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阿尔寨石窟

摘要: 阿尔寨石窟,指的是在高原上,屹立的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的石窟。石窟的构造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130公里,距乌海市50公里 ...
阿尔寨石窟,指的是在高原上,屹立的一座高约8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苏默图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的石窟。石窟的构造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

阿尔寨石窟(又名百眼窑石窟)位于内蒙 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乌兰镇阿尔巴斯苏木80千 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9°50′53.2″,东经 107°16′34.5″,海拔1417米。测点位于石窟中 心点,测点地形为平地。石窟地处草原,坐落于 凸起的苏默图阿尔寨山红砂岩山体四壁。
苏默图阿尔寨山平顶桌形,呈椭圆状,东西 长约300米,高约80米,为拱卫河西地区的重 要军事塞地。西夏时期属夏州和宥州,南逾定州 为兴庆府。
山顶平坦处为元代大型寺庙遗址,总面积约 1200平方米,呈南北向,尚存残墙。遗址散见黄、 绿色琉璃瓦当和滴水、兽头等建筑材料及瓷器碎 片等,并首次发现模印回鹘蒙古文青砖。
阿尔寨石窟是以西夏时期为主体的中型石窟 群,在西夏时期佛教石窟寺中具有代表性。石窟 始创于北魏,西夏、元、明时期继续开凿,分上、 中、下三层,共计65窟。其中保存较完整者43窟, 塌陷、沙埋及未成形者22窟。石窟尚存西夏中晚 期浮雕覆钵式塔24座;初断为西夏时期浮雕楼 阁式塔1座,高约1.6米。洞窟存有近千幅壁画, 时代为西夏早中期、蒙元及明代。石窟分大、中、 小三种形式,其中大型主窟1座,位于南壁正中, 门外左右通达各窟,门前有台阶直达山下。
西夏时期均为中型洞窟。各窟面积均约20 平方米,高约2.5—3米不等,方形。窟内前壁正 中凿拱形门或长方形门,后壁正中凿主佛龛,主 佛龛两侧分布上下2排佛龛,左右侧壁对称凿2 排佛龛。窟顶正中雕方形莲花藻井,面积均约0.5 平方米。外壁浮雕覆钵式及楼阁式塔。窟内壁画 丰富,按内容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西夏早中期, 显宗题材,近似“敦煌壁画”,以石绿色打底;后 期为西夏晚期,密宗题材,出现大量藏传佛教双 身明王像、胜乐金刚像、十一面观音像及密宗大 师说法图、礼佛图等,人物形象夸张,色彩艳丽。
阿尔寨石窟因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 响,部分壁画脱落、漫漶不清,塑像不存。1956 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张郁先生发现。 20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田 广金先生实地考察并首次报道。20世纪八九十 年代之交,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和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对石窟中回鹘文、藏文榜题做 了重点考察。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会同 伊克昭盟博物馆(今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鄂托 克旗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考察组,对石窟进行综 合考察,取得重要收获。20世纪50年代后,阿 尔寨石窟出土大量重要西夏文物,并收入馆藏。
1991年,阿尔寨石窟被鄂托克旗人民政府 公布为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 “自治区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尔寨石窟·区域位置图 (5-1)



阿尔寨石窟·地理位置示意图 (5-2)


阿尔寨石窟·远景(由西向东) (5-3)


阿尔寨石窟·廊道(由南向北) (5-4)


阿尔寨石窟·石窟门 (由西向东) (5-5)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130公里,距乌海市50公里。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该山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0余米,在险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阿尔寨石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草原石窟寺,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

