。这里有僧像三龛,高者1.8米,均光头大耳,面部消瘦,肌肉坚实,颈有三道竖肌突起,或着交领僧衣或着交领袈裟,线条流畅,着意写实,形象逼真,或双手胸前合十或抄于袖内,均穿僧鞋挺立,活像一和尚立地习功。


    这里有经幢二龛,幢为八面三重檐攒尖式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雕工精致,造型优美。幢立于须弥座上,幢身各层巧妙布局,分别列楼、阁、亭、桥及华板勾栏,设佛位和护法天王,角上或置兽或置龟,幢体保存较好。



    而能仁寺摩崖造像最精美、最引人关注、最具保护价值的,是15号龛,这是仁寿县境内内容最丰富、场面最纷繁复杂的一龛造像,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龛造像。
    15号龛,应该是能仁寺摩崖造像群的主龛,除一尊主尊佛像外,在主尊后壁两侧及左右两侧壁,还有大量浮雕造像。有专家说,该龛主尊像是弥勒佛,也有专家说,该龛表现的是“迎佛还国”、“佛涅槃”和“八国分舍利”等佛经故事,也有专家说,该龛再现的是释迦降魔成道,我同意第二种观点。而且认为,整龛造像是依据《佛本行集经》并参考《过去现在因果经》而设计营建的,集中再现了《佛本行集经》卷25至卷30的佛经故事,是对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无上道的生动图解。
    《佛本行集经》是隋代著名译师阇(shé)那崛多翻译的,共六十卷,是释迦牟尼佛传记中内容最繁博的一种。《集经》第25卷至第30卷,讲述的就是释迦牟尼走向菩提树坐上金刚座,面对魔王万千魔众,以禅定智慧力,降伏障碍觉悟的思想诸魔,最后得道成佛的一段传奇。


    据仁寿县文管所同志测定,15号龛长4.9米,高5.4米,深1.8米,单口龛,弧形顶,向南,现存造像99身。
    龛前正中一主尊佛,结跏趺坐亚字形台座上,躯体瘦长,胸部与腿部肌肉微弱隆起。长椭圆面型,肉髻突出,螺发,面容遭破坏,鼻子与嘴部用水泥填充,颈部刻画三道。双手被毁,据残存痕迹可知,原初左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掌心向下搭在右腿上。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覆盖双足。附有椭圆形身光与圆形头光,头光由缠枝花卉、联珠纹和火焰纹组成。


    亚字形台座即是金刚座,高宽略等,上下五层,顶层遮盖座幛,上起第二层减地平雕缠枝花卉,底层装饰壶门,由边缘到中间,由外而内分三段递进收束。第二至四层中间部位设置纵长方形平面,原初应该用于刊刻造像记,惜已风蚀无存。


    悉达多出家修行,经过六年多的苦修,虽大有精进,但自身已“羸瘦困弊”,且仍未成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于是,他决定学习过去诸佛,放弃苦修,吃饱了成大道。他到尼连禅河(恒河一支流)中洗浴,吃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走到一株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用天帝释提桓因供养给他的吉祥草铺设成莲花座,随即在座上结跏趺坐,如同过去诸佛一般发出誓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当释迦走向菩提树的时候,“上虚空中,复有无量千万诸天,悉随而行,皆各一时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歌唱叫唤,或口呼啸,作种种声,弄其天衣及宝璎珞,又复出声,作如是言:今此阎浮(即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南方的南赡部洲),有佛世尊出现于世。”
    在释迦像左后壁及左侧壁,镌刻着大量各种人像,这些人像主要应是护法天龙八部。后壁左侧上部中间,一者结跏趺坐在上窄下宽的梯形座上,面部与身躯大体毁坏,头冠部分尚存。左侧似有胁侍二女子,戴冠,一坐一立,手势与持物不明。右侧胁侍三女子,戴冠,居中者坐,合掌供养,另二者站立执物供养,左侧者右手拈一朵花。


