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由铜驼街说开去

摘要: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都城,即今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正中,今白马寺一带。  1 四代洛京铜驼街  东晋华延儁(jùn)《洛阳记》云:“汉有两铜驼,在宫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曹魏时,宫城正门阊阖门向南,直通大城宣阳门(大城南垣共置四门,从东数第三门为宣阳门),宣阳门因此成为曹魏洛 ...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都城,即今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正中,今白马寺一带。

  1 四代洛京铜驼街

  东晋华延儁(jùn)《洛阳记》云:“汉有两铜驼,在宫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曹魏时,宫城正门阊阖门向南,直通大城宣阳门(大城南垣共置四门,从东数第三门为宣阳门),宣阳门因此成为曹魏洛阳城的正门。二门之间的阊阖门南街成为整个都城的南北轴线。魏明帝时,曾置铜驼等诸兽于阊阖门南街,因此称铜驼街。

  西晋陆机《洛阳记》曾记载:铜驼高九尺,脊背比太尉坊还要高。《水经注》卷十六《谷水》记北魏铜驼街云:“阳渠水迳阊阖门南,又枝分夹路南出,迳太尉、司徒两坊间,谓之铜驼街。”《洛阳伽蓝记》载:北魏宫城前铜驼街两侧,西有右卫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东侧有左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宗正寺、太庙、护军府。

  陆机《洛阳记》又载:“洛阳十二门,门有阁,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夹道种槐、柳树。”文中的“十二门”,包括当时的宣阳门;门内大道,包括当时的铜驼街。

  陆机《洛阳记》载:“铜驼街在洛阳宫南,金马门外,人物繁盛。俗语云: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街上集少年。”可知当时的铜驼街是极为繁华热闹的地方。沿铜驼街向南,出洛阳城宣阳门南五里,洛水上有浮桥。《晋书·隐逸传·夏统》记载:有一年,夏统母亲病重,他至洛京买药,恰逢春天三月上巳节,京城王公以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

  2 无数铃声遥过碛

  1994年秋,配合310国道(郑洛公路段)汉魏洛阳故城内的一段局部改线(修建陇海铁路高架桥)工程,相关人员曾对北魏铜驼街、也即汉小苑门(魏、晋、北魏时称宣阳门)大道进行解剖。解剖沟开在复原研究拟定的南宫范围西侧,东西长近百米。解剖表明,北魏铜驼街实与汉小苑门大道的位置、走向基本一致。(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

  2008年前后,为配合铜驼街遗址保护工作,文物工作者对陇海铁路北侧、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南侧进行了考古勘查,勘查发现的道路宽度为20米—40米。这条南北向道路,直达阊阖门前。在阊阖门正南方宽约40米的铜驼街道路中间略偏西,发现有石板铺设的路面,宽约2.9米。路面用大小不一的红色砂岩石板,东西向成排对缝拼接铺成。每排铺石3—4块,铺砌整齐。石板上残存有碾轧较深的南北向车辙印痕,车辙间距约1.5米。铺石道路在汉魏洛阳故城尚属首见。据判断,该路面使用的时间应该较久,其时代不晚于北魏时期。

  石板路面下面,尚存一层用细小河卵石铺筑的路面,且有经过踩踏和使用的痕迹,再下面是夯土。该河卵石路面被打破的灰坑内,出土有大量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同时还有一件铸造铜构件的陶范,这些遗物具有较明显的汉代特征。由此可知该河卵石路面时代上限不早于汉代,初步推断始建年代约为汉晋时期。而在该河卵石路面以下再未发现比之更早的路面。

  唐张籍《凉州词》云:“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骆驼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把中轴大道(大街)称为铜驼街的古城。将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交通工具骆驼铸为铜像,并置于当时洛阳城最引人关注的位置,最主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街,复称之为铜驼街,这无疑是洛阳作为当时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例证之一。

  3 铜驼荆棘使人悲

  《晋书·索靖传》云:“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铜驼荆棘”或“荆棘铜驼”,正是西晋铜驼街给后人留下的一个著名典故。后至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醉题》诗叹曰:“只愁又踏关河路,荆棘铜驼使我悲。”

  西晋王朝在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第三位皇帝晋怀帝时发生的“永嘉之乱”,给索靖其人的“先识远量”做了最好的注脚。

  从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起,为争夺皇室最高权力,皇室八王以西晋洛京为中心,展开了一场长达16年的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洛阳城惨遭烧杀劫掠,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并引发了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接下来是“永嘉之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公元313年),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其次是羯族)之间发生过多次事关晋室存亡的残酷战争,而战争攻守的中心目标就是西晋洛京。

  《晋书》云:“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晋书》又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资治通鉴》云:“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入扰”,加上自然灾害,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

  过浮桥向南,正对“洛阳八关”之一的“大谷关”(今洛阳市伊滨区水泉村)。大谷亦作太谷。太谷关是西晋洛阳城正前方的一道重要门户,也是永嘉之乱后,京城内外世家望族、庶民百姓南出洛阳盆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4 隋家古陌铜驼柳

  在洛阳历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的铜驼街可谓影响深远。

  《元河南志》载:隋唐洛阳城长夏门街之东第三南北街,凡十一坊,从南至北第十一坊为“铜驼坊”。原志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又载,洛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北当徽安门西街,凡六坊街,“从南第一曰承福坊。按韦述《记》:东城之南承福门外,有承福坊。次东玉鸡坊,次东铜驼坊,次东上林坊,次东温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水)北、漕(渠)南二水之间”。

  再,洛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北当安喜门西街,凡六坊,“从南第一曰温洛坊。按韦述《记》:温洛坊当在积德坊之南,今非旧所。其南即铜驼坊之地”。从南第三为北市坊“本玉德坊。唐显庆中,立为北市。后废市,因以名坊”。第四为邻德坊,“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由此可知,后来的隋唐洛阳城有“铜驼坊”。

  汉魏晋以后,有不少吟咏铜驼街(坊、陌、巷)的诗。如:

  南朝陈徐陵《洛阳道》云:“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

  唐刘禹锡诗云:“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唐白居易诗云:“献岁晴和风景新,铜驼街郭暖无尘。”

  唐李贺诗云:“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宋邵雍诗云:“花深柳暗铜驼陌,风暖莺娇金谷堤。”

  宋司马光诗云:“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游花月经铜驼。”

  金元好问诗云:“阳平城边握君手,不似铜驼洛阳陌。”

  明王廷相诗云:“荒原杜宇春啼血,废陌铜驼夜有灵。”

  清李因笃诗云:“梅花空绽白马寺,柳叶渐放铜驼街。”

  …………

  据1936年出版的《洛阳古今谈》(李健人撰)说,当时洛阳县城(指今洛阳老城,系金代在隋唐东都洛阳东城基础上修建的,东距西晋洛阳城约15公里)东关文庙北,有陋巷曰铜驼巷。对于这处的铜驼巷,作者说:“今城东陋巷空名铜驼,已非复曩(nǎng)昔之情景矣。”

  又,今瀍河之东、中州路南侧,有南北向街巷,榜曰铜驼巷。

  值得一提的是,“铜驼暮雨”,为明清时期艳称的洛阳“八大景”之一。(徐金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