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第127窟

摘要: 第127窟简介127窟为平面横长方形帐形顶窟,窟宽8.0米,深4.0米,高4.0米。前壁开门,正、左、右三壁各开一龛,供三佛,其余壁面均绘满壁画,是麦积山石窟壁画最丰富的洞窟。窟内各壁及其窟顶分别绘制了西方净土经变、维摩经变、涅槃经变、地狱变、睒子本生、十善十恶、帝释天出行、七佛等佛经内容,这些经变故事画都是国内最早、最大的经变故事画,而敦煌 ...

第127窟简介


127窟为平面横长方形帐形顶窟,窟宽8.0米,深4.0米,高4.0米。前壁开门,正、左、右三壁各开一龛,供三佛,其余壁面均绘满壁画,是麦积山石窟壁画最丰富的洞窟。窟内各壁及其窟顶分别绘制了西方净土经变、维摩经变、涅槃经变、地狱变、睒子本生、十善十恶、帝释天出行、七佛等佛经内容,这些经变故事画都是国内最早、最大的经变故事画,而敦煌同类的经变画最早是出现于隋代,晚于麦积山石窟近百年的时间。同时,画面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等的技法已经是相当成熟,在现存同时期的各类绘画作品中,尚未有在构图、技法、艺术成就等方面超越于此的,即使近百年后的敦煌的绘画作品,仍是逊色于此。在中国佛教史和绘画史的研究中都占有很高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将洞窟中的这些佛经故事及壁画介绍如下:


睒子本生:这是佛经中的一个宣扬敬老爱幼的故事,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思想,所以在南北朝时期曾广为流传。



这幅壁画长7.2米,高1.4米,由国王出行、射猎、误射、睒子倾诉、探望盲父母、盲父母哭诉、天神相救等画面组成,以连环画的形式,将不同的情节连续地展现开来。画面上的山川河流、树林巨石的构图及技法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美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舍身饲虎本生:这是一个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故事,这种以自我牺牲来换取他人的幸福是早期经变故事的主题精神。壁画位于窟内的左右两坡。


在窟内的东侧上披绘两个王子“回宫报信”,以鸟瞰式构图(从高空角度向下看)绘出了一座古代城池。在宫殿的台阶下方,有两人伏跪于地,这是两个王子向父母哭诉;台阶之上是国王夫妇,一个昏绝于地,一个仰头痛哭,周围的群臣都正趋步上前躬身劝慰。


窟内西侧上披绘饲虎部分,画面一部分已经残损,但饲虎的场景保存完整:在深山中的一块平地上平躺一人,一群虎围于周围正在吞食,极为悲壮。


正壁绘长达八米的涅槃经变,场面众多,气势宏大,绘有最后一次说法、入棺、众生举哀、八王争舍利、起棺、火化等众多的故事情节,是北魏时期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


窟内东壁上方绘制有《维摩诘经·香积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笔法流畅飘逸,技法纯熟。画面右侧的文殊菩萨稳坐于宝座之上,后有华盖;左侧是维摩诘居士,很随意地坐在华丽的方帐之中。


窟内西壁绘有西方净土变,宽5米,高1.6米。画面正中阿弥陀佛端坐于佛座上,后有殿堂宝盖,前有阙楼对峙;两侧大树参天,树下各有四人跪坐于地,各持箫、笙、筝、腰鼓、铣、埙、阮等乐器鸣乐演奏,中间有两身伎乐天轻舒长袖,应弦起舞,再前有一面大型建鼓,两侧各有一人和乐击鼓,天空中还有数身凌空舞动的飞天。整个画面僧众云集,歌舞升平,一派诱人的极乐世界的景象。


窟顶部分绘帝释天出行,帝释天稳坐于四条龙拉挽的宝车上,车后旗帜随风飘荡,前有众多的菩萨、飞天引导,后有力士相随。画面中菩萨、飞天的衣着飘带和旗帜的旌带占了绝大部分背景,下笔如走龙蛇,一气呵成,笔法流畅,丝丝缕缕、自如飞扬,如清澈的河底中顺水飘荡的水草,纷然而不杂乱;又如天空中被风吹动的流云,轻逸而又飘然。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无限的流动之感,令人眼花缭乱。古代工匠在仰首而画的情况下仍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足见其技艺高超。


正壁龛中为石雕的一佛二菩萨,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面带微笑,清俊飘逸,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在佛背光的艺术处理上尤为精妙,十二身飞天在背光边缘凌空飞舞,或弹拨琵琶、阮咸、古筝,或吹奏横笛、排萧,神情体态各异,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并且巧妙地利用飞天飞扬的衣裙飘带形成背光中的火焰纹图案,初看火焰跳耀,细视飞天翩跹,优美和谐,韵律感极强。



左右侧龛中为泥塑一佛二菩萨,主佛经宋代重修,菩萨为原作,东壁龛内的菩萨一个躬身向佛,右手托供品,表情恭谨;一个直身而立,头戴小冠,面形俊秀,身材挺拔;恭敬的神情之中露出淡淡的的笑意,似乎是为身处纯净圣洁的佛国净土而感到心神愉悦,爽然轻笑,使人觉得美不胜收。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