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摘要: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
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千米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摩崖石刻在石门遂道的两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其中“汉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门颂”等最为著名。

褒斜道石刻 : 东汉至明清时期刻于褒斜道石门内外的石刻,其中以宋代以前的石刻为主。在陕西省汉中市境内。褒斜道由今陕西省宝鸡市以南,越过秦岭山脉,沿褒水至汉中,是中国古代连接关中地区和汉中、四川地区的交通要道。褒斜道的开创年代,有人认为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但至少在西汉时业已开通。后经不断重建或补修,唐以后有较大变迁。石门是褒斜道上一段南北向的隧道,位于褒城镇北3公里处,南北长14米,东西宽3.9~4.25米,高 4~7.45米,石刻就集中在石门的东西两壁及其附近。
  石刻现有45种,部分存于汉中市博物馆。内容大体可分为 3类:①修凿褒斜道、石门及其有关题刻;②修筑山河堰及其相关的碑刻;③题诗、题名和题额等。其中著名的有《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石门铭》、《修山河堰碑》等。汉魏时期的石刻在宋代已开始收集、传拓。清代对这批石刻曾进行调查,并由罗秀书等编著了《褒谷古迹辑略》一书。1960年和196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两次对栈道结构作了调查,并绘制了石刻分布图。这些石刻为研究古代交通史、水利工程史以及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材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石刻  主要记颂东汉时期开通褒斜道的事迹。有《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李君表》、《杨伯邳生平碑》、《鄐君开道碑》,全称为《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开通褒斜道碑》,隶书,摩崖石刻,在石门南。碑文记汉中太守鄐君,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用3年时间,役使广汉、蜀郡、巴郡刑徒2690人,开通褒斜道;并详细记载了工程量、用工数以及耗费的材料、钱粟等。《杨君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立,隶书,摩崖石刻,在石门内西壁。其内容为称颂杨君于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凿通石门的事迹。《李君表》,隶书,摩崖石刻,在石门内西壁。以"表"字为碑额,故称《李君表》,记李君修栈道勤奋,百姓欢喜,行人蒙福。《汉杨伯邳生平碑》,隶书,刻于石门内西壁《杨君石门颂》之右,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卞玉书。碑中记载伯邳和从弟颖伯的生平,是研究汉代职官制度的资料。
  北魏石刻  主要记载北魏时期重开褒斜道的情况。《石门铭》,正书,摩崖石刻,在石门内东壁,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王远书,石师武阿仁凿书。内容记述了东晋以后褒斜道荒废,石门也湮塞不通;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504)又重开褒斜道,于石门北一里,向西凿山为道;正始四年梁泰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自回车以南开创道路,至谷口二百余里,栈道宽四丈(约9米),路宽六丈(约13米),至永平二年完成。据研究,正始元年重开褒斜道,在石门北凿山为道,不经石门;正始四年羊祉、贾三德进行改道,工程浩大,为以后唐宋时期的褒斜道奠定了基础。《石门铭小记》,正书,刻于永平二年,在石门内西壁,为正始四年改修褒斜道的贾三德的题跋。



  南宋石刻  主要记述修筑山河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并称颂南宋时期重修山河堰的事迹。重要的有《山河堰碑》、《修堰碑》、《山河堰赋》。山河堰在今汉中市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传为西汉萧何所创,后代继有修筑,迄今不废。《山河堰碑》,正书,摩崖石刻,在褒水东岸的石壁上,碑文记述汉代以来山河堰引褒水灌溉,人民久享其利,称颂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吴璘缮修山河堰,灌溉田地 3万余亩的事迹。此碑在1936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碑文收入《褒谷古迹辑略》一书。《修堰碑》,隶书,摩崖石刻,在石门南20余米,记述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重修山河堰,用工159800余。《山河堰赋》,南郑令晏袤书,亦系记颂绍熙五年重修山河堰之事。
  参考书目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迹及题刻的调查,《文物》1964年11期。
 黄盛璋:褒斜道与石门石刻,《文物》1963年2期。

千古栈道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褒斜道,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斜道开凿建成,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
战国时期
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千米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文物保护
摩崖石刻在石门遂道的两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其中“汉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门颂”等最为著名。1969年石门修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汉中市将《石市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保存于汉中博物馆展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坐落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7公里的褒河水库内。
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通道,它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省眉县,全谷长250公里,统一名为“褒斜道”。褒斜道自战国时就凿石架木,路路续续地修起了栈道,后来又经果历代增修加凿,道才畅通无碍。道的两端有石门,北端名为“大石门”,南端是“小石门”,褒斜道石门是指小石门。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褒斜道石门是汉代开凿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重新修建。门洞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8米,北口高3.75米。石门上雕刻有许多汉魏以来历代名人的留诗题名,统称为石门石刻。1970年因为石门附近要修建褒河水库,所以全部的石刻被转移到了汉中市博物馆,并在那里进行复原、展览。
石门摩崖石刻中保存有大量的题咏,最为著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又以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所刻的《石门颂》最为珍贵。石刻的额题为:“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汉中太守王升立”,铭文赞颂了杨孟文开通褒斜道石门的事迹;《石门颂》是隶书石刻,书法古朴雄健,堪称汉代书法的珍品。 刻于石门东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铭为楷书,王远书写,字体流畅飘逸,秀丽隽永。
石刻中最早的是创立于东汉永平六年(63年)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碑》,记述了汉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的情况,碑的字体界于篆隶之间,十分雄浑古朴。
竖刻隶书编辑
《衮雪》摩崖: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
此处石多,水浪冲激,状如“衮雪”。高七O厘米,宽一五O厘米,右行横刻隶书“衮雪”两大字,字径四十五厘米,右侧有竖刻隶书“魏王”两小字,传为三国曹操过此触景而书。 曹操一生,曾两次来过汉中,一为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而来;一为二十四年(219年),与刘备争夺汉中而来。
清代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对“衮雪”二字评论说:昔人比魏武(曹操)为狮子,言其性之好动也。
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又有诗赞之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