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保护 | 贵州省纳雍县穿青木房价值分析

摘要: 居住在贵州省纳雍县的穿青人的族源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公众对穿青人了解较少,学界也尚未给予穿青传统村落和民居足够的关注。而“木房”是典型的历史较悠久的穿青民居,是穿青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是承载穿青文化的建筑遗产。故本文在把握穿青木房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木房的价值,以期为穿青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穿青 ...

居住在贵州省纳雍县的穿青人的族源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公众对穿青人了解较少,学界也尚未给予穿青传统村落和民居足够的关注。而“木房”是典型的历史较悠久的穿青民居,是穿青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是承载穿青文化的建筑遗产。故本文在把握穿青木房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木房的价值,以期为穿青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穿青木房建筑特征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是穿青人的两个主要聚居区之一,汉族、苗族是境内人数最多的两个民族,且与穿青人族源有一定关联。调研选取了3个穿青人村寨——纳雍县勺窝镇巴雍村、新房苗族彝族乡木沟寨和郭家寨。还选取了穿青村寨周边的汉族村寨刘家寨和苗族村寨通作楷村进行对比研究。

穿青民居选址注重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偏好山脚缓坡、河流两侧。院落范围由邻里间默认。“木房”由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和台基构成,以三间四扇五通柱二长瓜的结构最为常见,当心间挑高,次间分层。堂屋最为尊贵,主要用于祭祀五显神。次间二层为仓储空间,一层为起居空间,长辈居左,晚辈居右。

穿青民居的独特性体现在院落布局、长幼尊卑秩序、堂屋的使用功能等方面。院落中有菜地,尊卑次序为中(神)→左(长辈)→右(晚辈),祭祀空间主要用于供奉五显神。

在选址、功能布局和细部,穿青与汉族民居相近,与苗族民居相异。苗族建宅于山顶,穿青人和汉族选择山坡。穿青人和汉族以堂屋为祭祀空间,空间分配无明显性别差异;而苗族以左次间二层为祭祀空间,女性禁上二层。穿青和汉族民居山面用长瓜,采用文字类装饰,而苗族反之。

  价值分析

遗产具有某些超脱的价值并且上升到信念和哲学层面,但同时也具有实用价值或者必须满足某些现实条件才能存在。依据穿青木房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其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使用价值、情感价值和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木房是穿青人迁徙、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

明末清初,穿青人依附的彝族水西土司在与中央王朝的冲突中节节败退,穿青先民被迫西迁,织金、纳雍是他们迁徙的最后一站,改土归流后,土司与朝廷间的矛盾在这一区域已不甚明显,穿青人获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居住环境。木房选址和营建也因之以方便生产生活为导向。

至迟从明代起,穿青人与汉族有着长期的接触。相比于苗族、彝族等民族的文化,汉文化借助中央王朝的军事行动和移风易俗等政策,对穿青人影响更大。故穿青木房与汉族民居更为相近。

穿青人信仰五显神,起初有五显庙立于贵阳,西迁之后因交通不便,改为各家在堂屋神龛上方供奉五显坛。纳雍原属水西,酷信巫鬼,“天地君亲师”位等祖宗牌位和“观音”“土地”“玉皇大帝”等偶像往往同受供奉。穿青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穿青人堂屋中同时供奉五显坛、“天地君亲师”和“土地夫人”。

科学技术价值

合理利用热能。次间前兜火炉四季常设,后兜仅于冬季架炉。因为,前半部屋顶留有较大缝隙,以便借助火炉的热量烘干二层的粮食;后半部屋顶密封,保暖性本身较好,只需在低温时置炉。为使热量传递更加均匀,火炉尽量居于每个小房间的中心。

营建过程简洁高效。选址、选材、定基、修整木材之后,以基本一致的方式和结构拼接每榀屋架,再将每榀屋架立起,安装其他构件。五开间的大体量房屋一个半月即可建成。

使用价值

木房至今仍是穿青人不可或缺的日常起居、仓储和祭祀场所。以巴雍村为例,现存137座木房,约占房屋总数的三分之一。面对家庭人口增长,村民会在木房旁修建砖、水泥等材质的新房分散居住压力,但木房仍保持原有生产生活功能。

情感价值

木房承载着穿青人的信仰和族群认同。依据访谈资料,穿青人将是否在堂屋中供奉坛篓,举行分坛、庆坛等仪式,作为与周边的穿兰(汉族)等群体进行区分的标准。在因修公路等原因需要搬迁时,也不忍放弃老木房,将全部构件逐一编号,搬运至新址重新组装。

知识传播、文化传承

木房既是穿青人内部传承知识与文化的场所,又是让公众了解穿青人的活体教科书。在木房中居住,年轻一代于耳濡目染中,学会要虔诚谨慎地供奉五显神、天地君亲师和土地夫人,学会敬老爱老,学会热情待客。同时,木房的营建和维修也使建筑工艺得以传承。穿青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个有些陌生且颇为神秘的群体,木房能够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穿青人的建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穿青木房既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又保留着一定的独特性,体现了穿青文化特征的复杂性,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组合。它见证了穿青人一路西迁及其与汉族等民族关系的变化,有着对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简洁高效的营建工艺,至今仍供穿青人起居、仓储、祭祀,承载着穿青人的信仰和族群认同,是穿青人内部以及穿青人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编辑:蔡苧

审核:张怡

本文刊登于2020年5月19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专刊投稿邮箱:wwbbaoh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