    梯形座两边,各塑一群人物。座下左右两方,分别站立一操大棒者,立云头上左右护持。左侧操大棒者人身兽首,长耳竖立,袒裸上身,其左边雕刻一颗大树,大树两侧人物分上下三层排列,上二层人物模糊难辨,下层右边者人身人面,左手持弓箭;左边者人身兽头,右手持棍状器械。


    右侧操大棒者身着铠甲,青面獠牙,左手叉腰。其左右雕刻一组人物,左侧一者披发,面向中间,手部残缺;右侧似一兽首人像,左手持棍。


    梯形台座上结跏趺坐者应是帝释天,帝释天即天帝释提桓因,是三十三天之天主,也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居于须弥山顶之忉(dāo)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又传说,帝释天住在忉利天的宫廷中,随侍有三位夫人,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幡盖以示庄严神威,另两位夫人一位右手拈一牡丹花,一位左手托一牡丹花盆,以示艳丽富贵。这里的帝释天,身边也有三位夫人随侍,其中一位夫人右手拈牡丹,周边更有诸多天神护卫,跟传说和佛经记载非常吻合。
    帝释天右侧即释迦佛头光左侧,上起第一层,右边一者面目狰狞,竖起尖长双耳,右手持棒槌;左边一者一身六头,六头分上下两层排列,右手持长矛。此人疑为大梵天,因为大梵天就是多头神,常与帝释天一起,一左一右护持释迦。


    第二层两像和第三层右边上下两像,均头上有角,似四龙王:第二层右边龙王,左手持叉状物;左边龙王龙角分明,右手持蛇,左手持叉;第三层右边上方龙王,左手持长柄偃月刀,下方龙王右手持长柄斧。这四龙应该代表天龙八部中的龙众。在《佛本行集经》中,也多次提到几条龙。当释迦在尼连禅河中沐浴完上岸时,“尔时彼河尼连禅主,有一龙女,名尼连茶耶(意思是不寡),从地踊出,手执庄严天妙筌提(一种坐具),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当释迦走向菩提树时,“尔时彼地,有一龙王,名曰迦茶(意思是黑色)。其龙长寿,经历劫数……见大地动,复闻震声,即便惊寤,速疾从自宫殿而出,出外观看四方之时,见此菩萨,预先瑞相,犹如过去诸大菩萨发心欲向菩提树下一种无异,知此菩萨大士当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上前礼赞菩萨。这条黑色龙王,“有一龙妃,名曰金光。而彼龙妃复与无量诸龙女等,左右围绕,其手各执诸妙香花末香涂香杂色衣服宝幢幡盖种种璎珞,作天音乐。其乐音中,各作种种歌赞咏声,而叹菩萨,随菩萨行。”


    第三层中间一者胡人形貌,双手执一巨大器械;左边一者头戴高顶卷沿毡帽,着卷袖上衣,双手持物不明。胡人形貌者手中的巨大器械,当为“缯幡”。
    《集经》载,释迦走向菩提树的途中,看到一株“庵罗之树”,以为是菩提。护法诸神看见释迦打算在庵罗树下坐下,赶忙竖起旗帜引导他。“尔时色界净居诸天,为幖帜(幖,biāo,同“标”,标志)真菩提树故,悬妙缯幡,置于其上。又复彼中所有诸树,枝干悉倾向菩提树。是时菩萨,即知此是真菩提树。便舍前旧庵罗树,回步安庠,渐渐而向菩提树边。”


    缯(zēng),是丝织品;幡,是指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幡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在帝释天左下方操大棒者的下方,还有一人顶盔贯甲,左手操狼牙棒,右手举旗帜,这面旗帜也应是缯幡,因为在此人身后,即是一株浅浮雕菩提树。


