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高勒毛都2号墓地印象(一)

摘要: 一高勒毛都2号墓地印象2017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代表团一行4人出访蒙古国。此行是对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进行进一步洽谈并对项目实施地点开展实地考察。院里计划安排我作为联合考古项目的中方队长,因此随代表团一同出访,有幸得以走进近年来匈奴考古重要发现地——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  1  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历史 ...

高勒毛都2号墓地印象

2017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代表团一行4人出访蒙古国。此行是对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进行进一步洽谈并对项目实施地点开展实地考察。院里计划安排我作为联合考古项目的中方队长,因此随代表团一同出访,有幸得以走进近年来匈奴考古重要发现地——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

  

1

  

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历史

高勒毛都2号墓地(Gol Mod 2)位于蒙古国中部偏西的位置,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这个墓地的名称很让人迷惑,因为熟悉匈奴考古的同行很早都听说过在后杭爱省有一个高勒毛都墓地,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2号?蒙语中Gol Mod 是丛林之中的意思,在后杭爱省境内有两个小地名都叫做Gol Mod,这两个地方先后都发现了大型的匈奴贵族墓地。蒙古考古学家也是按照小地名来给墓地命名,因此较晚发现的这个墓地,也就是即将探访的地点,就在后面加上了2号来表示区别。两个都叫做高勒毛都的墓地相距150公里左右。

据我们的合作方、乌兰托大学考古学系主任额尔登巴特尔教授介绍,十多年前是当地牧民先发现了这个墓地然后告诉了他。2001年开始,他组织了蒙古国和美国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这个墓地进行实地调查测量,发现了近百座大型匈奴贵族墓葬和数百座陪葬墓。随后,教授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时间对其中一座墓葬(M1)和它的28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银车马器、铜器、玉器和罗马玻璃器,震惊学术界,成为近年来匈奴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M1的发掘进一步确认了这个墓地是匈奴高等级贵族墓地,甚至可能是王族墓地。但是由于墓地规模太大,这一座墓葬的发掘只能算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新问题。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墓地的内涵和相关问题,教授决定再选择其中一座墓葬进行发掘。由于蒙古国国内对于考古项目的资助有限,因此他决定再次寻求国际合作,这也是促成本次中蒙联合考古的根本原因。

2

  

先遇见器物

由于该墓地的调查和发掘成果主要以蒙文或者英文发表,目前中文的匈奴考古研究文章中,只能看到一些简短的介绍。因此我们只能从教授在3月份访问郑州期间所介绍和展示的材料中获得一些片段信息,至于这些考古发现的震撼程度,仍然是停留在我们的想象中。做考古研究的同行都知道,照片和出土实物带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抵达乌兰巴托的第二天上午,代表团跟乌兰巴托大学校长会谈之后,去参观了考古学系的博物馆,这才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发现的魅力。

博物馆很小,里面陈列了几十年来考古学系师生的工作成果。当然是以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及其陪葬墓群出土遗物为主。正中间的三个展柜分别陈列着M1主墓葬出土的成套金银车马器、玉器以及陪葬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出土银器

出土金器

国内近年来最吸引人的考古发现莫过于海昏侯墓,尤其是出土的马蹄金让人惊叹不已。然而这些成套的金银车马器在眼前出现时,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震撼。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无疑是财富的直接展示,而这些金银车马器除了展示财富之外,同时还展现了草原文明的高超艺术造诣。最大的圆形金器直径13公分,长条形金器长度也近30公分,除了尺寸惊人之外,上面装饰的以雪豹、羚羊等动物为原型的独角兽更是风格独特。 教授解释说独角兽装饰是匈奴文化的特征之一,这些独角兽都是由实际存在的动物变形而来。独角兽在现代蒙古人心中仍然具有神圣的色彩,猎人如果见到只有一只角的动物,也是要放生的。

马器装配方式(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ongnu empire p.54)

除了夺目的金银器之外,再就是那只蓝白相间的罗马玻璃碗。这只碗出土于最大的一座陪葬墓中,是典型的罗马器物。在欧美的博物馆中都能见到造型和花纹高度相似的器物。至于这只产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玻璃碗是如何来到亚洲北部大草原的深处,这显然是跟丝绸之路有关联,蒙古学者也正在就此进行研究。玻璃碗的旁边是一件直径18.5公分的汉代玉璧。保存如此完好的汉代玉璧连我们长期在中国从事汉代考古的专家都十分惊讶,我们跟教授开玩笑说,这件玉璧漂亮的让人难以置信。教授介绍说,这件玉璧的发现十分幸运——安放人骨的棺室被盗掘一空,这块玉璧因为紧贴棺壁而逃过一劫。

