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石窟艺术研究第四辑丨武山水帘洞石窟千佛洞北周壁画考释(节选)

摘要: 武山水帘洞石窟千佛洞  北周壁画考释  ——张铭  甘肃天水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由四个单元组成,是天水境内一处重要的北周佛教石窟遗 存,千佛洞单元一幅北周说法图中的供养人信息,是对北周府兵制特点的体现,以及水帘洞石窟开凿历 史的补充和完善。一、千佛洞北周说法图千佛洞单元,位于窟群西北方位,距拉梢寺1公里,石窟依山而凿,自上而下基本分三 ...
武山水帘洞石窟千佛洞

  北周壁画考释

  ——张铭

  甘肃天水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由四个单元组成是天水境内一处重要的北周佛教石窟遗 存,千佛洞单元一幅北周说法图中的供养人信息,是对北周府兵制特点的体现,以及水帘洞石窟开凿历 史的补充和完善。

一、千佛洞北周说法图

千佛洞单元,位于窟群西北方位,距拉梢寺1公里,石窟依山而凿,自上而下基本分三层布局现存窟龛39个,除个别窟龛开曾年代不明外,其余皆为北周时期开曾。窟龛以小型尖拱浅龛为主,造像有一铺1、3、5、7身的组合,分別为一立菩萨,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一立菩萨二胁侍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七立佛等,部分造像及壁画为宋代重修。该单元遺存的北周供养人、千佛壁画及造像特征均与麦积山北周时期相近,但七立佛的造像组合为麦积山石窟所未见。

  图2 千佛洞第32龛说法图

千佛洞第32龛位于千佛洞南壁,为一摩崖浅龛,泥塑龛楣及龛柱,龛内塑像全毁,龛下绘一排8身供养人,有男有女,每边4身,左右对称。该排供养人右侧下方凹进的崖面部分,另绘有一幅北周一佛二弟子说法图(图2),说法图中央绘一佛二弟子,主佛低平肉髻,绘黑色髭须,双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方座上,露右脚掌。背有圆形项光,头顶华盖,华盖绘莲瓣形装饰及摩尼宝珠。两侧胁侍二弟子,向佛而立,皆有圆形项光,左侧弟子身穿红色双领下垂袈裟,绘有髭须。右侧弟子着黄色袈裟,高鼻长脸,头脸瘦削。两身弟子身后绘有供养人壁画,左侧部分残损严重,可辨有4身供养人,最左侧一身身穿圆领窄袖长服,腰间系蹀躞带,头顶上方有墨书榜题“佛弟子…(图3)。右侧现存供养人像共7身(图4),皆向佛侧身而立,最右侧为表层晩期壁画所覆盖。现从左向右依次描述:第一身为一僧人,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装,手捧莲蕾,前方上部的长方形榜题框内墨书“……艳(艷)供养时”(图5)。第二身供养人身穿圆领长袍,腰间系带,络腮髭须,高鼻红唇,头戴卷荷白纱帽,帽带后扬,其前方榜题框内墨书“大都督姚長㻮供養時”(图6、7)。第三身供养人身穿赭色圆领紧袖衣,腰系带,头裹巾帕,缚结垂于脑后,应为襆头之属,双手执黄色长柄四角伞盖,角有垂饰。其身后尚有4身供养人,均手捧花蕾,前三身衣饰与执伞盖人相同,第4身为女供养人,前有榜题墨书“佛弟子口口…供養時”(图8)

  

3 佛右侧弟子画

图4 佛右侧供养人画

图5 僧人供养题记

图6 姚長㻮像及榜题(笔者拍摄)

二、榜题考析

  按上文所述,这幅北周壁画中的供养人榜题,可以辨认供养人基本信息的有两条,分别为“大都督姚長供養時”和“…口口艳(艷)供養時”,现分别予以考析。

  

图7 供养人题记

图8 女供养人题记

  

  1."大都督姚长㻮供养时”

  

  关于该题记,魏文斌、吴荭和雍际春已先后撰文进行讨论和研究,但都不甚全面,故有必要再次进行解读。

  

  关于北周大都督这一军职,须先对府兵制度予以说明。作为西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以宇文泰为首的宇文氏家族,随后又建立了北周王朝。为了改变先天不足的不利局面,有效地对抗东魏北齐政权,自宇文泰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陈寅恪先生将宇文泰在关陇地区实施的各种政策统称为“关中本位政策”,而宇文泰通过关中本位政策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的这一集团,则被称为“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对西魏北周乃至隋唐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关中本位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军事上实行府兵制。

  