    这株菩提位于释迦像左侧壁前半中部,枝叶茂盛,结出石榴状果实。树木之下,高浮雕三女子,二女居上,分列大树左右,一女居下,均立云头之上。三女子身体修长,下方女子面部损毁严重,上方二女面型方圆,表情安详。三女均头戴宝冠,身着交颈衣或垂领衣,胸部裹巾或束带,下身着裙,帔(pèi)帛挎肩后两端分别穿过两臂内侧,再顺体侧垂下。三女均身挂大U字形璎珞,上方二者又胸饰璎珞。三者两手姿态、持物各有不同,上方右者左手垂下握璎珞,右手举扇;左者左手上扬抚左肩,右手垂下握帔帛;下方女子双袖交于腹前。


    关于这三女子,有多种可能。第一种可能,都是菩提树神。《集经》载,当魔王率魔众向释迦进攻时,“尔时守护彼菩提树诸神王,以十六种相赞叹菩萨。”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此三女中,一女子右手举扇,其扇子的形状酷似一片大树叶。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
    第二种可能,此三女子身份不同。上面两女子,是斯那耶那家向释迦供奉粗食的两个女儿,下方女子,则是以乳糜供养释迦的女子。《集经》载,释迦经过六年多的苦修,羸瘦困弊,唯有骨皮裹身,但仍不得解脱安乐。于是,他决定求食粗粮,为身求力,以到菩提树下成正觉。他的侍者婆罗门立即到斯那耶那家,让斯那耶那赶快去办。“尔时军将斯那耶那婆罗门家,有二女,一名难陀(意思是喜),二名婆罗(意思是力)。然彼二女,极大端正,可喜无比,世间少双。”斯那耶那就让他的两个女儿,“将家常所有之食及油酥等,至菩萨苦行之处。到已顶礼于菩萨足,将所赍(jī)食,奉上菩萨。尔时菩萨,从彼二女,受于食已,随意而食。”随后,二女还“取酥及油,涂摩其身,然后暖水以用澡浴。”事后,释迦问二女有什么心愿,二女说要嫁给释迦为妻,但释迦说他不愿更受“五欲之乐”,一心一意只想成大道。二女只好说等他成佛之后,愿意做他的声闻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经过二女的精心照料,释迦渐渐恢复“本身饰相”。后来,释迦为成正觉,想吃美食,于是,二女速疾集聚一千牸牛(牸,zì,雌性牲畜),取牛乳为释迦“备办足十六分妙好乳糜”。乳糜是以米粟等糁入牛羊乳中煮熟而成的乳粥。释迦端着一钵和了蜜的乳糜,慢慢走到尼连禅河边,将乳糜放在一清净之地,脱衣下河,澡浴身体。“既澡浴已,取其袈裟,于水中濯出捩(liè,拧干)晒干,著于体上。欲渡彼水,波流湍急,身体尪(wāng,跛)羸,不能得越。兼复六年精勤苦行,身力劣弱,不能得济彼河之岸。尔时彼河有一大树名頞(è)谁那(意思是今者),彼树之神,名柯俱婆(意思是小峰),住依彼树。时彼树神,以诸璎珞庄严之臂,引向菩萨。是时菩萨,执树神手,得渡彼河。”渡过尼连禅河,“尔时彼河尼连禅主,有一龙女,名尼连茶耶,从地踊出,手执庄严天妙筌提,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献乳糜,如意饱食,悉皆净尽。菩萨既食彼乳糜已,缘过去世行檀福报业力熏故,身体相好,平复如旧,端正可喜,圆满具足,无有缺减。”吃完乳糜,释迦即走向菩提。
    关于向释迦奉献乳糜之人,经典记载各有不同,有说就是斯那耶那家的两个女儿,也有说是一位牧羊女。如果不是相同的两个人,则上方二女可能是斯那耶那家的两个女儿,下方一女是牧羊女。
    还有第三种可能,下方一女是向释迦献乳糜之人,上方二女右为菩提树神,左为帮助释迦过河的树神柯俱婆。从艺术人物的代表性来推测,窃以为这第三种可能性居大。


