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河北隆尧柏人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系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周秦汉城址之一

摘要: 柏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城西12.5公里的双碑乡境内。柏人城春秋晚期属晋;战国时期属赵国,是仅次于邯郸赵王城的第二大城市。柏人城地处华北平原,其北邻泜河,三面环岗,城内地势北高南低。柏人城遗址城墙现存部分高达6~7米,周长8017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遗址北部为村庄所压,其余部分多为田地,城址总体保存情况较好。2013年柏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1航拍照鉴


柏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城西12.5公里的双碑乡境内。柏人城春秋晚期属晋;战国时期属赵国,是仅次于邯郸赵王城的第二大城市。柏人城地处华北平原,其北邻泜河,三面环岗,城内地势北高南低。柏人城遗址城墙现存部分高达6~7米,周长8017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遗址北部为村庄所压,其余部分多为田地,城址总体保存情况较好。2013年柏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F1航拍照

鉴于柏人城遗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领导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充分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拟计划对该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开展多年连续性的考古工作。2018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16级考古学专业学生于8月至12月在柏人城遗址开展考古田野实习。结合工作计划和遗址实际情况,该年度在城址中部偏东区域布5×5米探方35个,另对城址东城墙北段局部进行解剖,布5×5米探方6个,实际发掘面积1027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揭露灰坑147个、灰沟4条、墓葬6座、房址2座、水井3个,出土陶、铜、铁和骨蚌器等标本2800余件,现将此次发掘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城内中部偏东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6层,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7~2.9米,现将各地层堆积情况介绍如下:第①为耕土层,黑褐色,土质较疏松,包含砖块和青花瓷片等。第②层为明清时期文化层,为黄色土,土质较疏松,含较多细沙、砖瓦、陶片等,亦有少量青花瓷片和黄釉瓷片。第③层为唐代文化层,褐色土,稍发灰,土质疏松。本层中砖瓦片堆积丰富,另有少部分陶片、瓷片和动物骨骼。瓦片可分板瓦和筒瓦,陶片主要为泥质灰陶,纹饰多为绳纹,其次为凸弦纹,可辨器型有碗、盆、罐。瓷器中可辨器型多为碗。第④层为汉代文化层,土色灰褐色但稍偏暗红,土质细腻、粘性较大,出有陶片、瓦片和动物骨骼。陶片主要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凸弦纹次之,可辨器型有盆、豆、碗和罐等。第⑤层亦为汉代文化层,红褐色土,土质胶结。包含物极少,出有少量陶片。陶片主要为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可辨器型有盆、罐、豆、鬲和碗等。第⑥层土色为青灰色、较致密,未发现陶片等包含物,年代暂不明确。⑥层以下黄色土,致密、极纯净,为生土层。其中③、④层和⑤层下开口遗迹较多,可举以下数例。

解剖城墙时发现的人骨坑


人骨坑局部

③层下遗迹主要为灰坑和灰沟两类,以H80和G3为代表。H80平面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斜壁较缓,底部不平略有起伏。长3.2米,宽2.6米,最深50厘米。H80内填土为灰黑色土,出有陶片、动物骨骼等。可辨器形以罐、盆为主,亦见少量碗、甑和瓮。G3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条形,东北—西南走向。斜壁较缓,平底南高北低,略有起伏。长9.7米,宽2.2米,最深80厘米。G3内填土可分两层,第①层水平分布,②层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①层厚约20厘米,为黄褐色土,硬度较大,包含物基本为砖瓦碎片。②层厚约40厘米,为灰黑色土,间杂有红色、白色土,土质松软,黏性较大,出土遗物多为陶片。可辨器形以罐、盆为主,亦见少量碗、甑、瓮。

▲G3航拍照

▲G3出土器物

④、⑤层下遗迹类型丰富,见有灰坑、灰沟、房址、水井和墓葬,以H135、H146、H147、F2和J1为代表。

H135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遗迹西壁较直,东壁整体为弧形,坑底较平整。遗迹最宽处为1.50米,最深处约为1.38米。在坑壁上发现3个疑似脚窝的圆形小龛。H135填土为灰质粘土,出有4件陶釜。H146平面呈较为规则的椭圆形,坑壁较直,坑底平面呈长方形,较为平整。长约1.5米,宽约1.2米,深约2.6米。H146填土为黑褐色,在坑底北部发现5个陶罐,还出有骨器、动物骨骼等。

▲H146出土器物

F1为半地穴式砖墙瓦顶房,为长5.6米、宽4.3米的长方形。底部做房基的砖较上层砖厚,规格为33×17×8厘米,上层砖约28×15×6厘米。北墙较完整,现存1~4层砖;东墙保存最为完好,最厚处13层砖,东墙北部残存5层砖;南墙墙砖最厚8层,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至东南角处砖墙全部消失,向西递减为1层。西墙仅在西南角存一块砖,与南墙成一直角。东、南、北三面残墙均为“全顺”式垒砌。居住面呈层状分布,褐色较硬,厚16厘米。

F1内出土器物

J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井上近圆形坑,一部分是砖结构部分。井上部坑呈不规则圆形,直径1.82米;斜直壁,深86厘米处可见井口。井口由两块残砖和井圈组成,在井口中部距井口60厘米处,发现有两节筒瓦立柱,共有四个完整筒瓦,两两对拼成柱状,共两节。自上而下共有五层井圈,井圈深1.58米处见有淤泥层,淤泥层深1.06米到达井底,底直径为70厘米,J2总深3.42米。

J2局部照

除在城内中部偏东位置发掘以外,今年还对东城墙北段进行了局部解剖。在城墙部分的解剖中,探方普遍深3米左右,探方上部可见10厘米左右的夯层,而至底部城墙上层略变厚。在解剖城墙中出土陶片与城内发掘区相同,多为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陶豆、碗、罐和盆等,与遗址内基本相同,根据战国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年代学研究成果,推测其建造年代最早可至战国中晚期。在解剖城墙时,还在城墙旁发现宽1.65米左右的人骨坑,坑内至少有20余具人骨,人骨均不完整、较为散乱,可能为建造城墙祭祀性遗存。

旧县志记载“晋文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左传》也曾记载春秋晚期晋卿内斗中,范氏和中行氏曾逃至此地。但通过解剖城墙,柏人城的城墙内出土陶片和城内遗址相同,城墙的建造年代应在战国中晚期而非春秋时期。在城内遗址的发掘中,战国秦汉时期文化层中发现有房址、水井、灰坑和窖穴,似表明这一时期此处可能为普通的居住区;而唐代时期文化层中出现的陶轮窑具及骨器(骨料),说明此处极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此次发掘揭露的类型多样遗迹,以及出土众多器物标本,为了解古代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柏人城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周秦汉城址之一。柏人城遗址的发掘对认识东周秦汉时期地方城市历史沿革、城内布局及功能分区有着重要意义。当然,由于遗址面积大,对城址的深入认识尚需更多工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编辑:姜 旭

审核:王龙霄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