阿尔寨石窟 ,在鄂托克旗公卡汉乡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有130公里,它至今还是一个“谜”。在茫茫大漠草原怀抱之中的一块丘陵地上,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该山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山高出周围地表面约40余米。山虽小,但岩壁陡峭,在险峻的峭壁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是谓“百眼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风吹雨打自然风化侵蚀,岩石疏松,山崖坍塌,部分古窟已遭到破坏。目前,还能看到的石窟尚存49座,这些石窟不很规则地排列在岩壁上,以南壁为最多。石窟的排列可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在石壁的中上部,还有9座造形、大小不等的浮雕石塔点缀在大石窟之间。
石窟的构造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大型石窟只见一座,位于南壁正中,门向南,可能为该山主窟,内部已经坍塌。根据门外可见的雕凿痕迹来推断,窟檐和门框可能为木建筑结构。门外有台阶,可直达山下,并可向左右两方通往其他洞窟,但均遭破坏。其余石窟均分布于主窟两侧。中型石窟,长宽一般为4.5×4.5米,高2.5米,窟室方正,前壁正中凿拱形门,后壁正中雕出主佛

龛两侧布有上下两排佛龛;左右两侧壁(即东西两壁)也对称地雕凿有佛龛两排。
窟顶有部分佛像绘画保留。窟顶正中雕出64×64厘米莲花藻井,藻井周围分成32×32厘米方格,方格内有坐佛画像及其他彩绘。有的藻井呈迭涩的方形。小型石窟,长宽一般为3×3米,高1.5米,由洞口进深为4.65米。
周壁制作平整,人工凿痕规整有序,佛龛窟壁抹泥刷白,绘有彩画,但大部已风化剥落。其中一座稍大者,四壁绘彩画佛像,周围隐约有藏、蒙两种文字。有的窟门外石壁上也雕有藏文。山的顶部成一平地,有建筑遗迹残存,但其布局已辨别不清。在山坡与山脚下,也有绿琉璃瓦、砖、瓦当及次瓷片等遗物,可能是从山顶或山壁石窟中塌落下来的。

这就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百眼窟”,一座小小的孤山,许多神奇的石窟,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又扑朔迷离的绘画雕刻的艺术宫殿。这究竟是什么时代遗留下来的奇迹?有人据石窟的构造、石塔的造形与残存壁画的内容,推断其为元代或元代稍晚时期的遗作,但难于确证。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精巧的艺术,都足以令今天的人们惊奇、感叹不已。
2018年8月鄂托克旗政府全面启动阿尔寨石窟壁画和岩体保护工程,委托敦煌研究院组织实施,眼下石窟本体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整个工程计划2021年全部完工。 [2] 
石窟布局
阿尔寨山上原有寺庙建筑,至今仍有6处遗址;环山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风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围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尔寨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佛寺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阿尔寨石窟目前仍有近千幅壁画得以保留。其中成吉思汗遗迹,喇嘛教文化艺术,以及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等,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可惜尚未为世人所知。
蒙元时期是阿尔寨石窟的全盛时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时,曾在阿尔寨地区活动过。灭西夏之后,阿尔寨石窟即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为祭礼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用于佛事和祭祀。
阿尔寨石窟东南侧的10号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时的住所。该石窟门口树有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威猛神勇的苏勒德神矛,门西侧壁上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门前的石崖时住所,而且在阿尔寨各石窟中,此窟夏秋季节最为阴凉。在108眼石窟中,这眼窟是最特殊的,别的窟均是依山势在侧面开凿,唯独这边上,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的,前方一里以外据说有树立成吉思汗箭靶处,至今仍可寻到。

在第28号窟中,有一幅壁画值得认真研究,这幅壁画是“成吉思汗安葬图”。它为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应是表现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战时的场面。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表现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猎野马时,所乘“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右侧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左侧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绘一妇人,似在垂首痛苦,那是表现成吉思汗逝世,随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的画面。
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西北处,有一人工开凿的坑道,下连一石窟,据介绍是成吉思汗养伤眼窟是从地面下挖然后开凿的。这眼窟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是否此窟即为图中之墓葬,曾为成吉思汗逝世之后的停灵之所呢?
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石窟中的壁画,多为彩色,以绿、红、黑、蓝、白、黄为主,为矿物质颜料,经历了数百年仍斑斓如新,实属弥足珍贵。也有仅以黑色线条白描的,似为未来得及上颜色的未完成之作,但也可看出线条流畅,技法纯熟,十分难能可贵。