    在菩提树上方,左边下方一鸟振起翅膀,其上一者左手操刀,右手持杖而立;右边下方一者人身鸟首,左手操持兵器,其上倒立一猿猴,表情恐怖;中间一者张口咆哮,左手摇铃。在释迦像后壁左侧中下方,还凿有一双层龛,内层龛两边设置棱形龛柱,外层龛下方装饰云朵。龛内主体图像损毁,仅存右侧一戴冠胁侍。龛外左右各有一些浮雕,但大都模糊不清,推测这些可能是天龙八部中的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hóu)罗伽等其他护法神。
    释迦到菩提树下发誓成道,惊动了欲界之主魔王波旬,因为一旦释迦成就佛位,就会广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超越他的境界,这是魔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魔王要想法设法破坏释迦的修行,让他不能够成大道。
    首先,魔王化身报信人,告诉释迦说他的家国遭遇重大变故,请他速速离开菩提树回国。“尔时魔王波旬,从彼地所,隐身不现。经少时间,即化其身,头发解乱,尘土满身,著粗褐衣,口唇干燥,状若饥渴,手中执持一大束书,速疾而来,向菩萨所,立菩萨前。将所持书,掷与菩萨,口如是言:‘此一封书是汝释种摩那摩许,遣我送来,此一封是尼娄驮许,此一封是难提迦许,此一封是拔提伽许,此一封书是难陀许,此一封是阿难陀许,自外诸书各各是彼诸释种子,寄与汝来。时一书上,伪抄不实虚妄言辞,作如是语:提婆达多,今在于此迦毗罗城,以受王位,入汝宫内,尽皆纳受汝之妃后,取汝父净饭大王,系牢狱中,自余叔父白饭斛饭,并甘露饭,一切宿老诸释种王,尽皆驱逐,遣出城外。汝见此书,速疾须来。”


    魔王向释迦谎称释迦的堂兄提婆达多在国内发动宫廷政变,将释迦之父关进了大牢,霸占了后宫,欲借此动摇释迦悟道之心。但释迦慧眼看穿一切因果,不为所动。“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复更如是思惟:世间境界,悉皆无常,秽污不净,念念生灭,无暂住时。思惟一切,皆悉是于破坏之法,生已即灭。如是思惟,便断欲心……思惟是已,即发舍心。”
    在释迦佛金刚座左下方,高浮雕站立一者,披散头发,上衣挽袖,缠裹腰布,双手各持长方形物。此者形貌如夜叉,正是魔王化身,他左手抱着一摞书信,右手正将一些书信掷与释迦。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魔王又派他三个女儿去色诱释迦。“魔王波旬……其诸魔女,相与安庠向菩萨所。到彼处已,去离菩萨,不近不远,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谄曲之事:……或复以手执弄乳房,或露胸背现腹臆间,或复以手拍于脐上,或复数数解脱衣裳,或复数数褰(qiān,揭起)拨内衣……或复颦呻长嘘叹息,或复忆念旧时所行恩爱欲事喜笑眠卧恣态之时。作如是等示现妇人谄媚惑著种种之事。”据说,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是最善解女人幻惑之法的,天下没有人能抵抗她们的诸般诱惑。但一心成道的释迦却“深心寂定,确然不动。”《过去现在因果经》载,释迦对三魔女说:“(你们三人)形体虽美,而心不端,淫惑不善,死必当堕三恶道中,受鸟兽身,免之甚难。汝等今者欲乱定意,非清净心,今便可去,吾不相须。时三天女,变成老姥,头白面皱,齿落垂涎,肉消骨立,腹大如鼓,柱杖羸步,不能自复。”《佛本行集经》载:“尔时波旬诸魔女等,力既不能幻惑菩萨,心生愧耻,各自羞惭,相与曲躬,礼菩萨足,围绕三匝,辞退而行。”