  府兵制度由宇文泰自西魏开始实施,北周继之。府兵的军职,最初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体制,其下有开府、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因为府兵军职的滥授,北周武帝便重新排定了上柱国至仪同大将军的名号。北周的府兵制度又和相应的勋官制度相互结合,北周勋官共十一等级:上柱国、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以上四级皆正九命;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以上四级皆九命;大都督,八命;帅都督,正七命;都督,七命。这十一等级的勋官就是北周的整个一套府兵军号。北周在其制度的定制过程中,参照周礼,采用了 “九命”的古制,以命高为贵,九命的各级又分为两等,总共18级。比如最高级的为正九命、九命两个等级,正好等于正一品和从一品。关于西魏北周府兵制军职详细及北周府兵军职与勋官对应情况见表1。

表1 西魏至隋府兵军职变化表

西魏府兵

周武帝改制

北周府兵军职(勋官)

隋散实官

柱国

上柱国

上柱国(正九命)

上柱国

柱国

柱国(正九命)

柱国

大将军

上大将军

上大将军(正九命)

上大将军

大将军

大将军(正九命)

大将军

开府

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上开府仪同三司(九命)

上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九命)

开府仪同三司

仪同

上仪同大将军

上仪同三司(九命)

上仪同三司

仪同大将军

仪同三司(九命)

仪同三司

大都督

大都督

大都督(八命)

大都督

帅都督

帅都督

帅都督(正七命)

帅都督

都督

都督

都督(七命)

都督

  本表参照阎步克先生《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31页和第296页之内容和列表及北周九命的对 应关系制作合成,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周至隋的府兵军号是对西魏府兵军号的细化。北周大 都督一职属于宇文泰所建立府兵制度中的一级,其下有帅都督和都督,其上则是仪同将军。

  

  府兵制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关陇士族以及豪右所拥有的部曲、私兵以及大量存在的乡兵进行整合,最终使其正规化、中央化,将其纳入到府兵系统,由中央统一调配。面对这些拥有大量部曲私兵的关陇豪右,以宇文泰为首的宇文氏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姜涛将西魏北周府兵制下部曲、私兵国家化的措施概括为五点,即常备兵均纳入六柱国统辖系统之内、对归附之豪右授官、遴选当州乡望统领乡兵、赐姓以及筑城或设乡团让士兵安土定居。其中对归附之豪右授官、遴选当州乡望统领乡兵这两项措施则主要针对当时关陇二三流的豪族。西魏北周时期在将乡兵正规化和国家化的过程中对豪右和关陇士族拥有的部曲、私兵进行有效管控的措施中,就包括对所归附的豪右授之以官, 遴选当州乡望,统领乡兵,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对地方豪右及大族势力的控制力,也使对应的关陇士族有 了政治上的依靠,二者成为利益共同体,关陇集团由此得到发展壮大。这样的例子在《周书》中有很多记载,如:

  

  “十四年置当州乡帅,自非乡望允当众心,不得预焉。乃令驿追椿领乡兵,其年破槃头氐有功,除散骑常侍,加大都督"。

  “河东解县人……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俄进大都督”。

  “韦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也。世为三辅著姓。……大统八年,齐神武侵汾、绛,从太祖御 之。军还,令以本官镇津关,带中潬城主。寻除蒲州总管府长史。顷之,征拜鸿胪卿。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迁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行京兆郡事,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上面所列三人,官职变化很具有代表性,如苏椿由乡帅升迁为大都督,柳敏由领乡兵的帅都督进为 大都督,韦瑱先是城主,后为蒲州总管府长史,后因为兼领乡兵,成为帅都督、大都督,乃至仪同三司等,他们均为本州乡望或者著姓,领本乡兵因功升迁而得大都督职。“西魏北周以大都督或仪同统带乡团,居于本乡,有事出战,事定则还乡”。当时北周府兵制下,大都督一职多是朝廷当时为了给那些率领乡兵归附朝廷的当地乡望豪右所授之职。

  

  综上所述,大都督属于西魏、北周府兵制中的一级军职,对应八命勋官。姚长㻮本人即是北周府兵制度下一名八命大都督。

  

  至于题记中大都督姚长㻮本人,遍查诸史无得,笔者推测其应为西羌姚氏之属。姚姓为陇西望族,南安郡(辖今陇西,漳县,武山大部)为姚姓郡望,“南安姚氏,西羌族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的羌族人姚萇建立的后秦(384~417年),也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所建之唯一国家,自此以后,南安姚氏声势大振,发展成为陇西及秦州地区的豪族大姓。后秦灭亡之后,姚氏虽然日渐式微,但秦陇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当地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仍为当地望族和豪右。至宇文泰实行府兵制,大肆招揽关陇地方势力,姚长㻮为拥有私兵和部曲的地方豪右及望族代表,被授以军职,统领乡兵,遂成为成为北周府兵制度下的一名八命大都督。

  