阿尔寨石窟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较大规模的、坐落于内蒙古草原的石窟,仅此一座。
石窟壁画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俗称“百眼窑”,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苏木西南30公里处,距乌兰镇有130公里,距乌海市50公里。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该山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0余米,在险峻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据初步研究,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现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
窟内现存的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阿尔寨石窟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称,在中国石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成吉思汗曾率军在阿尔寨筹谋攻灭西夏,

另外,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世俗壁画,又以《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图》 、《蒙古帝王葬丧图》最为珍贵。壁画上附有绘画内容的文字包括藏文、回鹘蒙文和梵文,反映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状况,特别是早期回鹘蒙古文榜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遗址。
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瑰丽多彩,是该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壁画多为彩色,以绿、红、黑、蓝、白、黄为主,颜料为矿物质,历经数百年仍斑斓如新。也有仅以黑色线条描绘,似尚未完成之作。其中密宗法王图、从一男一女至五男一女的男女双修图、西夏释迦牟尼及供养菩萨像、元代礼佛图等有重要的宗教、艺术价值。壁画风格表明阿尔寨石窟曾是黑教、红教、花教、白教、黄教等各大流派的汇聚地,展现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也为研究北魏经西夏、蒙元乃至明代藏传佛教各派的宗教仪规、信仰内容提供了宝贵依据。
石窟考证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专家研究证实,成吉思汗在1226年第六次征伐西夏时的总指挥部,设在位于内蒙古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