    在释迦佛像右侧壁下方,高浮雕三老妪,前方一者仅现后半身,三者形容枯槁,肌肉松弛,身躯佝偻,或袒胸露腹,或衣衫不整,抱头鼠窜。这三者就是魔王的三个女儿。降魔,实际代表释迦自我征服爱欲、烦恼、缠缚的过程,爱欲被认为是修行者难以摆脱的障碍,魔女诱惑则成为爱欲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降魔图中,魔女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欲乱定意”的三魔女,被释迦用神通力变成老妪,象征释迦坚不可摧的决心。
    种种计谋不成,唯有动用武力了。于是,魔王擂响战鼓,集合魔众,亲率魔军向释迦发动进攻。“尔时魔众,如是异形:或乘白象,或复骑马,或乘骆驼、水牛犀牛诸车乘等,四面云集。或似修罗类迦娄罗,或复有如摩睺罗伽及鸠槃茶罗刹夜叉并毗舍遮伺命鬼等;或复身体羸瘦长大,犹如饿鬼,或有多种异状形容,或有面孔威德甚大;或头如索,或有大头,或有小面或有皱面;或有异形,令人见者,丧失威色。……或人手足畜生之身,或畜生脚而作人身;……而其手中,执人髑髅或人骸骨以为花鬘(mán,花环),或复手执死人手足,或复执铃手摇令鸣,或有身体长大犹如一多罗树,手中执矛或剑或刀箭槊弓弩;或手执戟,或把三叉,或棒或轮,长刀利斧;或持铁杵,头出猛焰,铁捶白棒,擎石如山。……如是兵众,夜叉罗刹及鸠槃茶毗舍遮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閦(chù,众多)塞填噎菩提树前,南至于海,遍满魔军,欲杀菩萨。”(《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九《魔怖菩萨品下》)


    在释迦像右侧壁前半上部、中部,中间雕刻一头白象的前半身,其上骑乘一人,大目、高鼻、长须,腹部又生一面,头戴偃月纹三叶式宝冠,身着铠甲,右手操持锤状兵器。骑象人前方一者背身侧面站立,身着铠甲,左挎腰鼓,右手挥槌擂动。骑象人上方前面一立者庞眉大目,顶盔贯甲,双手捧持长角号,奋力吹响。后面一者腾身回顾。骑象人下方二者立云头上,前面一者胡须浓重,顶盔贯甲,左手操锣,右手执棒敲打。后面一者长鼻大目,腹部生面,身着铠甲,双手捧持长角号劲吹。骑象者作王者模样,应为魔王,敲锣、打鼓、吹号角,用以渲染魔军的进攻气氛。这是表现魔王指挥魔军进攻释迦的情景。


  

    然而,面对百千万亿魔众,“是时菩萨,不畏不惊,不怯不弱,专注不乱。”施无上法力,令一切进攻侵害都无法加于己身。于是,“彼魔一切军众及魔王波旬,皆悉退散,各各奔逃,失脚东西南北驰走。当是之时,或复白象顿蹶而倒,或马乏卧,或车脚折,狼藉纵横;或军迷荒不能摇动,或复弩槊弓箭长刀罥(juàn)索剑轮三叉戟翣(shà)小斧钺鈇(fū)从手中自然落地;又复种种牢固铠甲,自碎摧坏去离于身。如是四方争竞藏窜,或覆其面,踣地而眠,或仰倒地,乍左乍右,宛转尸移,或走投山,或入地穴,或有倚树,或入闇(àn,暗)林,或有回心归依菩萨,请乞救护养育于我。其有依倚于菩萨者,不失本心。时其波旬,闻大地声,心大恐怖,闷绝躄(bì,仆倒)地,不知东西于上空中,唯闻是声,打某撮某,捉某斫某,杀某断某。黑闇之行,悉令灭尽。”(《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九《菩萨降魔品》)
    释迦像右侧壁后半部分和后壁右侧,由上而下分七层刻画魔众,或作向中间释迦佛进攻的态势,或呈战败不堪像。


