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

摘要: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徐婉君 杜晓帆摘要:与中国临近的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政策倡议后不可忽视的区域。透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灾害等不同角度探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况,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文化遗产特征及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供中国参考。此外,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申遗经验,且与东南亚地区同样拥有东方文化背景,可以给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2期

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


徐婉君 杜晓帆


摘要:与中国临近的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政策倡议后不可忽视的区域。透过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灾害等不同角度探讨东南亚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况,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文化遗产特征及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供中国参考。此外,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申遗经验,且与东南亚地区同样拥有东方文化背景,可以给予他们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都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东南亚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倡议


引言


东南亚地区包括11个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菲律宾,不仅是一个由诸多人种和语言群体(ethno-linguistic groups)构成的多民族区域,更是一个多方文明交汇的地方。


最早影响这里的外来文明来自印度,所以在东南亚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找到不少代表印度文明──佛教与印度教的文化遗产,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如寺庙、建筑遗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艺术、宇宙观、饮食、服饰等等,也都烙下了印度文化的印记。中华文明与东南亚的邂逅最早可以追索到秦朝向南开拓疆土至北向户(越南北部)时期,但吸引大量华人南下东南亚,则是中世纪以降直到西方殖民东南亚时期的事。当时东南亚海上贸易繁荣,马六甲海峡诸多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华工的到来。从过客到落叶归根,华工除了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建设作出贡献,还产生了新型的族群与文化类型──峇峇娘惹。因此,中华文明对东南亚的文化影响虽不及印度文明,但仍可见到不少文化遗存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特别是越南北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中华文明特色。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一样,主要随着贸易进入东南亚。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商人大约于7、8世纪抵达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但直到13世纪,伊斯兰文化才开始借助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影响东南亚。16世纪后,西方列强逐步拉开殖民东南亚的序幕,留下其文化的影响。但在东南亚各国的世界遗产中,可以见到印证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遗产,唯独缺乏代表伊斯兰文明的文化遗产。


图1 东南亚各国的世界遗产分类统计


图2 东南亚世界遗产分类型统计


图3 马来西亚的历史城市马六甲,于200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来源:https://travel.qunar.com/p-pl5421645)


图4 菲律宾巴洛克教堂。东南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不少是宗教建筑。(图片来源: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61584011291792&mod=zwenzhang)


表1 东南亚各国的世界遗产名单


表2:东南亚各国现状


图6 马来西亚布秧谷遗址。(图片来源:http://davidvso.blogspot.com/2011/07/bujang-valley-archaeological-museum.html)




图7 在老挝,文化遗产保护和其主要宗教思想有所出入,因为在佛教的语境中,认为万物皆无常,精神价值比物质价值高,所以在这个国度,保护主义思想受到了挑战。(图片来源:https://stayplanet.com/laos)


图8 缅甸古都曼德勒。在军人吴奈温统治时期,一方面有意地强化缅族的文化遗产,以确保其在国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却有意地忽略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图片来源:https://www.travelliker.com.hk)


04

经济与教育普遍滞后

政治局势不稳,自然拖垮经济,所以东南亚11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只有4个国家(见表2)。新加坡与文莱是东南亚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其后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其余超半数国家的经济状况不理想。


经济滞后,国民教育水平自然偏低,间接也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修护技术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亟需接受外来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新加坡是东南亚诸国中、唯一把文化提升到国策的国家,可惜国土面积太小,格局受限,建国初期为了发展经济,也摧毁了不少文化遗产,如今只能依托硕果仅存的几条街道及殖民时期建筑,打造出一个由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城市街区,让游客体验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东南亚异国风情。


新加坡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为东南亚之冠,最有条件创建符合东南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或方法,但由于其规模小,文化遗产资源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其他没条件的国家,更是只能依赖外援。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南亚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整理、发展适应当地的文化遗产现状的保护方法与理论。


实际上,新加坡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具有相当大的野心,这可从其在2008年发布《文艺复兴城市计划III:文化遗产发展计划》的目标得知──“从硬件到心件: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遗产和文化枢纽”。可以预期,新加坡或许可以加大力度参与东南亚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引领东南亚各国,创建符合本区域的保护方法与理论,再与东亚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结合,发展出属于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得以和西方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


05

自然灾害及其他威胁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菲律宾,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区中,经常面对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威胁,非常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地震也曾经给缅甸、越南和老挝当地的文化遗产带来不小的破坏。


除了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宗教、种族问题和教育水平低等因素,严重的盗窃、贫穷、施工机构对文物知识的匮乏、地方与中央政府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不同、游客量超载等等,都是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东南亚各国对于公民参与文化遗产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持相当开放与积极的态度。尤其新加坡,为了达成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遗产和文化枢纽”,有计划地提高国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政府积极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并采取了双向策略──让文化遗产走进社区,让社区走进文化遗产。


印度尼西亚为了消除激进伊斯兰分子对于非伊斯兰宗教遗产保护的疑虑,不仅积极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且将社区参与列入《文化财产法》中,肯定公民参与的重要。这样一来可以让公民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二来可以利用民间的力量共同守护文化遗产,避免被极端分子所绑架。


在马来西亚,民间非营利组织及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相当活络与积极,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国民教育开始普及,二是政府执行力不强且政策有所偏颇(注6),民间只好自发自组。例如槟城乔治市本来并未列入联邦政府的申遗名单,在槟城古迹信托会与州政府的自发合作下,最终争取到与马六甲市联名申遗。


其他国家如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的政府也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居民的参与,根本无法落实保护的计划。此外,国际组织在协助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也注重培训当地人,以及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这些行动间接地促进了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四、文化遗产的商业化


