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从九连墩楚墓看楚国高级贵族的生死观念

摘要:   2018年2月3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阳市博物馆、宜昌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惊艳亮相,共展出上述文博机构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少有。在《争锋——晋楚文明特展》面向公众开放首日,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第四期“晋楚春秋”主题第一讲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开讲。湖北


  2018年2月3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阳市博物馆、宜昌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惊艳亮相,共展出上述文博机构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少有。在《争锋——晋楚文明特展》面向公众开放首日,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第四期“晋楚春秋”主题第一讲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开讲。湖北省博物馆的王先福副馆长为公众做了“从九连墩楚墓看楚国高级贵族的生死观念”,此为演讲内容纪要。


  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了位于湖北枣阳吴店镇的九连墩一号墩,清理出的2座大型墓葬及其祔葬车马坑,是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墓葬及车马坑出土各类文物十分丰富,达7000余件(套),再现了墓主生前奢华的生活,也反映了楚国高级贵族的埋葬制度及“事死如生”的观念。讲座中,王先福研究员从楚墓发现概况、九连墩楚墓的发现、九连墩楚墓的发掘、九连墩楚墓的形制、随葬器物、墓主人的身份与生死观念六个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对墓葬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小编将讲座内容简要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楚墓发现概况


1、楚国简史

  楚早先是族名,后为国名。据《史记·楚世家》载,周成王时,周成王封熊绎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西周熊渠时进行了第一次的扩张。楚武王熊通开始巩固后方,并向东扩张攻打随国,后自称“王”。楚文王时开始继续北上,灭掉了多个小诸侯国。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中原。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开始了大规模争霸行动。战国时期更是成为“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大国,即“战国七雄”,先后灭掉了60余个诸侯国,控制了包括今天鄂、湘、豫、赣、皖、苏、浙、鲁、渝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都,顷襄王东北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于钜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前241年,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前223年,楚国被秦灭亡。

  楚文化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自春秋中期正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风格。秦灭楚后,楚文化纳入中华大一统的文化体系之中。

2、楚墓发现概况

  近五十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一些重要的楚墓,出土了大批极具特色的楚文物。楚墓分布较密集的地点主要是在楚国主要城邑的周边,以及一些具有军事意义的交通要道和据点附近。如当阳赵家湖、江陵纪南城、南阳宛城、襄阳邓城、信阳城阳城、寿县寿春城、枣阳九连墩、临澧九里等等。目前所发掘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有春秋中晚期的淅川下寺,战国早期的长沙浏城桥;战国早中期的荆州熊家冢与天星观M1、M2及望山桥M1,荆门包山M2,枣阳九连墩M1、M2,新蔡葛陵“坪夜君成”墓,信阳长台关M1、M2,战国晚期的淮阳马鞍冢、寿县李三孤堆等。其中九连墩楚墓是目前发现的布局最为清楚、保存最为完整的楚国高级墓葬区。

九连墩楚墓的发现

  1、位置

  九连墩楚墓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与兴隆镇之间,处随枣走廊中部。

  2、基本概况

  九连墩因在一条长3公里的岗地上分布有9个大型封土堆(俗称坟包)而得名。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4年、1992年先后被公布为襄樊市(今襄阳市)、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封土堆自南向北分布,分别为一至九号墩,一号墩名“鹰子包”,二号墩名“架子山冢”,六号墩名“龙王庙冢”,九号墩名“太山庙冢”,其余均为无名冢。封土堆底径在15—41米之间,残高2—5米。

  九连墩楚墓的发掘

  2002年(武)汉十(堰)高速公路建设在选址调线后无法绕避一号墩,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一号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采用集中全省考古、保管、文物保护等多个文博机构的主要技术力量进行,组成了九连墩楚墓联合考古队。在一号墩下发现了两座大型土坑墓葬及墓后的两座大型车马坑,分别编号M1、M2及CHMKI、CHMK2。全部工作自2002年9月始,至12月结束,历时4个月。

  九连墩楚墓形制

  九连墩(一号墩)楚墓由2座墓葬、2座车马坑组成,分别编号为M1、M2,CHMK1、CHMKM2。

  1、M1墓葬方向105 °,平面“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坑口东西长38.1、南北宽34.8米,深12.8米。东设斜坡墓道。坑壁设有14级台阶。其上有封土堆。葬具有两椁两棺。外椁长8、宽6.82米,其内以隔板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室,各室随葬器物的功能有别。东室主要随葬祭器,南室主要随葬车马器、兵器,西室主要随葬燕器(日用器),北室主要随葬乐器。中室有内椁和外棺、内棺,随葬殓饰物,以玉器为主。