    第一层,由前而后第一者骑马奔来,骑马者形姿已风蚀难辨。第二者骑兽驰来,图像略风化,骑兽者似张弓搭箭。第三者乘象袭来,图像模糊。第四者乘兽而来,图像不清,乘兽者手执枪状物。第五者乘有角雄狮,面目狰狞,身着铠甲,左手牵缰绳,右手按宝剑。其后雕刻一兽的后半身,似跌倒状。



    第二层,前方二者图像风化严重,第二者尚存右手持狼牙棒画面。第三者人身鸟首,袒裸上身,腹部生面,双手叉腰。第四者两腿朝天坠地,无头,左手持利器。
    第三层,前方二者风化严重。第三者左脚独立,右腿蜷起,头发竖起,右手持利器。
    第四层,仅存中间图像,一者人身兽首,纵身跃起,袒裸上身,左手举锤,右手举棍。


    第五层,前方二者图像模糊。第三者左手举棍状物。第四者蹲坐,袒裸上身,双手举一尸体。


    第六层,下方一者横卧。在卧者身上,第一者人身兽首,作溃逃状。第二者伫立,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左手提净水瓶,右手执杨柳枝。第三者、第四者朝天坠落。


    第七层,第一者两脚朝天坠落。第二者蹲坐,袒裸上身,双手举坠落物。后方两匹马四脚朝天坠落,未表现马头部位。




    以上图像,刻画了种种身体、诸般形貌的魔众,姿态、动作与持物千变万化,《集经》所述的魔众的规模、种类和恐怖情状跃然画面。
    其中,第六层所塑之菩萨,在《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中也有记载:“尔时彼处别有地神,将一瓶凉冷之水,洒魔王上,而告之言:‘汝魔波旬,速疾急起,走向自宫。今为汝故,当有种种器仗,欲来害于汝身,节节解汝。而彼魔众,本时所作,杂类形容,殊异身体,变现而来。执持种种兵戈器械,如是怖已,不能复形。还如是归,至本来处,各相迷失。经由七日于后,或有得相见者,或不相见。其相见者,各相借问,或复哭母,或复哭父,或兄或弟,或姊或妹,互相谓言,我等今者值此大厄,是我等殃,我等今得本命而还。”


    在魔军进攻释迦的战斗过程中,释迦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有护法神、诸树神,或礼赞释迦,帮他鼓劲加油,呐喊助威,或说偈作法,唱衰魔王魔军。“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以最胜妙吉祥之事,赞美菩萨。”“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所有树神,各将沉水牛头栴檀诸末香等,又复种种妙好香花,散菩萨上。散已复散,欢喜踊跃。……次复四天所居诸天,及四天王,次有无量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等,无量无边,一切诸天,及诸梵天,各将种种天上妙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天拘勿头及波头摩、分陀利等,复持种种末香涂香,如雨而散菩提树上。其菩提树,犹如车轮,周匝遍满一由旬内。种种香花,积至于膝。况复大兽,一切诸鸟,亦不作声。”皆顶礼菩萨,愿释迦“早得圆满,速成菩提。”