新加坡是东南亚诸国中最早也最懂得利用文化遗产的国家。囿于国土面积小,新加坡建国之初为了刺激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拆除了许多文化遗产。但自1980年代中期后,为了突破旅游内容的瓶颈,在完成了滨海南部填海工程、国土面积增加了243公顷后,新加坡开始改弦易辙,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活用文化遗产。(图9)。


图9 牛车水是新加坡政府于1970年代中叶设立的实验性文化遗产保护区。这种活用遗产模式成功吸引大量的旅客后,新加坡挟其丰厚的资金与经验,复制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图片来源:htt[://www.ocac.gov.tw/OCAC_OLD/Mobile/Detail.aspx?pid=240937&nodeid=347)


凭着活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雄厚资金,新加坡企业北上马来西亚历史古城马六甲与槟城乔治市,大量收购老建筑,改造成特色旅馆或是其他有利可图的餐馆、特色店等等。当然,他们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而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标。新加坡大量收购老建筑的行动,令当地非营利文化遗产组织感到担忧(图10)。


对于活态遗产——如历史城镇,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包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自由经济市场是逐利的机制,当文化遗产碰到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对当地的文化生态形成一定的影响。以马来西亚为例,马六甲市与乔治市在1969年颁布的《屋租统制法令》制约下,保障了民居可以租赁到便宜的殖民时期老建筑,此政策间接促进了历史城镇原生态生活的保留。1997年,《屋租统制法令》被撤销,并计划于2000年开始生效,近20年未调涨的租金立刻飙涨。租金上涨后,许多当地居民纷纷搬离,尤其年轻一辈愿意选择设施更好的新社区生活。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1998年槟城申遗成功,使得原来残破不堪的老建筑变成富含商机的地方,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家投资或收购,借文化遗产之名,营造吸引游客的现代经营模式的商店或餐馆。业主易手,导致社区原生态发生了很多变化,许多老行业及文化传统随着人口的迁离而消失。


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仅困扰着东南亚,也困扰其他发达国家,只是东南亚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来自国际的雄厚资本竞争,最终导致强势外来文化侵蚀本土文化。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当地政府实施有效的政策来应对该问题。


图10 新加坡企业到东南亚其他国家收购建筑遗产,改为精品酒店、餐饮业或展览馆等,达到“以文化搭台,以经济唱戏”的目标。图为中国葡萄酒先驱张弼士在槟城的故居,现改为集酒店、餐厅及展厅的综合式经营场所。(图片来源:http://sharonsecond.pixnet.net/blog/post/55553871)


结语


除了泰国,东南亚其他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过西方列强统治。西方列强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夺资源,破坏殖民地长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在此区域推行国家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法规。这些现代化管理制度本应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遗憾的是,各国独立后的政局混乱,破坏了殖民政府遗留的制度和法规,导致各国不仅没能在殖民政府建立的基础上良性发展,反而倒退了二三十年。东南亚国家当务之急是重整国家体制,建立完善的法规,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见表3)。


尽管东南亚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为了建立民族身份、国民自信,以及发展旅游业,改善国民经济,保护文化遗产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当前无不重视文化遗产(图11)。总体来说,东南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如下:


1.法规大多受殖民政府遗留的法规所影响;

2.除了新加坡将文化遗产提升到国策,其余国家的法规多有不完善,有些甚至很简单;新生国东帝汶目前尚未拟定法规;

3.东南亚11国,除了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有分级分类,其他国家部分只有分类没有分级,有些国家完全没有分级分类;

4.因政治、宗教和种族因素,导致文化遗产政策有所偏颇/缺失;

5.大多东南亚国家鼓励/重视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6.考古和建筑遗产是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于传统村落,只注视发展,没有保护的意识,即使保护也是从环境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


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与中国领土接壤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一带一路”政策倡议后,中国与东南亚将展开新一轮的合作关系。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申遗经验,且同样属于东方文化背景,可以向东南亚各国提供成功申遗的经验借鉴,协助他们申遗,促进良好国际关系。此外,东南亚各国目前尚无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中国近年积极保护传统村落,其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东南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另一方面,东南亚的非营利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也相当有特色,亦可以成为中国取经的对象。


表3 东南亚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


图11 越南下龙湾。尽管东南亚文化遗产面对严峻的挑战,但为了建立民族身份、国民自信,以及发展旅游业,改善国民经济,申报与保护文化遗产是大势所趋。(图片来源:http://vovworld.vn/zh-CN/听友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越南遗产-328325.vov)


注释:

1. 截至2018年为止。

2. 2018年,马来西亚独立60年后迎来第一次政党轮替,局势有待观察。

3. 种族结构资料引自美国中央情报局官网[EB/OL]

www.cia.gov/index.html

4. 资料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EB/OL].www.imf.org/en/About

5. 印度尼西亚的世界遗产婆罗浮屠曾于1985年遭极端宗教分子所炸,便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6. 当时的联邦政府更积极申报马六甲,因为马六甲代表马来人最辉煌的历史,而以华人人口为主的槟城,则是英殖民政府时期的文化遗产。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供稿

排版:聂然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依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通过整合复旦大学校内相关学术机构与研究平台,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NGO,以及文化资源所属地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以文化资源与地理环境、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旨在提出具有亚洲特色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方法论。

2017年始,本中心与全国公益性社会组织“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邀请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文化遗产相关议题,展开学术交流、讨论。我们期待不同学科背景与研究领域的学者、专业工作者以及老师、同学们加入我们,共同搭建一个开放的学术讨论平台!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