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略论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特征及其文化渊源

摘要: 在墓葬周围的古地表树立石人,是欧亚草原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流行的一种特殊的习俗。叶芙秋霍娃、舍尔、大泽孝等一批国外学者都曾对我国境内外石人的特征、年代进行过描述、推断1。王博、祁小山等学者对新疆发现石人的年代、类型、族属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建立了石人时空分布的基本框架2。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的年代、文化渊源长期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拟结合国外发表的相关研究,通过比较欧亚草原同时期出土的石人资料,从考 ...

在墓葬周围的古地表树立石人,是欧亚草原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流行的一种特殊的习俗。叶芙秋霍娃、舍尔、大泽孝等一批国外学者都曾对我国境内外石人的特征、年代进行过描述、推断1。王博、祁小山等学者对新疆发现石人的年代、类型、族属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建立了石人时空分布的基本框架2。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的年代、文化渊源长期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拟结合国外发表的相关研究,通过比较欧亚草原同时期出土的石人资料,从考古学文化背景出发,尝试探讨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的年代、渊源、演变及相关问题。


一、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特征及其分布


       新疆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石人数量并不多,其中以阿勒泰地区的切木尔切克墓地3石人最具代表性。

      切木尔切克墓地位于阿勒泰市西南12公里的一片草原土岗及附近的戈壁滩上。发掘者按墓葬形制将其分为坟院制墓葬和单墓制墓葬4。坟院制墓葬即为四周用立石围成一个矩形石围墙,院内有一座或多座墓葬,墓葬多为无封土石棺葬;单墓制墓葬则是没有坟院,墓葬分为石棺葬和土坑葬两类。两种类型的墓葬都流行屈肢葬和乱骨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类型的墓葬都发现有墓前立有石人的现象,部分坟院制墓葬前还立有多个石人。切木尔切克墓地延续时间较长,原简报认为其年代早不过战国时期,现多数学者认为其中部分墓葬年代较早,可归入青铜时代5。

      切木尔切克石人系利用天然圆石略经打磨后雕出整体外形,再以减地线刻方法雕刻细部,石人以圆形凸棱表现面部轮廓,眉弓发达,眼睛较圆,鼻子方直,嘴呈一字形,较宽阔,脸颊处一组尖部相对的三角形纹饰较有特点,颈肩部饰有长条形带饰,胸部亦有三角形或圆弧形装饰。这类切木尔切克式的石人主要在阿尔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地区发现较多。如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的喀伊纳尔墓地石人、喀腊塔斯墓地石人,青河县的查干郭楞墓地石人、萨木特墓地石人、阿斯克阿克喀仁墓地石人,富蕴县的苏普特墓地石人和奶牛场石人,布尔津县阿克扎尔墓地石人、阔科克二号墓地石人等,而在东天山北麓昌吉州的木垒县亦有这类石人的发现(见图一、二)6

      此外,俄罗斯学者A.A.科瓦列夫(Kovalev)通过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北麓的调查和发掘,也发现了与切木尔切克类似的石人7。该石人位于亚格辛霍多3号墓(Yagsiin hodoo barrow3)的东侧,石人面部形象也是圆脸,方鼻,脸颊处还饰有三角形纹饰,但在身体部分雕刻出手臂以及手上的钩子形手杖和弓(见图二-8或图三-4)。

图一  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分布图

1、切木尔切克石人 2、查干郭楞石人 3、萨木特石人 4、阿斯克阿克喀仁石人5、苏普特石人 6、奶牛场石人 7、阿克扎尔石人 8、阔科克二号墓石人9、南闸石人 10、亚格辛霍多3号墓石人(图片底图源自谷歌地形图)

图二  切木尔切克类型石人比较

1、切木尔切克墓地石人  2、喀伊纳尔墓地石人 3、阿克扎尔墓地石人4、南闸石人 5、阿斯克阿克喀仁墓地石人 6、萨木特墓地石人7、奶牛场石人 8、亚格辛霍多3号墓石人

(图1—7均源自王博、祁小山《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0146161209123121130页;图8源自Alexxy A.Kovalev, Discovery of New Culture of the Bronze Age in Mongolia.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二、欧亚草原地区的青铜时代石人


    欧亚草原地区在墓葬周围的古地表树立石人的习俗在青铜时代早期就已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黑海—里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石人和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奥库涅夫文化石人。

       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亦称竖穴墓文化(Pit-grave Culture),分布在黑海至里海北岸,西起多瑙河,东至乌拉尔河的广大区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320026008。颜那亚文化的墓葬地表堆筑坟冢(kurgan),竖穴墓室,墓室顶部覆盖以原木或石板,而坟冢之下往往有多处墓穴(即同茔异穴合葬),墓主人仰身,双腿向一侧微屈,或侧身屈肢,头向东或东北。属于颜那亚时期的石人发现较多,但大多不在原来位置,推测应在坟冢附近。

       颜那亚文化石人整体多由长方形扁平石板雕刻而成,石板一端削去两角,使其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打磨圆滑后作为石人的头部,头部阴刻出眼睛及鼻子,石人身体部分基本保留石板原貌,石板中间由一条腰带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采用近似绘画手段,在上半身刻出手臂以及斧子、弓、矛等武器,而下半身往往则是人或动物的图案。(见图三-1、2

      值得注意的是,颜那亚文化石人可能与印欧人的宗教信仰有一定关系。在黑海北岸克尔诺索伏卡(Kernosovka)地区颜那亚墓地发现的石人的腰带下方刻有两匹马的图案(见图三-1),这一图案被认为正是双马神的形象,而双马神则是印欧人原始宗教系统中最古老的神之—9,双马的形象也多与印欧人宗教信仰有关,在部分颜那亚文化墓地中发现殉葬撒有红色赭石的双马头的现象,还发现了一长约7厘米的双马神残石像10。此外,颜那亚文化石人也与印欧人的祭祀活动有着一定关系。在位于第聂伯河下游卡兰查克(Kalanchak)地区的一座墓葬附近,就发现了一放置石人以及赭石、碎陶片、动物骨骼等遗迹的圆形祭坛11

      奥库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是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至阿尔泰山这一区域12。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千纪左右。奥库涅夫文化墓地大多靠近河流,坟墓周围有立石围成的方形围垣(茔园),围垣四角立石高大,围垣内西或西南部分布有多个石板砌筑的方形石椁,顶部盖石。每个墓坑埋葬死者1~3人,常见男女或妇幼合葬,仰身屈膝,头多向西,头下一般垫以石“枕”。居民为可能来自北方森林草原的蒙古人种。

     奥库涅夫文化的墓葬中往往随葬小型石人或骨雕人像,而墓地石人通常放置在坟冢附近,这些石人形体较大,有的刻出较为写实的人脸,有的在头部刻出射线,有的穿着女性的服饰,有的则刻有面具、鹿角以及野兽的形象。有学者指出,大约公元前2000年,萨满教就作为一种复杂的巫术——宗教式实践活动开始在贝加尔湖地区出现了,而且大约在公元前1000 年萨满教开始出现于乌拉尔河和鄂毕河地区13。萨满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其形象往往是头戴神帽,身穿神服,并戴有人面、神怪或野兽形象的面具。而奥库涅夫文化中石人头部的放射线、鹿角可能正是萨满作法时所佩戴的神帽,人面或兽面面具很可能也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奥库涅夫石人表现的是萨满巫师的形象,体现了奥库涅夫居民较为原始的萨满观念。(见图三-5)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