以往学术界对成吉思汗征西夏的行军路线争论颇多,有的学者认为成吉思汗没有到过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等专家近年来通过对阿尔寨石窟及周边地区考察,发现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西夏时,其主力部队是在阿尔寨石窟地区集中的,成吉思汗还曾在这里养过伤。
巴图吉日嘎拉等专家在阿尔寨石窟及周围发现了成吉思汗到过这里的许多物证。在阿尔寨石窟以东20多公里处有80多眼深井,间距约为10余米,井深数丈。查阅史料获知,这便是《蒙古秘史》中两次提到的“翁浑——答兰——忽都黑”。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在这一带驻军几万(战马更众),如果没有众多水井是不能解决军卒和战马饮水问题的。
此外,《蒙古秘史》中还记载成吉思汗在“阿尔不合”地面围猎时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养伤。据考证,“阿尔不合”即今阿尔寨石窟所处的阿尔巴斯山;“搠斡儿合惕”译成汉文为“多窟汇聚”,就是阿尔寨石窟。《蒙古秘史》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在此养伤、召集众将开会,并不顾伤痛初愈率军在贺兰山大败西夏军的全部过程。
在阿尔寨石窟第31号窟中,专家们还发现一幅大型祭祀图壁画。专家认定,这幅壁画的内容是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和4个儿子被后人祭祀的场面。
巴图吉日嘎拉说,阿尔寨石窟因成吉思汗和夫人也遂征西夏时在此处养伤,并议定军国大计,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蒙古贵族纪念并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圣地。它也是成吉思汗转战一生的历史中既有地名又有准确地点的活动故址,其意义十分重要。
石窟史料
这是一座沉寂多年的石窟寺。在平坦的草原上,它的高大给人一种孤冷和神秘;在日落的夕阳中,它的美丽呈现出一种灿烂和辉煌。在鄂尔多斯地区西部的草原上,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阿尔寨石窟寺。这座由脆质红岩石形成的小山叫阿尔寨山,阿尔寨石窟寺的石窟依山开凿,与阿尔寨山融为一体,所以被人们称为“阿尔寨石窟寺”。据传阿尔寨山上原有100多眼石窟,当地人又把它俗称为“百眼窑”。
阿尔寨石窟中保留着近千幅壁画,壁画的颜料为矿物质,颜色多为绿色、黑色、白色、褐色等,壁画的时代主要为西夏、元代和明代,壁画内容丰富,是石窟寺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31号窟)这是西夏时期的高约40厘米的供养菩萨像,其中一供养菩萨,束高髻,眉眼细长,上唇绘小八字胡,袒胸,身穿绿色紧身衣裙,肌肤呈白色;另一菩萨,赤足站立在圆台上,袒露上身,绿色飘带搭在胸前和两臂间,肌肤呈黑色,这两尊菩萨像是阿尔寨石窟寺中汉传佛教的艺术作品;而在同一石窟内却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壁画的蒙古风格。这幅壁画反映了当时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和白鹤衔尸等对灵魂升天的向往,具有明显的草原特点。
(28号窟)在另一石窟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男女双修图,一男一女色彩瑰丽,充满着神秘气息,有一些图画的背景光环用金铂所制,绘制极为精美,看起来富丽堂皇。
阿尔寨石窟寺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史学价值和佛教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阿尔寨石窟寺在中国北方,与其它石窟寺相比较它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它是在一个非常辽阔的草原上,突然凸起的一个山包,那么这个山包它有八十米高、三百多米宽、三百多米长。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坯砂岩山体的结构不是很好,容易遭到风化。另外最大的特点和不同,就是它里面的壁画内容。这个阿尔寨石窟寺里面的壁画,它反映了很多有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一些内容,正因为这点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这幅壁画中,一尊藏传佛教密宗法王像,约占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三,图的下部绘有100多位的各色人物。
这就是阿尔寨石窟寺中最珍贵的壁画之一,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图,经专家初步认定:这组图表现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及4个儿子,并排坐于高台之上,台下置放着供品,接受人们礼拜的情景。
