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吐鲁番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一些思考

摘要: 从行政区划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高昌区和哈密。另外,在乌鲁木齐县、昌吉州奇台县和木垒县、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克州阿图什市、和田地区皮山县也有少量分布。现继续使用并发挥很好作用的,都在东部天山南坡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从地质水文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地面和地下含水层有一定的坡降、地层土质坚硬的区域。
吐鲁番坎儿井的基本情况

从行政区划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高昌区和哈密。另外,在乌鲁木齐县、昌吉州奇台县和木垒县、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克州阿图什市、和田地区皮山县也有少量分布。现继续使用并发挥很好作用的,都在东部天山南坡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从地质水文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地面和地下含水层有一定的坡降、地层土质坚硬的区域。

坎儿井鸟瞰图 

坎儿井按水文地质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山前潜流首部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直接引取山前侧渗地下潜流,集水段一般较短;第二种是山溪河谷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也较大,分布最广;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一般分布在灌区内,地层为土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一般出水量较小。

▲坎儿井龙口

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新疆现存坎儿井总数为1540条,其中有水坎儿井为507条,无水坎儿井1033条。经2008-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总计1108道,有水井278道,无水831道,可以确定吐鲁番的坎儿井数量为新疆最多。据吐鲁番水利部门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底,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1084条,年出水量5.081×108立方米,总流量16.11立方米/秒,灌溉土地1.93万公顷(28.99万亩)。1957年发展到最高峰共有1237条有水坎儿井,年出水量增加到5.626×108立方米 ,总流量增加到17.86 立方米/秒,可灌溉土地2.14万公顷(32.14万亩)。至2010年最新统计,吐鲁番现仍有278条有水坎儿井,出水流量为7.3521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13.23万亩,为5万人和10万头牲畜提供饮用水。

吐鲁番地区大多数坎儿井汇集之地位于东天山中段,是以艾丁湖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其地势低洼,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237道。此后,随着当地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大力发展机电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干扰了坎儿井水源,最终导致大量坎儿井因断流而被荒弃。


水资源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合作

吐鲁番坎儿井作为活态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此后,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坎儿井逐渐成为主流认知。

就吐鲁番地区而言,坎儿井官方管理机构主要有三方:当地水利部门、文物部门及吐鲁番地区各级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日常管理机构为坎儿井所在村(组)委员会或坎儿井所有者,其核心为乡规民约下的各类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条约。在此框架下,水资源管理机构(水利部门)与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文物部门)在行政上由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机制上得以有机衔接。两者管理各有侧重且并不重复:文物部门主要偏向坎儿井本体的保护及周边环境的兼顾,水利部门主要偏向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及配套沟渠的规划梳理,两者管理内容及范围均以坎儿井所在村(组)为落脚点,在日常管理中得以有机衔接。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实现了资源信息交流共享,主要体现在相关普查资料的共享、保护维修工艺的共享、学术研讨的频繁交流等方面。

通过机制的保障、理念的融合,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相互的理解支持成效越发显著,并以坎儿井保护加固维修工作的联合开展为典型代表。


坎儿井的保护工作

历史上,坎儿井大规模兴起与西域农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聚落的形成相辅相成,并直接影响聚落、农业的分布,是当地居民生活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的情感交流,具有较高的社会人文价值。

为改进吐鲁番不同区域不同用户间水分配计划,包括减轻洪水风险、减少地下水超采、提高灌溉农业的生产力,水利部门主导建立了水资源综合流域管理系统,配套其他措施,实现减少无效蒸发、涵养补充地下水、增加坎儿井出水量等目标。

▲坎儿井掏捞

同时,文物部门主要以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为突破点,对坎儿井文物本体进行加固维修,并在此过程中疏浚暗渠、修整明渠,大幅增加了出水量。自2009年至今,累计加固维修坎儿井130条,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左右。与之配套同步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一是摸清家底,夯实基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考虑到坎儿井独特的价值和现状,自治区组建了坎儿井专项调查队,从人员、技术、设备、物资上给予充分保证,第一次从文物的角度对全市坎儿井的地理位置、基本资料、图片资料、保护现状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摸清了全市现今坎儿井的保存状况。二是科学指导,论证先行。自2008年起,文物部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多次赴新疆,实地调研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组织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方案设计论证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坎尔井保护的有效办法,积极推进了《坎儿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极大地夯实了坎儿井工作基础,为后续全面铺开保护工程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强坎儿井科研工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坎儿井测年、病害研究等科研工作,为坎儿井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三是依靠基层,注重培训。2009年3月中旬,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吐鲁番市政府承办的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培训班顺利召开,专家为坎儿井农民掏捞队人员授课。此后,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培训工作被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并实现了常态化。自2009年至今,累计培训近1000人次。

同时,在维修过程中结合“活态文化遗产”的特点,注重以老带新。在维修加固过程中,掏捞队始终按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来维修加固坎儿井,真实保护了现有实物原状,实现了最小干预,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是水利部门还是文物部门,都将坎儿井的保护利用置于区域社会民生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都将实施的落脚点置于坎儿井存续的“民间土壤”中,即以坎儿井为核心的社区,都将强调不同职能部门的联动、坎儿井与其使用者的联系作为前置条件。


坎儿井与社区生活

坎儿井的价值体现基于以坎儿井为核心的社区,又作用于社区生活的发展进步,当地围绕坎儿井与社区生活开展了系列工作。

1.通过卓有成效的规划、传承和改造,以坎儿井出水口及蓄水池周边微环境改造为切入点,使之成为周边社区文化中心。目前,吐鲁番文物部门正着手准备坎儿井微型景观项目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吐鲁番市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坎儿井,对其龙口及蓄水池区域进行适当的景观处理,将其打造成为社区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集中区,从而充分发挥坎儿井文化、景观辐射效应。

2.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及形式多样的旅游推介,鼓励社区参与其中,提升自豪感、增强荣誉感,提高社区凝聚力。如吐鲁番现有以坎儿井为主体比较有影响力的对外开放景区两处,年均接待游客人次达50万以上;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乡霍依拉坎儿井被当地村委会开发生产矿泉水,目前已正式投产外销并成为当地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多勒坤坎儿井蓄水池由当地村集体投资数百万元建成占地百亩、蓄水面80亩、常年蓄水深度2米的微型水库,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调配,不仅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每年仍可结余水资源补偿费约50万元以上;吐鲁番市亚尔镇五道林坎儿井、鄯善县辟展乡滴水泉坎儿井均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成为旅游休闲区等等。

3.坎儿井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2015年初,在吐鲁番文物部门的推进下,组建了吐鲁番坎儿井文化遗产传承人员库,多名坎儿井传统技艺匠人参加培训共同交流坎儿井保护经验;组织传承人进行培训,带动社区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社区为载体分别成立民间施工队,参与到保护工程中,通过坎儿井维修加固以当地村民为施工主体的模式,实现了坎儿井的惠民利民,也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结  语

吐鲁番坎儿井的保护与利用是人类探索水资源管理利用模式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并以改善水环境为切入点,引导机井、河渠等的合理布局,促进地面和地下水达到最优组合。同时,以文化遗产认同为目标,对坎儿井进行修缮保护。

坎儿井历经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依然以其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和独树一帜的文化价值流淌在新疆的广袤大地。它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是先辈们顽强与恶劣环境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写照,是因地制宜、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体现,是各族人民智慧融合的伟大结晶,是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具体产物。通过重塑坎儿井精神、关注坎儿井社区文化,既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回顾,也对当前环境下团结全疆各族人民群众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陈欣伟  李刚  胡振卉


  编辑:蔡   苧

  审核:王龙霄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