    当魔王侵扰释迦时,“有一龙王,名曰持地,怒其两眼,视魔波旬。口吐恶气,触魔王身,展转不安。”“尔时上界净居诸天欲菩萨胜,于魔王边生慈愍心,以漏尽故,无复嗔心。是时彼处所有诸天,皆悉在虚空中,口各唱言,呜呼呜呼。”“尔时有一净居天子,在虚空中隐身不现,见魔波旬以散乱心走恼菩萨,天以定心,出微妙音,语波旬言:汝魔波旬,不自限量,汝今不应扰乱此圣。汝速疾舍幻惑恶心,还本境界。汝终不能摇动此圣,所以者何?犹如猛风不动须弥。”“尔时彼处护菩提树,有八天神,一名功德,二名增长,三名无畏,四名巧辩,五名威德,六名大力,七名实语,八名善会。彼等八神,仰瞻菩萨,目睫不交,一时同以十六种相,赞叹菩萨。”“尔时色界净居诸天,复共同以十六种相,毁辱魔王,挫其势力。”“时首陀会一切诸天,以如是等十六种相,毁魔波旬,摧其力已。时护菩提树之八神,还复共以十六种相,重毁波旬。”
    在诸天神、树神的鼎力护持和帮助下,释迦终于降伏魔王魔军,经历七天之后,在“明星将欲初出现时,即生智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5号龛两侧边框尚存,左边框中上方高浮雕一列七身佛像,分别结跏趺坐在仰莲台座上,各个台座由一朵浮云承托。除顶端一身外,其余佛像头部均被毁坏。原初各尊像逐一刊刻名号,现仅下端一身可辨识“南无阿弥陀如来”,其余风化殆尽。阿弥陀施弥陀定印,这种造型早期实例仅见于丹棱刘嘴,因刘嘴造像时间为中晚唐,由此可为推断此处阿弥托佛造像的年代上限提供参考。中间一身手部略残,似施智拳印,应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其余诸佛或施无畏与愿印、或施禅定印、或执莲蕾、或握珠,因缺乏特定标志,难以确认各自尊格。就其中包含大日如来、阿弥陀的情况分析,此七佛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各种佛陀的自由组合。大日如来意味着成就法身,与龛像主尊释迦佛降魔成道意义相近,该像表现在中间,说明具有主导作用。阿弥陀为西方净土世界象征,也是当时净土信仰流行的反映。就当时佛教文化的背景推测,那些尊格不明的佛像,或许还包括弥勒佛、药师佛等与净土信仰关联的其他佛陀。如此看来,左边框七佛图案,一方面内含成就法身的意图,另一方面净土信仰似乎占有重要位置。


    右边框上方小龛内浮雕结跏趺坐四臂观音,手臂及持物破坏严重,具体为何种观音难以比定。表现观音的用意应在于救济诸难。中下方高浮雕经幢,幢身刊刻文字已风蚀无存,幢顶浮雕两层结跏趺坐佛像,顶端设置华盖。经幢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多数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少许刊刻其它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记述,众生诵读此陀罗尼可以消除疾病、延长寿命,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能净除畜生、恶鬼、地狱三恶道苦。众生或见陀罗尼经幢,或为幢影所覆,或幢上尘埃飘落己身,其人可消除一切恶业。此处经幢与救济职能观音组合雕刻,推测原初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可能性很大,旨在为众生消灾祈福。这一点,也跟《集经》记载相符:“尔时菩萨,既已降伏一切魔怨,拔诸毒刺建立胜幢。”




    左右两边框伸出长度相近,宽窄一致,而且左边框七佛高浮雕造型,排除补刻的可能,表明边框与龛像一体化设计并开凿。
    龛像左边框外缘有几则题记,有的模糊不清,但下部一则题记尚清晰可辨:“僧舍井研邑佐唐安阎磻(pán)叟题。游此遍观圣像,不觉移刻,遂宿。绍圣戊寅(即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二月十有一日讼。”从刊刻位置观察,此游人题记出现在降魔龛像完工之后,从题记内容推测,应距离开凿降魔龛像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提供了该龛完成下限年代的参考。


    降魔,是释迦牟尼成道的关键过程,但实际上,魔不一定特指魔王魔军,也泛指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意念和行为等。因此,降魔,也是指用智慧、禅定、戒律去制伏妄念和恶事等。从这个意义来说,能仁寺的这龛降魔造像,正是通过再现释迦降魔成道的佛经故事,劝诫所有世人要善于征服自身思想恶魔,拔除贪婪、瞋恚、愚痴、爱欲的种种毒根,才能求得解脱觉悟,才能过得开心快乐。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