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宣化古城

摘要: 12.清远楼.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古建筑..第三批清远楼宣化古城史迹 一、基本描述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府成为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下辖15个卫和2个州,仅宣府城内就设有宣府前卫和万全左卫、右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开始对宣化城进行大规模的展筑,并陆续修建了大量庙宇和官宅,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置总兵 ...
12.清远楼.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古建筑..第三批

清远楼



宣化古城史迹

     一、基本描述

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府成为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下辖15个卫和2个州,仅宣府城内就设有宣府前卫和万全左卫、右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开始对宣化城进行大规模的展筑,并陆续修建了大量庙宇和官宅,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置总兵官驻宣府城,成为明朝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的“镇城”所在地。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宣化府。至此,宣化古城开七座城门,周长“二十四里一百二十五步”,全长12120米,现存9950米。作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枢纽,宣化逐渐成为古代塞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商贸、文化活动中心。

清代中后期,宣化由军事重镇逐渐转变成商贸城市。以钟楼和四牌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大街成为繁华商业街,商品加工业和手工业都非常发达,城内等各种行业门类齐全。随着张库商道的繁盛,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为“互市要区”。宣化形成了贸易物资的集散地。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写到:“北方宣化府,市中,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各行交易店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

宣化古城是中国北方现存古城中规模较大、等级较高、保存较好的一座城池,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其寺庙、教堂等遗迹集中反映了茶道沿线文化信仰的交流与传播。



二、历史沿革

明代宣化成为边防重镇,称宣府镇,设万全都指挥使司,下设23个卫、所。永乐年以后又加派总兵,佩“镇朔将军”印,镇守边防。

1440年(明正统五年)宣化大规模兴工修城,在城墙外侧砌石包砖,完工后的城墙厚14.4米,基础砌石条三层高0.96米,城墙高8.96米, 城墙外侧砌雉堞高2.24米,城墙通高11.2米,城墙台面宽8.96米。四座城门外各建瓮城,瓮城外又筑月城,月城外挖护城河。立《宣化府城工记》碑。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置宣化府,领三州七县,即保安州(涿鹿县)、延庆州(北京市延庆县)、蔚州(蔚县)、宣化县,怀来县、赤城县、龙门县(后并入赤城县)、西宁县(阳原县)、万全县、怀安县。宣化为府、县治所。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城再次大规模的修建,耗资白银119000两,并立《宣郡修城记》碑。

1876年(清光绪二年)最后一次修缮宣化城墙墙体、台面、炮台、水道等结构。立《宣化府城工记》碑。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在宣化设口北道,辖三厅十县。

1937年9月日本侵占后,建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45年10月宣化第一次解放,察哈尔省人民民主政府在宣化成立。这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省会设在宣化。1948年宣化、张家口第二次解放,省会迁至张家口。

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宣化市划规河北省。

1963年,宣化市撤消,宣化划规张家口市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宣化城墙开始得到保护,1982年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由地方政府管理。1984年成立宣化区文物保管所负责专职管理。199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宣化城为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相关遗存

1、清远楼(钟楼):位于宣化古城内中心偏东一侧,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处于长28米、宽26米的长方形包砖墩台之上,通高25米。清远楼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出三层檐,内两层,明间前后出抱厦,四面有游廊,内外施旋子彩绘,屋顶为绿琉璃剪边。清远楼二层檐下分别题有四块匾额:南为“清远楼”,东为“耸峙岩疆”,北为“声通天籁”,西为“震靖边氛”。中央有四根通天柱,从一层一直通到二层,悬挂着一口铜制八卦钟,为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都御史郭登镛所铸,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达万斤,上铸有“宣府镇城钟”字样以及工匠的题记。城台下券洞与当时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厘米深的古代车辙,印证了宣化为当时我国北方一座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景象繁荣的商贸之城。车辙南北长26米、东西长28米,车辙宽0.2米,车辙面积43平方米。

清远楼造型独特,精巧别致,与湖北的黄鹤楼颇有相似之处,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

2、镇朔楼(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歇山墩台楼阁式建筑,墩台下设券洞,南北通衢。墩台东西长38米,南北宽28米,高8米,楼体高17米,通高25米。主体建筑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四周有回廊。

镇朔楼一层东西两侧廊下立有四通明清石碑,分别是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的《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的《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立的《太守王公重修镇朔楼记》、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的《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北侧二楼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神京屏翰”牌匾一块。镇朔楼雄伟壮观,古朴典雅,具有典型明代的建筑艺术风格。镇朔楼也是明清宣化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和聚集区。其中徽商吴炽甫开办的“吴德裕茶庄”便坐落于此。

3、拱极楼(南门楼):是出入宣化古城的重要门户,也是宣化古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楼,与清远楼、镇朔楼同处于古城中轴线上,是一座墩台楼阁式建筑,通高22米。墩台长47米,宽22米,高9米。拱极楼高13米,拱极楼为重檐歇山布瓦顶,不置斗拱,为小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周有回廊,上檐四面为小廊,有栏杆围绕。