  2、M2南距M1约18米。方向107 °。“甲”字形竖穴土坑墓。东西长34.7、南北宽32米,深11.6米。东设斜坡墓道。坑壁设有14级台阶。其上有封土堆。葬具有两椁两棺。外椁长7.45、宽6.8米。其内以隔板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室,各室随葬器物功能有别。

  3、CHMK1位于M1西约25米处。南北长52.7、东西宽9.5米,深2.3米。葬车33乘,南北双排横列;有马72匹。其中6马车1乘,4马车3乘。

M1与CHMK1关系(西-东)

六驾与四驾的车

车复原

  4、CHMK2位于M2西约27米处。南北长22.2、东西宽6.8米,深1.7米。葬车7乘,南北双排横列;有马16匹。其中4马车1乘,其余均为2马车。

CHMK2全貌(西北-东南)

  九连墩楚墓随葬器物

  九连墩两座楚墓出土随葬器物十分丰富,数量多,种类全。按照质地分为青铜、铅锡、金银、竹木、皮革、玉石、水晶、玛瑙、丝织、骨、匏等,按照功能分为祭器、乐器、燕器、兵器、车马器、工具、葬仪用品、殓饰物和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经初步整理,M1共出土975件(套)4652件,M2共出土508件(套)2995件。

  九连墩两座车马坑出土遗物均较少,CHMK1仅89件,为车构件和兵器,质地分别为铜、骨、木;CHMK2仅77件,均为车构件,质地为铜、木。

铜鑊鼎

铜鑊鼎

M1出土

M1出土车马器

M1漆木弩

M1出土人甲

M1出土铜器

M2漆木虎座鸟架鼓

M2漆木礼器

M2铜器

  九连墩楚墓主人的身份与生死观

  九连墩楚墓由两座相距18米的墓葬及两座位于其后部的车马坑组成,两座墓的封土堆堆成了一个土墩,外围还清理出了陵园遗迹,这显然是一组关系密切的墓葬。从M1出土大量青铜祭器、兵器,M2有一组替代铜祭器的漆木祭器且出土很少兵器的情况分析,加上M1、M2人骨架经鉴定分别为男、女性(年龄分别为50-60、45-55岁),证实二人应为夫妻关系,死后异穴合葬。

  两座墓葬的规模、棺椁重数及随葬器物的类别、数量与荆门包山M2很接近,其时代、身份应大体相当。根据包山M2出土竹简的记载考证,其时代为公元前316年,墓主为楚国左尹邵力它,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大夫级别,其椁室与核心随葬器物组合为五。

  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诸侯、卿大夫为当时的高级贵族。宫室、车旗、礼仪等,天子为九数,诸侯为七数,大夫为五数,元士为三数。

  九连墩楚墓也基本以五为基数,如椁分五室,M1、M2核心器物组合的青铜升鼎、漆木升鼎均为5件,车伞各5件。

  

  M1铜升鼎5件一组

  (1)根据当时礼制,天子、诸侯祭祀用“太牢”,以牛为牺牲;大夫用“少牢”,以羊为牺牲。M2腰坑内用羊祭祀;二墓的祭器中也仅发现完整的羊骨。

  (2)《周礼》记载的“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曾侯乙为诸侯,用轩悬;九连墩M1、M2编钟、编磬各一面,组成判悬布局。

  (3)礼制:天子駕六马,诸侯四,大夫三,士二。

  (4)两座车马坑中4马车是基本符合大夫身份。但也存在严重僭越的现象,如M1车马坑中出现了一辆6马车的现象,这在当时是天子之制。

  (5)二墓出土铜鼎中还有7鼎组合各一套,这是诸侯或天子之卿的规制,或许墓主人期待来世能享受更高的礼制。

M2铜鼎7件一组

  正如上述,墓主人为楚国大夫级别官员或爵位。生前享受大夫的规制,其死后的墓室、棺椁、用品按照生前规制下葬,营造了一个“事死如生”的场景。特别是墓主口中含有较多的玉唅,这是当时期望尸体不腐普遍做法,加上墓中虎座飞鸟等楚国特有的引领灵魂升天的葬仪品随葬,希望来世继续享受这种生活。

  当然,因为夫妻只能享用一套大夫的各种物质生活用品,其死后分开下葬,又要符合规制,承办者就想出了替代的办法。除将生前使用的实用器主要用于为男主人陪葬外,还制作了一些“明器”,如墓中的簋、大方壶、鬲、尊等铜祭器铸造痕迹明显、未经打磨,无使用痕迹;M1的34件铜编钟之12件甬钟就只有几件调过音,大部分未经调音,不能使用;M2大量使用漆木祭器。

  可以说,九连墩楚墓就是战国中晚期楚国大夫级别高级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2300年前楚国贵族“事死如生”的葬制葬俗,也反映了当时楚人面对死亡的精神追求。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