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渔山列岛水下遗存:“海丝”文明重要见证

摘要:   13岛41礁,位于宁波象山东南的渔山列岛犹如一颗颗大小不一的珍珠洒落在东海碧波中。这里扼守远洋航线重要站点,是我国领海基点所在。古往今来,在渔业捕捞、岛礁开发的百姓生活中,航路开辟、船运商贸的海上航行中,以及抗击倭寇、缉查海盗的激烈海战中,渔山海底散落着不同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存。  到底有多少?之前一直无人知晓。渔山列岛水下考古队员发现沉船船舷构件。图片来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  近日,历时 ...

  13岛41礁,位于宁波象山东南的渔山列岛犹如一颗颗大小不一的珍珠洒落在东海碧波中。这里扼守远洋航线重要站点,是我国领海基点所在。古往今来,在渔业捕捞、岛礁开发的百姓生活中,航路开辟、船运商贸的海上航行中,以及抗击倭寇、缉查海盗的激烈海战中,渔山海底散落着不同时代的大量文化遗存。

  到底有多少?之前一直无人知晓。

 

渔山列岛水下考古队员发现沉船船舷构件。图片来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

  近日,历时86天的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考古调查(Ⅰ期)项目刚刚结束,基地水下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光远说,本次调查的性质属于区域性全覆盖调查,在24平方公里的海域物探中,分析出水下文化遗存疑点68处,随后再通过潜水探摸确认有41处人类活动留下的水下遗存,其中包括10处沉船遗存。

  沉船遗存是通过潜水“摸”认的

  长期在海上工作生活,王光远被晒得黝黑,这个长于东北的80后已经爱上了水下考古。

  “所有水下考古队员都是先学陆地考古,再学潜水。但水下考古和陆地考古差异巨大,水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反应明显与在陆地不同,相当于变‘笨’了。”王光远说,在水下,当能见度非常低时,要确认遗存,最好的办法是“摸”。他至今还记得,当十多年前自己刚刚进入水下考古队时,经常“摸”错——贝壳当成了瓷碗。“现在不会了。贝壳一般只有一面光滑,而且没有瓷器具有的曲线。”他笑着说,本次确认的10处沉船遗存,也是先用科技手段进行物探,筛选出疑点,再通过潜水探摸排除、确认的。

  怎么“摸”?王光远继续以沉船为例:“经验非常重要。船头是尖的,边上很陡;船舷位于侧面,旁边可以摸到甲板;船尾部分,若是帆船,则有一个作业面,若是铁船则能摸到舵或者螺旋桨……如果‘摸’单个部分无法确认,那就根据船体结构的对应关系扩大探摸范围,找寻其他部分。”王光远表示,此次工作只能对发现的水下遗存进行初步判别,具体性质和文化属性则需要在下一步的重点调查和发掘中更加准确地判断。 

  出水文物要“再入水”进行脱盐处理

  在宁波基地库房内,本次调查期间从海底发现的文物,竟然大部分放在水中保存,这与在部分陆地文物库房见到的情景形成了巨大反差。王光远正和基地科技保护中心负责人金涛探讨出水文物的保护工作,之后这些文物将从库房移到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和保护。

  为什么出水文物仍要保存在水中呢?“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特别是海水中的文物,很容易发生多种病害。即便是瓷器,相对稳定,依然有褪色和被浸蚀的可能。如果将它们直接放在室外,风险极大。”金涛说,“要想长时间保存,第一步就是脱盐处理——经清洗后,木质文物和瓷器一般存放在清水中,等待脱水;金属文物则放在pH值恒定在惰性区间的水中,等待封护处理。”

  全覆盖调查摸清重点区域家底

  在王光远看来,本次调查最大的特点是“全覆盖”。“只有全覆盖,才能摸清家底。这是水下考古从单个遗存点调查发现走向区域性综合调查研究的一次探索。” 

  现在之所以有条件展开区域调查,与我国国力的增强和海洋探测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有时甚至可以不需要线索,而是通过地球物理探测设备,比如旁扫声呐、多波束测深声呐等,如同 “千里眼”一般,采集海床、电场、磁场、重力场的数据,分析疑点,作为水下探摸的方向。此次调查,还首次使用了双频声呐,实现水下零能见度探测。

  “渔山海域水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海洋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海洋文明,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林国聪说,“通过此次区域全覆盖调查,我们已初步摸清渔山列岛海域(Ⅰ期)文化遗产资源家底,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区域调查,借此全面掌握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准确判断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形势,据此科学制定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若有可能,将适时选取一处水下文化遗产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发掘。” 

(图文转自:《文汇报》2019年8月5日1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