《宣化府城工记》石碑立于拱极楼墩台之上西北角,青石质地,字迹清晰,刻工精湛。碑宽0.75米,高2米。文革时期被毁为两节,碑头无存,文字略有缺失。碑文记载了清光绪二年至十年修缮城池的全过程,同时还记载了中国商人往来俄罗斯之间进行商贸的历史情况。首先,碑文记录了宣化为古上谷郡,汉唐时期常苦边寇入侵,辽金时期为契丹、女真族占领,“不属中朝者四百年”,明代时期成为畿辅重镇。其次,记述了清朝初肇,内外一统,商业兴盛。尤为重要的写到与俄罗斯商人进行贸易的情况,据碑文记载;“番僧胡贾,冒雪冲冰,穷历绝幕,橐驼牛车,来往俄罗斯者,终岁不绝”,真实再现了当时商人们在商路上的艰苦贸易之旅。最后,记录了城墙被风雨剥蚀,砖酥土松,日见倾圮的真实情况,叙述了从清光绪二年至十年修缮城池的全过程。

4、时恩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建,现仅存大殿。为九檩庑殿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大殿前出卷棚抱厦,系清代所加。大殿古朴庄重,气势雄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宣化现存众多古建筑中唯一一处庑殿顶建筑。

明清时期,宣化成为中俄万里茶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商队络绎不绝。而时恩寺香火旺盛,信众尤多,是宣化大型寺庙之一。各国商人香客多在此祈福纳祥,时恩寺成为福佑往来于中俄之间的商贾平安顺达、生意兴隆的祥瑞之地。

5、宣化天主教堂:位于宣化区牌楼西街51号,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欧洲哥特式建筑。整体造型为双钟楼十字型大堂。南北长51m,东西宽27.4m—18.9m,建筑面积1026.5m2,大堂高21m,钟楼高27m。石柱、门窗,内部设施大量使用艺术构件,拱型结构贯穿于梁架,门窗的造型上。该建筑设计严谨,结构合理,造型别致,独具风格,即庄严古朴,又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是欧洲建筑在我国建造的杰作。成为中俄万里茶道上一座著名教堂,沿途进行商贸的信奉天主教的俄罗斯商人来此礼拜。第一任主教赵怀义,第二任主教程有猷的墓碑保存在大堂内,墓穴被毁坏。

6、清真南寺:位于庙底街49号。清真南寺建筑布局为坐西向东的二进四合院形式,占地4420m2,清代重修,由牌坊、山门、旁门、影壁、石拱桥、省心楼、迴廊、大殿、望月楼、侧殿、讲堂、浴室和厢房组成。主殿宽敞高大,前后均出抱厦,构成勾连搭结构。通面阔27.6m,通进深24.4m,建筑面积达到662.5 m2,可见其规模之大。后抱厦明间4根金柱升起成通天柱,建成二层望月楼,出奇之处在于4根通天柱升到二层变成八角形攒尖结构,其建筑结构的巧妙结合令人赞叹。在万里茶路上奔波的回民驼户们拉着骆驼常年来往于中、蒙、俄之间进行商贸,多来此礼拜,是宣化回教民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因其建筑规模宏大,与北京牛街清真寺,大同大清真寺,包头清真寺合称北方四大清真寺。



四、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宣化距北京西北170公里自古以来是北方的军事重地。地势险要,气势完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诚如《宣府镇志》所述:“宣府全境,飞狐(关)、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弹压胡虏,诚边北重镇也”。宣化古城在历史上建制较高,为明代“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515公里的防务。清代的宣化府,是万里茶道重要一站。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均为明代建筑,是府一级的重要军事设施,三楼一线又是府一级的商贸聚集地。

2、科学价值

宣化城的防御和所辖地段防守自成体系。宣化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外筑瓮城,瓮城外又连月城、关城,使敌寇不能长驱直入。城外筑护城台,再外又有围城台,俱配兵卒守卫,与城内守军遥相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另外,镇守宣府的总兵挂元帅印,通过辖区内的1948座峰火台,36个军站、驿站与长城上的守军传递信息,指挥防务。尤其拱极楼是宣化城重要的城门,城门外建有瓮城、月城,再外还建有长宽各500米的关城一座,是出入城池最重要的通道。与主城同样高大的瓮城城墙,关城城墙及规模减半的月城城墙和拱极楼一起组成了南城门完整的防御体系。三楼一线的商贸聚集区内,包括经营茶业的店铺众多,商家林立,并形成了自约束、自我保护的商会这种商业管理体系。

3、艺术价值

宣化古城中现保存为数不少的较高价值的明、清遗迹。其中清远楼以造型奇特而著称,与北京故宫角楼相似,构成了多檐多角的异形建筑。镇朔楼高大宏伟,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其建筑造型、艺术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性艺术性。拱极楼是宣化城重要的城门,高大的城楼在整个燕北地区首区一指,造型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是北方古代城池建筑中的典范之作。天主教堂以西方哥特式尖顶造型而高高耸立。清真寺以规模宏大而列入全国百大清寺之一。

“宣府尤屹然为畿辅重镇,其城二十四里,雄阔甲于他郡”,从城市布局、结构、建置及历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愧为是我国的北方重镇,可谓目前国内保存较好,规模较大,为数不多的古城之列,为我国的城市筑造、功能及发展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4、文化价值

万里茶道,贯穿东西,连接欧亚,是一条国际商道。商贸的兴盛,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各国联系愈紧密,交往愈频繁,宗教文化随之而融合,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共同构成茶路宗教文化。宣化古城,明清之际出现了文化的汇融合和,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在这里同生共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相处,彼此包容。在万里茶道繁荣的百年之前,宣化古城内西域驼队、俄罗斯商人络绎不绝,清真古寺、天主教堂便成为他们的朝拜之所。中国商人的茶路之旅,也同样需要宗教上的心灵慰藉,佛教寺庙便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茶路宗教文化具有完整性,时恩寺、天主教堂、清真南寺共同构成宣化古城的茶路宗教文化。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清远楼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