  武山水帘洞石窟之开凿,无疑以尉迟迥主持开凿的拉稍寺摩崖大佛为其主体和巅峰。正是因为尉迟迥的主持与参与,影响和造就了武山水帘洞石窟现有的规模。在一个以尉迟迥为主导的区域内开凿石窟,姚长㻮与尉迟迥之关系值得推敲,尉迟迥常驻陇右,功勋卓著,且因平蜀有功进封蜀国公,开凿拉梢寺事在平之后,作为秦渭地区的最高长官,该区域军官之迁,均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当时兵制下,姚长㻮之大都督一职,极有可能是因为跟随尉迟迥征战有功所得,姚乃尉迟迥的下属。

  

  虽然姚长之事迹史书没有记载,但史书所载其他人的经历,或许有助于对当时府兵制度下地方豪右归附北周政权之后的升迁模式之理解。据《周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六)载,任果世为南安豪族,率所部归附宇文泰,被待以优礼。因为其父祖久在巴蜀为官,对巴蜀情况熟悉,任果遂“面陈取属之策”,因而被授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沙州刺史、南安县公,邑一千户”,可见其取属之策深为宇文泰所欣赏,对其重用也是为日后平蜀所做准备,待到尉迟迥攻蜀, 任果“率乡兵二千人”,随尉迟迥征蜀,并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始州刺史,又因为任果“方隅首望,早立忠节,乃进爵安乐郡公,赐以铁券,听世相传袭”。

  

  2.“……□□艳(艷)供养时”

  

  《水帘洞石窟群》一书中将该题记识录为“比丘口艳供养”。经笔者核对,该题记应为“…… □(辛?)□(智)艳(艷)供養時”。从与之相对应的供养人图像判断,为一僧人形象,这种排列方式也符合北朝供养人壁画中将地位较高的僧人绘于功德主之前的习惯。他位列功德主大都督姚长之前,和姚长一起参与了该幅壁画绘制的功德。因为无法准确识读该僧人题记全部文字,故暂且称其为艳禅师或者僧艳。

  

  目前已知石窟僧人题记中,尚无关于艳禅师之记载,翻查史料,找到了另外一条关于法号为艳的禅师史料。

  

  河南洛阳嵩阳书院内保存有一通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雕凿的造像碑,被称为“中岳嵩阳寺碑”, 或者“嵩阳寺伦统碑”,是河南现存最早最大的螭首扁体造像碑。此碑主要讲述了沙门统伦、艳二法师在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四月八日刊石树碑,记录其师生禅师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创建嵩阳寺, 以及他们二人完成其师未竟十五层千善灵塔后又各建一座七层佛塔的事迹。现选录部分碑文:

  

  ……有大德沙门生禅师……于太/和八年岁次甲子,建造伽蓝,筑立塔殿……禅师乃构千善灵塔一十五层,/始就七级,缘差中止……禅师大弟子沙门统伦、豔(艳)二法师……以师遗功,成兹洪业,分禀余/砖,更宁两塔,并各七层……天平二年四月八日,伦、豔(艳)二统乃刊石树碑,/雕饰尊像,赞贻嘉福,显彰圣仪……

  关于该碑,王景荃在《嵩阳寺造像碑研究》一文中已有全面说明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所载的生禅师以及其两位徒弟伦、艳二禅师,其人其事俱不见载于僧史,是对僧史及佛教活动的重要补充。王景荃认为碑文中所载的沙门统伦、艳,应是当时的地方沙门统,管理着当时嵩山地方的佛教事务。水帘洞的这位艳禅师与嵩阳寺的沙门统艳,因为缺乏具体信息,关于其籍贯、生平等信息无从得知,故而无法推定二人之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活动频繁,南北东西游学之风盛行,同为一人也未可知。

  

三、余论

  武山水帘洞千佛洞单元的这幅北周壁画中,佛、弟子以及供养人的服饰,胡汉夹杂,就是对北周时期的服饰制度和流行情况的真实反映。千佛洞的这幅北周供养人壁画自左向右,人物形象由高向低,由大变小,是对供养人身份和地位的形象表示,执伞盖人之后的四身形象,除去第三身头部缺失不可细辨之外,第一、二两身均头梳双髻,身穿圆领胡服,脚蹬尖头履,反映出该时期女性也着胡服,与第四身身着宽博汉服的女性形成明显对比,有可能是对这些女性供养人族属的一种表现,而大都督姚长高鼻,络腮髭须的特点也是对当时姚羌民族外貌特征的直观表现。

  

  北魏分裂以后,东西魏对峙,战乱不休,宇文泰集团为了对抗东方高氏,大兴复古之风,以图占领文化和礼仪高地,宣示正统。胡汉潮流同时并存,相应的衣冠服制展现出全新的特点。头着帽、腰束 (革)带、足登靴的胡服重新浸染汉地,袴褶成为胡汉皆宜的常服,广为盛行。同时,宽博典雅的华夏冠服,因其区尊卑、别等级的特殊礼仪功能,又为慕仪华化的北族政权所尊崇效仿。千佛洞这幅北周壁画就是对北朝末期,特别是北周时期秦州地区各民族胡汉之风并存融合的缩略反映。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