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重走南丝路]杰出交通设施消除千百年的空间阻隔

摘要: 我国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由于山高路险,栈道、索桥、溜索这三种交通设施被广泛采用,成为古人与大自然抗争,消除空间阻隔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

华龙网10月8日19时30分讯(记者 李天春)我国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由于山高路险,栈道、索桥、溜索这三种交通设施被广泛采用,成为古人与大自然抗争,消除空间阻隔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今(8)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里,完整保存着这三种交通设施的珍贵图片,在发黄的色彩中,镌刻着斑驳的历史记忆。

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运茶的商队。图片来源于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记者 李天春 翻拍

  栈道:穿行千里 通于蜀汉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为了完整纪录这条古道的历史,西藏藏游公司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投资修建了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栈道、索桥、溜索这三种交通设施,成为追寻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

南方丝绸之路上驮盐的马帮。图片来源于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记者 李天春 翻拍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书记载,栈道应出现在战国时期。栈道因原材料和环境因素,大致分为木栈和石栈两大类。木栈即将木作用于石或土而形成的栈道。石栈民间又称碥路,主要指将山崖凿成石槽,道从槽中通过,或者用石料作梁、柱、板。

  栈道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但典型的木栈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清溪道、五尺道(隋唐称石门道)、滇缅诸道都有栈道分布。

  明清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栈道的使用衰落下来。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索桥。图片来源于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记者 李天春 翻拍

  索桥:倒压江面 两头悬练

  索桥,又叫绳桥、笮桥、吊桥、悬桥等,是在中国横断山新构造地带江流湍急河谷深切岩石壁立而竹木众多的一种交通设施。中国古代早在秦汉时便有了笮桥的记载,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可以说南方丝绸之路是世界索桥的起源地。

  在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上索桥使用十分频繁,有许多著名的索桥,比如云南的霁虹桥。《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记载:"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夫石,倒压江面,在桥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此桥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和崇祯元年(1628)被兵火所焚烧,崇祯二年修复,现为洪水冲没,仅剩两岸桥台和摩崖石刻。

  同样,修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的龙川江铁索桥也非常著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载:"溯江北行,又半里,有铁索桥架江上,其制两头悬练,中穿板如织,就一如澜沧江之铁锁桥,而狭止得其半。"

  除此之外,南方丝绸之路附近的凤庆青龙桥索桥、盐源打冲河古索桥等都久负盛名。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溜索,人和骡马悬在空中穿江而过。图片来源于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记者 李天春 翻拍

  溜索:横渡险境 腾云驾雾

  溜索,又称溜筒桥、溜索子、溜索渡,主要有藤索、竹索、铁索和钢索几种。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卷6记载:"江面既阔,夹岸皆高山,既不能立磉建桥,复不能建索桥,不得已始为溜索。"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溜索之制分成陡索和平索。陡索两岸各立一高柱和低柱,高低相对。用竹索或铁索相连成主索,主索拴在两岸巨石凹成石鼻或木树桩上,将溜筒子反扣在竹索上。溜筒子上小孔用麻绳下吊一个竹编的兜,人坐其中,如同腾云驾雾。高岸索夫缓缓将引索由高放下乘势拉到对岸。待人走后,索夫又将溜筒子或兜拉回高处再渡行人。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渡江溜索。图片来源于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记者 李天春 翻拍

  溜索也可不用兜,在溜筒子下系交叉皮带、麻绳、横木,人坐其上一滑而下。《四川通志》记载:"明清东川军民府牛栏江下流索桥江阔水急,彝人用木筒贯以藤索,人过则缚以筒,游索往来,相牵引渡。"

  历史上,栈道、索桥、溜索在南方丝绸之路交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千百年来,无数栈道、索桥、溜索不知运送过多少过客使节、商旅、货物,成为古人与闭塞抗争,消除空间阻隔,寻求外部世界的历史见证。

  (文中史料源于西南大学教授蓝勇所著《南方丝绸之路》)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芒康盐井古盐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