陪葬墓出土罗马玻璃碗

主墓棺内出土汉代玉璧

除了这些金银器和玉器、玻璃器之外,另有一些小型陶器和铜铁器就陈列在展厅周围的展柜里。可以看到有草原风格的陶器和铜鍑,也有汉代的规矩镜等。在这里,可以看到草原文明、汉代中原文明和西方罗马文明在草原深处一个墓群中的交汇,让人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

乌兰巴托大学的规模比较小,因此博物馆安防条件有限,不具备展览条件。教授说这些珍贵的器物一般都是存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这次是专门拿出来给我们参观的。除了参观遗物之外,我们还在展厅一角的电视上观看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工作纪录片。纪录片从队伍乘三辆大卡车离开学校到路途经过的河流和小树林,到工地搭建帐篷开始工作,以及发掘中的各个精彩场景,最后工程结束时所有工作人员围成一圈在遗址周围转动并欢呼庆祝,简要但是完整的展示了1号墓葬及其陪葬墓的发掘过程。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制作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点让我们也很受启发——我们往往只注重了考古现场的记录,对于现场前后的故事多少有些疏忽。

3

  

向墓地出发

看完器物和纪录片,我们对这个遗址已经是十分神往,迫不及待的要一睹它的真容。午饭之后,就驱车上路了。这种出发并不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洒脱,因为遗址在无人区,路途十分遥远,路上也没有很便利的餐饮住宿条件,因此一切都要按照野营的方式准备。一辆越野商务车先是在学校装上了帐篷、睡袋等必需品,又开到一个老师家里装了炉子、水壶、锅碗瓢盆等用具,此时后备箱已经基本塞满,顶上的行李架也派上了用场。离开市区之后车又停在一个大型超市门口,补给了成箱的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瓶装瓦斯气体等,当然还有啤酒和伏特加。再次花了半个小时整理、装车之后,车顶的行李架已经像个小山一样了,每个人的座位底下也都塞满了东西。这才算是正式出发,此时是下午五点左右。

装载满满的汽车

这次启动之后就是一直向西了,路上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敖包处祭拜。敖包很多人一直以为是蒙古包,其实就是大家经常在西藏照片上看到的飘着彩带的石堆。石堆一般在路边,有的先有萨满做法,然后就成为大家祭祀的一个地方。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在此停下,顺时针绕敖包转三圈,带着酒的要向敖包敬酒三杯,然后给敖包加上几块石头。教授说这种做法的寓意是石头给你,好运给我。敖包的石头堆上也可见到很多其他物品,比如拐杖、药瓶等,大概是生病的人希望敖包带走疾病,留下健康。这个仪式简单却很严肃,我们也跟着教授一行敬酒、加石头。沿路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敖包,旅行的人都会选择自己的敖包,并不是每个都要祭拜。如果说因为时间紧没时间下车,对着敖包鸣笛三声也是一种祭拜方式。这大概是古老的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形式吧。

敖包祭拜

这一路一直走到凌晨三点半。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草原上的夜奔,完全没有路,汽车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显得十分微弱,只能看见车前几米的地方。草原一眼看去是平坦的,但是地面并不是马路那么平,总是有大大小小的坑或者水冲出的沟。我们已经完全辨不清方向,对车辆在夜路上的颠簸也十分担心。但是教授和司机对此完全习以为常。这台现代商务车几乎是遇山爬山,见河过河,没有一点迟疑,犹如坦克一样强大。车上的温度计显示外面的温度从20多度一直降到零下2度,我们终于到达了路途中的营地,在蒙古包里度过一个寒冷的夜晚。早晨起来摸到手机时,手居然跟碰到冰块一样,很难想象十几个小时之前我们还都是穿着夏装出发的。

第二天早晨,我们才看到营地其实是一片很美的地方。因为有水,草地已是绿意盎然,还有成群的牛马。虽然没有风吹草地见牛羊那么浪漫,跟路途中见到的大片接近荒漠化的草地完全不一样,算是真正的草原美景了。无暇领略这样的美景,大家在蒙古包里用便携瓦斯炉生火煮方便面,吃完之后继续赶路。

草原美景

中午时分抵达后杭爱省省会,停下来对汽车进行简单维护并吃饭。随后在公路上行进六七十公里之后,再次进入完全没有路的草原。经验丰富的司机根据地面情况准确的切换着二驱、四驱模式,车在小树林和河沟之间任性的颠簸穿行,有惊无险的穿过一片片沙地和一条条河沟。教授则拿着GPS,指挥着方向。到下午六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

(原文刊发于《大众考古》2017年第10期)

未完待续

文稿来源|周立刚

发布审核|刘海旺

责任编辑|蓝万里

排版编辑|牛 维

出品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投稿邮箱|hnkgyjy@126.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