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甲骨文材料全面整理研究的新动向(宋镇豪)

摘要: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3000 多年前殷商王朝时期的甲骨文,与当今的汉字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字的鼻祖。甲骨文属于殷商王朝后期王都内的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通过甲骨文的探索,可以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和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特征、品格与演绎始源。甲骨文厚实的原始素材,使有古文字可资考索的中国上古文明史相应上推,为我们穿越3000 多年历史时空隧道、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3000 多年前殷商王朝时期的甲骨文,与当今的汉字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字的鼻祖。甲骨文属于殷商王朝后期王都内的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通过甲骨文的探索,可以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和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特征、品格与演绎始源。甲骨文厚实的原始素材,使有古文字可资考索的中国上古文明史相应上推,为我们穿越3000 多年历史时空隧道、近距离观察殷商社会、“拉长”中国上古史、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提供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历史数据,对于加强中国上古史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人文演进、科学发展的认识,均有其积极推动价值。

    2016 年5 月17 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而在三年前,2014 年5 月30 日,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中就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 多年,3000 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两次重要讲话,总书记都指出了甲骨文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全面整理的必要性

    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在上世纪80 年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 年第5 期)一文中,统计出1899 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出土总数约计15 万片。对此数据,学界有异议,或认为在10 万片左右。我们重新作过一番调查,结论是只多不少,仅北京地区就收藏有7 万多片。新世纪之初,在申报甲骨文世界记忆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进行了确认。

    上世纪中晚叶《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等集大成著录集的出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不可周知的原因,仍有不少遗漏和疏略等不尽人意之处。一批国内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单位,往往只是部分被著录。而散落民间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许多都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性整理和公布。故有计划将各家甲骨藏品尽可能进行搜集整理,辨其真伪、别其组类、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著录公布,必可嘉惠学林,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有心者当可大有作为。

  甲骨文的全面整理和研究进入新时期

    进入新世纪,甲骨文材料的全面保护、整理、研究与著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启动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构建电子数字化甲骨文字形库、2016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资料、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立项……近10 多年来,随着一个个堪称大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展,殷墟甲骨文正进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时期。有序地将各地大宗甲骨文藏品加以彻底整理研究与著录公布,通过整理促进研究,推动交叉学科协同探索,有利于发现问题、承认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甲骨学科建设,为加强甲骨文遗产的保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和甲骨人才培养,为国家制定的“十三五”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 年故宫博物院与山东博物馆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全面整理研究,被同时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科学发掘出土甲骨文的整理墨拓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2016 年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大课题也相机启动。为了把握甲骨文研究新阶段的发展动向,拓展学术研究新契机,凝聚共识、激励创新,2015 年12 月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华北地区七家大宗甲骨文藏品单位(七家合起来有甲骨文藏品81200 多片,约占海内外所藏殷墟出土甲骨文总数的一半以上) 的专家学者,在山东博物馆召开了“全国首届甲骨文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2016 年12 月8 日,我们在山东博物馆又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甲骨文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专就甲骨文全面保护整理展开研讨。会议倡导科学精神,继往开来,合力推进甲骨文遗产的保护,增添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新活力,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鼓舞人心的引领推动作用。

  

  

  

已经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在笔者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与有关方面合作,先后推出了以下8 种甲骨著录集:

    《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线装书局2009 年)上海朱孔阳藏戬寿堂旧拓639 片,属戬寿堂甲骨早期佳拓。后附《甲骨文集锦》二卷,为不见于《戬》的同批之物,上卷《殷虚文字拾补》135 片、下卷《殷虚文字之余》158 片。三批总计932 片。近百片《合集》未收。

  

    《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著录安阳张世放收藏甲骨385 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著录甲骨2024 片, 已被《合集》《合补》收录1278 片,仍有642 片未被两书著录。

    《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著录俄国冬宫藏甲骨202 片,绝大部分未正式公布过。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著录甲骨2217 片,主要为“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雪堂)的旧藏品,少量为日人岩间德也藏品。发现新字及新见字形30 多个,还发现一批新辞例与新用词。

  