在阿尔寨石窟寺的上部石窟中,还可以看到元代风格的网状壁画,上面整齐书写着回鹘蒙古文榜题,以及少量的梵文及藏文榜题,截止到目前,这是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它为研究中古蒙古文字语言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阿尔寨石窟的门呈长方形,有的石窟内有佛龛有的则无佛龛,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很多石窟内的壁画已经损坏,正因为如此,阿尔寨石窟寺的价值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1996年阿尔寨石窟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大型石窟建筑一般都出现于早期,据有关专家推断,阿尔寨石窟寺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是1000多年前的佛教建筑群。
“这个石窟寺它的里面曾经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比如说,在西夏时期的、在元时期的很多宗教的内容。你比如说,有红教的、黄教的、黑教的、白教的、各种宗教兼容并存。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世俗方面的一些内容。这方面对于将来我们研究蒙古历史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都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一些资料。那么对于将来蒙古学的研究是一个推动,它将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在与敌军的对峙中,成吉思汗曾在阿尔寨附近活动,一次他到阿尔巴斯山打猎,不幸坠马受伤。
至今在阿尔寨山上,有一处石窟传说是当年成吉思汗养伤住过的窑洞,门口竖立的苏勒德神矛,是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象征,门前石壁上凿有两道竖壕,是成吉思汗在阿尔寨养伤时射箭所坐,在前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还可以寻到成吉思汗以树为靶练剑的地方。阿尔寨石窟寺是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中,遗留的一处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可寻的故址。
阿尔寨山顶上的庙宇和敖包遗址,传说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而修建的,数百年来人们礼佛、祭祀的活动一直延续着。
阿尔寨石窟寺是唯一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既有佛及佛经故事,又有现实生活中伟大历史人物的具体内容的石窟;石窟内保留的中古佛教壁画内容,将成为研究中古时期蒙古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宝库。
佛教纪念堂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有这样一座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等位于农耕地区的国内著名石窟相比,它是坐落于草原上仅有的一座大型石窟,是唯一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石窟;并且既有佛经故事,又有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内容,尤其是其中成吉思汗晚年活动的遗迹和安葬图、崇拜图等,举世仅有。
草原上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山中。阿尔寨一词,蒙古语意为“隆起的”、“平地突起的”,整个阿尔寨是一座状似平台的红色砂岩小山岗,高约4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80米,山顶海拔高度为1460米。
被称为阿尔寨的山岗其实有3座,即“苏美图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和“巴嘎阿尔寨”。“苏美图”,蒙古语意为“有庙的”,“伊克”是大,“巴嘎”为小,亦即是说,总共有“有庙的阿尔寨”、“大阿尔寨”和“小阿尔寨”3处。这3座山岗以“有庙的阿尔寨”为首居南,“小阿尔寨”居东约1公里处,“大阿尔寨”居北。换句话说,阿尔寨石窟曾是个佛教寺院,是一座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创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
远景
石窟群分布在“苏美图阿尔寨”山岗上。洞窟多分布在崖顶以下高约30米左右的范围内,目前得到确认的有65个石窟,保存较为完整的有43个窟,其余多埋没于黄沙之中或倒塌。石窟中的塑像今已荡然无存,但每个窟中都多多少少留有一些塑像的残片。除此之外,石窟中目前仍有近1000余幅留存的壁画,包括多幅密宗法王画像、较完整的男女双修图和元代礼佛图等,堪称存世精品,这是石窟中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而反映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量世俗壁画更是举世罕见,如成吉思汗晚年活动遗迹和安葬图、崇拜图等,内容包罗万象,是研究近千年蒙古草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地理以及民风民俗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历史记载