    《殷墟甲骨拾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著录安阳民间所藏甲骨647 片,有不少新材料。如第646 人头骨刻辞、殷墟出土人头骨刻辞迄今总共发现15 片,此又增一新例。647 为牛距骨绿松石镶嵌记事刻辞,实不多见。还发现一批新字与新见字形,有的为新见殷商方国名,有的是新见祭名,有的为建筑称名等。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著录甲骨208 片,为罗福颐、孙作云及重庆白隆平旧藏,部分为卫聚贤、罗伯昭捐赠。当年《合集》选收了36 片,其后《合补》又择选3 片(1 片与《合集》重),其余约140 多片没有被著录过。

  

    《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著录原笏之高鸿缙辑集甲骨拓本1867 片。

    以上8 书总共著录甲骨文8476 片,我们采用分期断代,按字体别其组类,再按内容次第排序,以甲骨彩照、拓本、摹本、释文与来源著录检索表互为一体的体例形式编集,为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提供了一大批新资料。比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有中国殷墟出土甲骨202片,是1911 年之前俄罗斯著名古文书研究家列卡契夫(Н.П.Лихачев) 购藏,1925 年归爱米塔什博物馆保管。列卡契夫曾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学家伊万诺夫(А.И.Иванов) 教授合作研究,1932 年苏联科学院语言思想研究所布那柯夫(Ю.В.Бунаков) 进行专题研究,因卫国战争而未能完成。1958 年历史所胡厚宣教授与本世纪初俄国刘克甫(М.В.Крюков) 教授也曾部分整理,但均受条件所限,未能全面整理著录这批重要材料,深为憾事。前几年我们与爱米塔什博物馆方合作,对其全部甲骨藏品进行墨拓、照相,再进行分期分组类断代、缀合、考释,以及撰述介绍文字和研究论文,以彩照、拓本、摹本、研究为一体的著录形式,编辑出版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彩照包括甲骨正反侧面照片,除了为便于观察钻凿形态外,也留意于有的侧边文字,以及甲骨边缘锯截错磨整治等人工干预痕迹,还意在存真上下左右断口厚薄,以供甲骨拼缀的验证,既满足了学界长期以来的期盼,也了却百年来四代学者的夙愿。

    再如《笏之甲骨拓本集》,原骨不少已流落日本,有的曾著录于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18 年)、金祖同《殷契遗珠》(1939 年)、《龟卜》(1948 年)、饶宗颐《日本所见甲骨录》(1956 年)、渡边兼庸《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1979 年)。其中的一批甲骨,归了日本河井荃庐(1871-1945) 收藏,1945 年3月10 日美军空袭东京,位于千代田区九段富士见町的河井氏邸波及,甲骨遭到战火焚烧,损毀严重,劫余甲骨后入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 年)有著录。数年前,笔者应邀访问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在平隆郎教授陪同下,观察过这批甲骨,所见色泽灰白、开裂断缺、表皮剥落、收缩形变,仍是惨不忍睹。此是河井藏品未损前的早期拓本,有可能墨拓于流入日本前,保存了甲骨原先形态,片形、字迹、墨色等明显好于《东大》,弥足珍贵。

    为赓续《甲骨文合集》“辑集殷墟出土甲骨文之大成”的前绪,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暨中国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历经前后8 年的艰辛工作,已经结项,辑集了《合集》与《合补》漏收的旧著旧拓殷墟甲骨文,以及编集《合集》问世后散见各处的甲骨文,补收补拓部分公私诸家所藏甲骨文,整合有关甲骨缀合资料,总计著录甲骨文达3 万片,将提供一部材料详尽、能反映当今学术前沿水平的大型甲骨著录集,并且尽可能体现甲骨学研究的新认知,全面体现百余年来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另外,笔者主持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藏墨拓珍本整理与研究”创新工程项目,也于去年结项,预计有8 种甲骨珍本与孤本出版,其学术意义在于努力使一批甲骨墨拓珍本的原貌及蕴涵其中的原始学术信息得到带有抢救意义的整理保护,为揭示甲骨文庋藏事略和诸家收藏曲折情委的学术史提供新的考订途径,同时也通过分家分册集中刊布甲骨拓本丛编的甲骨文著录形式,为学界提供一批学术研究新成果。