阿尔寨石窟所在的鄂托克旗和阿尔巴斯山中,流传着许多成吉思汗与阿尔寨石窟相关的传说故事。传说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时候曾经路过阿尔巴斯山,并在山中狩猎。成吉思汗被坐骑摔下受伤之后,曾经在巴音温都尔的温泉处治伤,由此,该温泉至今仍叫做“沙日哈因?阿日善”,意即“愈伤之泉”。后来,成吉思汗又前往阿尔寨石窟,在石窟附近操练兵马。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这些传说并非无根无据,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佐证这些传说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蒙古秘史》第265节如此叙述:成吉思汗既住过冬。欲征唐兀惕。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惕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疋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之后,成吉思汗终于征服了唐兀惕即西夏,并将其国王处死。《蒙古秘史》在回顾这次征战时是这样讲的:成吉思汗自雪山起程。过兀剌孩城。却来攻打灵州城。时唐兀惕不儿罕将着金佛并金银器皿,及男女马驼等物,皆以九九为数来献,成吉思汗止令门外行礼。行礼间,成吉思汗恶心了。至第三日,将不儿罕改名失都儿惚,命脱仑杀了。对脱仑说,初征唐兀惕时,我因(于阿儿不合之地面)围猎坠马,你曾爱惜我的身体来……
阿尔寨石窟
众所周知,《蒙古秘史》一书以汉字标写蒙古文,因此,在分析这本书中的词汇时,必须要考虑到十三世纪时期蒙古语的特征。语言学家那?巴图吉日嘎拉博士(非本文作者)通过仔细分析十三世纪蒙古语的语音特征并结合鄂尔多斯蒙古语的特征之后提出结论,《蒙古秘史》中的“阿儿不合”和“搠斡儿合惕”意为“北方的公牛”、“众多石窟”,分别指今天的阿尔巴斯山和阿尔寨石窟。
保护人员
阿旺巴拉当今年72岁,他过去是曾存在于阿尔巴斯山中的门巴热仓(藏医学院)的最后一批毕业生,毕业以后便到离阿尔寨石窟往东约40公里的布日葛斯台苏美庙当喇嘛。由于布日葛斯台苏美庙毁于“文革”期间,所以阿旺巴拉当长期居住在阿尔巴斯山中的迪延庙。
御容图
从1991年开始,阿旺巴拉当决定在阿尔寨石窟23号窟进行合法的宗教活动,拯救这一处遗址并使其香火重燃。阿旺巴拉当曾告诉笔者,达拉特旗内的班沁召(寺院名)以前就设在阿尔寨石窟。班沁召从阿尔寨石窟迁走时,窟内的经文和佛像等宝物亦悉数搬走。他还说:“严密地讲,班沁召是阿尔寨石窟的继承寺。”
1991年,在鄂托克旗各地行医的阿旺巴拉当仔细探查了阿尔寨石窟。他为了使自己的计划得到其他更多的有学有识之士的支持和赞助,决定向高僧沙日布陶依森(已故)请教。依沙日布陶依森所见,阿尔寨石窟寺约建于700百年前蒙古帝国时代,岩崖上有一处极像椅子的地方,相传即是成吉思汗来到此地时坐过的地方。之后,阿尔寨石窟经久不衰,并于1645年左右的时候又重建过一次。
阿旺巴拉当又到黄河北岸访问了班沁召,并在那里见到了一位名叫巴拉藏的喇嘛。阿旺巴拉当要求说:“班沁召以前曾在阿尔寨石窟,如今,我们决定重建阿尔寨石窟寺,希望班沁召方面给予支持”。巴拉藏喇嘛听了之后,便将一个白法螺作为纪念送给了阿旺巴拉当。据说,这个白法螺就是很早以前从阿尔寨石窟寺带往班沁召的法物之一,现在,重返阿尔寨石窟的白法螺被喇嘛们视做至宝而保存于窟内。
1992年5月24日,迪延庙的沙日布陶依森来到了阿尔寨石窟。当年农历7月25日,以沙日布陶依森、阿旺巴拉当等为首的众多喇嘛和当地群众汇聚于阿尔寨石窟,吹响了从班沁召招请回来的白法螺并举行了盛大法会。就这样,阿尔寨石窟寺院正式宣告复兴。时至今日,喇嘛们以23号窟为寺庙,每月25日皆召开法会,附近迪延庙、多伦喜日克庙的喇嘛们都来参加。应该承认,喇嘛们常驻在阿尔寨石窟,对保护石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佛教界的人们来说,阿尔寨石窟并不是一处荒废的寺庙,也并不是一座孤寺。阿尔寨石窟寺庙曾经繁华一时,尽管后来走向了衰落,但并没有由此而中断,其继承寺班沁召一直延续至今。
石窟遗迹
阿尔寨石窟最晚从北朝时期成为礼佛之地以后,经隋唐及西夏,一直繁华不衰。在蒙古人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以前,阿尔寨石窟只不过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王朝的众多寺院之一。当蒙古人成为世界征服者之后,阿尔寨石窟寺的政治地位已登峰造极,蒙古人在这里长期祭奠成吉思汗,在整个蒙古帝国时期,阿尔寨石窟寺一直是祭奠成吉思汗的几个不同性质的纪念堂之一。
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大汗即位等国家重大礼仪活动均依萨满教方式进行。后来,忽必烈汗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帝师,获得了国教地位的藏传佛教很快开始渗入国俗领域。到1276年时,“荐佛事于太庙,命即佛事处便大祭”。可见,“佛事”与国俗已经紧密相接共处大祭。
蒙元汗室曾绘制历代祖先画像以供祭奉,祖先画像当时被称为“御容”。《元史》详细记述了大都城内各个寺庙所奉大汗御容。大汗活着的时候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长逝后是社稷守护神,大汗所建寺庙必须供奉其御容并祈求冥福。总之,蒙元祖先祭祀已由国俗和佛事双方参与,香火不断。
最令人惊奇的是,阿尔寨28号窟内南壁入口右方画有成吉思汗御容图,大小为120厘米×50厘米。在这幅图上,成吉思汗等人以阿尔寨石窟为背景端坐中央,其周围绘有近百数各色人等。其构图与鄂尔多斯部祭奉的八白宫内自古相传之画非常相似;人物姿势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元代曼荼罗中的大汗和哈屯一模一样。
石窟中的成吉思汗遗迹
此画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中央白色台座上绘有8人,左起第三为圣主成吉思汗,环绕在其周围的3女子自右首依次为孛儿贴哈屯、忽兰夫人和也速干夫人。成吉思汗左方的4男子当为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此8人皆着蒙元时期只孙服,众人前摆有供桌,上有献牲。
第二部分:台座右下方画有一女子率约20多人向中央8人行礼。此女子当为随成吉思汗征西夏之也遂夫人,他们亦着只孙服并携驼马和羊拜谒。
第三部分:中央台座右方偏下处有20多人向正中8人行礼。
第四部分:位于中央台座左下方有20多个着只孙服者由一官员率领分两排就坐。此画为阿尔寨石窟中人物最多的壁画,场面生动而壮阔,所含内容丰富无比。
应该注意的是,28号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地。除南壁画有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外,左右二壁皆画有藏传佛教之胜乐尊和愤怒尊。诸尊或手持盛血的骷髅杯或怀抱明妃,藏传佛教密宗认为他们象征永恒的世界。此类佛画一般遮在绢布之下,绝不向非灌顶者开放,唯供深造修密。那么,为什么要将圣主与藏传佛教诸尊绘在一窟之内呢?
我们知道,大凡宗教多慎重对待血与性,而藏传佛教之密宗则通过修行将血与性从不净的地位提高到了纯净至上的高度,并以此表现世界。正因为其克服了不净而使之圣化才达到了密宗的顶峰。可以说,28号窟同时又是密宗神圣之地。有权进入28号窟的人将不仅体会到世俗界天之骄子的神圣,而且将临界于佛教界的神圣。蒙古人非常巧妙地将自己和佛教结合起来并占据了阿尔寨石窟寺中的至高地位。
多闻天王
阿尔寨石窟31号窟南壁左侧还有一幅图,称其为《成吉思汗镇守蒙元汗室图》。在这里,成吉思汗以四天王之一多闻天王的形象出现,他右手拿宝伞,左手执宝鼠,上下左右为众夜叉和罗刹所围,带有典型的藏传佛教佛画传统。
多闻天王原本为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财宝之神库贝拉,在佛教神话中镇守北方并掌财富,故亦称“施财天”。蒙古人称多闻天王为那木萨莱,也认同其为财富之神。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认为多闻天王是成吉思汗长逝升天后而变成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信仰呢?问题似乎与忽必烈汗的帝师八思巴有关。
八思巴在其名著《彰所知论》中说:自佛灭寂后3250年,北方蒙古国先积福德,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成吉思先统一北方,后又征服了许多不同语言的疆域,犹如轮王。这种说法与多闻天王在须弥山执掌北方的信仰不谋而合。作为帝师的八思巴将成吉思汗推到如此神境高度,蒙古人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呢?
可以确定,阿尔巴斯山和阿尔寨石窟寺附近是成吉思汗晚年行军之地。当天之骄子长逝于此地之后,其子孙便将其御容描绘在佛教石窟寺院内的墙壁上以行祭奠祖先之礼,随着萨满教国俗与佛教的统合,升天后的大汗也就演变成了四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也就是说,阿尔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佛教纪念堂。
历史价值
阿尔寨石窟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较大规模的、坐落于内蒙古草原的石窟,仅此一座。石窟内有许多早期藏文、回鹘蒙古文榜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 
总体来看,阿尔寨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众所周知,佛教文化对于草原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曾起过重大影响。而佛教文化在草原土壤上生根发展,并与草原文化相互影响变通过程的许多细节尚有待于进一步揭示。有关阿尔寨石窟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无疑将为北方民族文化史,乃至大漠一带草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