  

  

  

  当前的工作

    时下,笔者正在全力主持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工作:

    一是2014 年11 月5 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由山东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承担。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数量达10580 多片(胡厚宣先生早先的统计是5468 片,并不确实),主要为加拿大明义士(约8600 片)、德国人柏根氏(124 片)、上虞罗振玉(1200 多片)、临淄孙文澜(9)、济南王惠堂(79)、山东文管会与原齐鲁大学(530 多片)等旧藏,属于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当年《甲骨文合集》和《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两书,总共才公布了1970 片,未经著录的多达8600 片以上

    二是2016 年12 月21 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子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天津博物馆是全国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单位之一,数量1800 多片,主要为王懿荣、王襄、孟广慧、罗振玉、王福重、李鹤年、陈邦怀、方若、魏智、徐宝祠的原藏品,其中王懿荣、王襄、孟广慧三位是甲骨文最早发现者。部分甲骨文1925 年曾著录于《簠室殷契征文》,然因“印刷不精,且多割剪”,书出之后,受到一些学者诟病,“多以材料可疑,摒而不用”。比如1930 年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即说:“伪片之传播者,在中国则当推天津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一书,此书所列几于片片可疑,在未见原片之前,作者实不敢妄事征引。”商承祚也认为:“王书纸厚墨重,笔划侵蚀,字形恶劣,讹误百出。”1932 年商氏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还怀疑说:“殆王(襄)氏摹刻而自欺欺世也。”但到1935 年,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述例”中对自己的看法作了郑重纠正:“余曩声言其伪,今案乃拓印不精,文字多上粉,原物不伪,特坿正于此”。孙海波有专文《簠室殷契征文校录》,力证其片片皆真。邵子风在《甲骨书录解题》也辨析说:“今观书中所录各版,颇多讹误,去真已远,故书初出时,论者见其文字契刻殊劣,疑为赝品。然……王书材料非伪,惟因各版割裂剽夺之处甚多,复由作者手加摹写,故文字失真,有似于伪耳。”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在《殷墟发掘》一书中也明确指出:“王氏精于鉴别,书中并无伪品。”可惜受限于诸多原因,解放后的大型甲骨著录书《甲骨文合集》仅仅只是选收了其中一部分,有500 多片失收。天津博物馆甲骨文藏品其实从未彻底系统整理和全面公布过,成为甲骨文发现迄今118年来的一大憾事。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属于甲骨文发现史上最早期的传世品,片大字多,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天文历法、自然生态、交通地理、方国外交、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制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两馆所藏甲骨文经过长达近90 年的“冷封”,有的骨片面临破碎粉化,有的文字残泐消磨,如不及时清除污垢虫蠹对甲骨的腐蚀,则将因人为物故或其他自然因素而招致“甲骨文收藏之日即澌灭之期”的时代遗憾,更不要说对甲骨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学与中国上古史研究所将造成的损失了。山东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大部分没有照片、拓本和摹本,“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与“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两大课题,不是因循守旧,必须别开生面,遵循“保护第一,整理第二”的原则,全面彻底保护性整理研究两馆全部甲骨文藏品,进行多角度高清晰拍摄、整体性毡墨传拓与文字文例考释研究,编辑出版两部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山东博物馆所藏甲骨》与《天津博物馆藏殷墟甲骨集》,使这两批中华古文化遗产齐整地公诸于世,也有助于保护这批3000 多年前古文明瑰宝的可贵信息完善地留传给子孙后代,同时要通过课题的实施,推动甲骨学科的建设,加强甲骨文专业人才的历练和培养。

    随着新世纪以来甲骨文材料全面整理与研究的有序进行,全国性的甲骨藏品家底清查及其保存现状调研的开展,有关甲骨藏品抢救性保护措施有望得到逐步落实,甲骨文研究渐呈专题化和系统化,甲骨学术史研究趋于精准化,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有望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相信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能有所改观,能够服务社会需求,扩大甲骨文与甲骨学知识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凝聚国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 完-

亚洲考古发布(Asian archaeology)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中国文物报2017-08-25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